政治局会议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全球疫情可能反复的2022年,注定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份。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2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同时,政治局会议还部署了几大方面的政策。
可以预判的是,2022年仍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防范重点领域风险也很重要。市场也很关注,诸如大宗商品价格后续走势,中下游企业利润是否能改善,房地产投资和销售是否能回稳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考虑到2021年我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速大致在5%左右,不少机构预判仍有疫情影响的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大致在5%左右。随着全球产能的恢复,2022年我国出口替代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出口增速难以保持2021年的高增长,为平稳经济增长,需加大扩内需力度。
2022年经济增速能否稳在5%以上?
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其中,三季度经济增长4.9%,两年平均增速为4.9%。由于去年我国经济增速较低,今年全年有望实现8%左右的较高增速,但三季度经济增速的加快下行,是否会延续到2022年为外界所关注。
政治局会议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指出,明年经济发展面临不少挑战,第一个挑战是经济增长。今年经济两年平均增速在五点多,低于2019年6.1%的增速,并且进入到5%这样的台阶。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回落是必然,但现在来看回落幅度程度略大。明年要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应该下大力气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因为高质量的发展也是需要保持一个合理区间的经济增长速度。
展望2022年,不少机构已经给出了预判。中国社会科学院2022年经济蓝皮书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5.3%左右,略低于潜在增速(5.5%)。随着主要经济体产能逐步修复,中国出口替代效应将有所减弱,进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但仍将保持一定韧性。
中国人民大学CMF年度报告指出,预计2022年中国经济实现5.5%的增长,并呈现出前低后高的态势。随着宏观政策的再定位、“十四五”规划的落实等,明年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将得到极大缓释。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表示,2021年全年经济的两年平均增速应该争取处在5.1%-5.5%的水平,2022年以此为基础可争取不低于5%的增速。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在5%左右,可能略高于5%。做出此判断,一是因为2020-2021年两年的季度平均增速稳定在5%左右;二是大多数机构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速大致处于5%-5.5%的区间内。
“明年疫情的影响可能并不能完全消除,外部环境也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大家普遍预计明年进出口增速会回落,但回落到什么程度事先难以准确估计。明年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不会像去年和今年这么大,但价格水平能否稳住,也是经济平稳运行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张永军指出。
宏观政策有望加大力度
政治局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疫情反复、大宗商品高位运行、缺芯断供、海运紧张、房地产的加速下行等,这些拖累三季度经济的因素,是否会延续到2022年,决定着宏观政策取向。
近期,宏观政策已经在朝着稳增长、边际放松的方向调整。12月6日,央行宣布全面降准,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11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发挥地方专项债扩大投资的作用,按程序提前下达部分2022年地方专项债额度。此前,为了缓解大宗商品高位运行对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国务院出台部分缓税政策,还要研究进一步减税降费的政策。
“宏观政策适当加大力度,是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22年赤字率可以比今年(3.2%)略高些,但是应该低于2020年的水平(3.6%)。积极财政政策加大力度,也有稳预期的作用,因为部分机构预期明年经济增速可能达不到5%,对明年的预期有分歧。今年信贷投放总体来说有些偏紧,按照货币供应量与名义GDP增速相匹配的要求来考虑,2022年货币政策应该朝着放松的方向做些调整,仍有降准的可能”,张永军指出。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预计明年我国经济增速在5.2%左右,中国将进入破旧立新、高质量发展的5时代。随着地方政府换届的完成,地方有动力推动经济的增长。稳字当头,意味着决策层对经济形势压力的担忧,2022年“宽财政”将致力于有效投资的扩大,“宽货币”重点在推动制造业投资、稳住房地产投资,其他监管政策要放松供给约束。
“明年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判断是绝对水平要低于今年。全球供给约束会有所放松,但供应链没有那么通畅,逆全球化时代分工效率变差,供应链比疫情前水平要差。市场对于明年进出口形势有分歧,有认为会从高位回归常态,但也有认为疫情再变异,中国出口份额可能还是会保持高位”,罗志恒指出。
社科院经济蓝皮书指出,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一定支出强度,注重促进产业转型和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对冲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稳量降负,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引导实体经济平均融资利率下行。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稳健货币政策,边际可适度宽松。
人民大学CMF报告指出,2022年财政收入增速可能降到4.1%,考虑到卖地收入可能出现负增长,明年财政赤字率应该保持3%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可保持3%以上的水平。
扩内需是政策重要着力点
面对来自外部的不确定性,以及进出口回调压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显得更为迫切,扩大内需作为主要着力点更为凸显。
政治局会议诸多方面政策部署,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需要。比如,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供应链韧性。科技政策要加快落地,继续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现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改革开放政策要增强发展动力,有效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从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关系来看,市场担心可能会存在影响国际循环的因素,有必要在扩大内需、扩大国内大循环方面加大力度。产业政策、科技政策,都应致力于促进国内大循环更加顺畅。当前我国制造业存在短板,需要加大对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力度。全球面临的海运紧张状况,面对这些供应链堵点,中国能发挥积极作用,包括加大中欧班列开行次数、在国际海运方面加强合作等”,张永军指出。
罗志恒表示,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要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这其实是很重要的安排。通过明确中央和地方关于流动人口事权和支出责任,通过完善转移支付,可以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进而提振消费,拉动国内大循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可以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
杨伟民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提高供需体系的韧性。要扩大居民消费,构建以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格局。要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占比。要加强科技自立自强,提高自主可控技术的比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配性。
增强供应链韧性,能更有效应对外贸的不确定性。杨伟民指出,构建新格局要增强我国供需体系的韧性。当国际环境有利于出口,我们就多出口。反之,当出口减缓时,内需要能够填补出口放缓带来的缺口,当前我国内需韧性还不够强。我国供给体系也要适应内外需的快速变化,去年和今年实际情况显示我国供给体系韧性很强,但依然有改进空间。
(作者:周潇枭 编辑:林虹)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