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李洁雯 (中信银行(601998,股吧)信用卡中心)
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发展势头迅猛,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电、智能音箱、自动驾驶等领域。金融行业得益于数据密集的特点,使得智能审批、智能投顾、智能风控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较好的应用。
但伴随着各企业都铆足干劲加快智能产品的布局,高喊“降成本,促体验”的口号时,却出现了一个不甚愉快的现象——人工客服时常处于“隐身”的状态。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运用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是降本增效还是打造极致服务体验?如果两者都能实现固然很好,但毕竟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还不够成熟,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达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找到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这也是我们现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课题。
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语音导航的运营经验,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思维,从计划-执行-检查修正这几个过程来谈谈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为人服务。
计划阶段:勿要短视,降本增效与客户体验其实并不对立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人工智能尚未成熟的时代,降本增效与提升客户体验目前难以兼顾最优。有些企业,为了自身经营效益的最大化,一味追求分流率等指标,通过设置人工服务的多道门槛,跟客户玩起了“躲猫猫”的游戏。这种行为短期来看是为企业节约了成本,长期来看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笔者认为,降本增效与客户体验这两者不应该对立、割裂来看待,不是两者之中取其一,而是两者协同发展,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分清主次任务,在不损害客户利益的前提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
执行阶段:“技术不够,业务来凑”,开发人工智能多样化服务模式
目前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一些语音识别(例如方言识别、口音识别、背景音识别)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在多轮对话、上下文语义理解也有较长的路要走。客户的普遍感觉是智能客服还不够“智能”,服务欠缺人文关怀,精准度也有待提升,这也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困境。
我们应如何补齐技术的短板?笔者认为,技术与业务不分家,技术不到位,业务来优化。在设计智能机器人服务场景时,应扬长避短,简单的事情交给机器人做,复杂的事情交给坐席处理;应灵活响应,避免一问一答傻瓜式回复;应提供有温度的关怀,避免冷冰冰的服务。因此,“适老化”“人文化”“个性化”的智能化服务策略值得提倡。
关爱银发群体,实施智能服务“适老化”策略。中国已经步入了老年社会,预计2040年老年人占比将超过20%。那么我们如何服务这庞大的银发群体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呈现下降趋势,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可能落后于新事物发展的速度,我们在设计智能化服务策略时也应该在便捷性、简易化等方面给与银发群体更多的支持。
譬如,开通银发群体专线,让银发群体拨打客服热线时可实现一键促达人工;在官方APP上,针对银发群体,也开发更简洁的页面,支持切换大字版本等功能。
信守温度服务,实施智能服务“人文化”策略。人工智能只是执行人类指令、通过算法解决问题的一种智慧性高级工具,其发展的出发点及落脚点仍然应该落在人身上,即以人为中心。同时,相比人工智能,人工服务始终具备更强的感知能力,能提供情绪价值而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也是智能化服务所缺乏的东西。那么,我们如何在有限条件内,将人工智能拟人化并提供具有人文关怀、“有温度”的服务呢?
首先,人工智能在模拟真人声学模型的基础上,更多采取类似企业员工语音的声音样本,提升客户的接受度。
其次,业务设计流程应更加符合逻辑,在客户多次受挫时及时进行人工干预。
最后,通过打造惊喜服务,超越客户期望。可以通过智能预判等技术,在客户旅程中进行埋点,譬如在客户信用卡交易失败来电时,主动询问是否咨询交易失败业务并提供解决方案等。
深化客户体验,实施智能服务“个性化”策略。我们觉得机器人不够智能,通常因为它的答案千篇一律、答非所问、不会变通。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客户标签、业务入口、渠道等设计个性化的答案,打造个性化的服务。随着“Z世代”的崛起,他们对服务更加追求个性化,突出个人色彩,彰显个人主义。摒弃同质化、开展“千人千面”的服务将是未来银行业争夺客户的制胜点。通过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技术构建客户画像,精分客群体系,以实现差异化服务,精准营销。通过对客户进行静态特征、行为特征、倾向预测三个层次的刻画,建立客户360度标签,实现客户360度全面了解,为打造“千人千面”服务,莫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检查修正阶段:聆听客户声音,动态调整策略
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智能服务系统上线运营后,应贯彻“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的方针,通过智能预警技术、实时监控系统,及时处理异常问题。
譬如,当机器人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时,能够自动侦测并无缝衔接到人工客服,且可提供完整的服务轨迹;运用情感识别技术,当捕捉到客户负向情绪时,及时转到人工客服进行干预;运用NPS(净推荐值)评估客户对智能服务的满意度,结合客户意见进行优化,使得智能服务更契合客户的需求。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