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技术,也关注产业。
作者 | 范文婧
2021年12月4日,科技智库「甲子光年」成功举办2021「甲子引力」大会。
在当天下午的“科技投资”专场中,凯旋创投创始合伙人周志雄、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达泰资本管理合伙人方元、海尔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BAI资本董事总经理赵鹏岚、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一同探讨了科技行业的投资热点和趋势;而后的“硬科技投资”专场圆桌中,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刘元、温氏投资董事总经理白云帆、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诚美嘉道首席技术专家潘阳发、创新工场投资董事兼半导体总经理王震翔,共同讨论了如何在这个时代下做好硬科技投资。
近年来,投资的热点迅速从大消费转向科技。而在科技行业之中,热点方向又从模式创新转向技术创新。面对大量热钱涌入,投资圈里几乎都认同了科技赛道中泡沫巨大。虽然对于单个领域来说,“有钱总比没钱好”,但对于从业者、投资人乃至赛道所辐射到的产业来说,都更应该拨开泡沫见实体。
那么对于硬科技的投资人,近年来有什么具体的关注领域的变化、如何看待和应对泡沫,以及在具体的投资过程中又有什么策略和标准呢?在这两次圆桌讨论里也许可以洞见一二。
1.新趋势:硬科技投资正当时
近年来,科技行业深受资本关注,这似乎是毋庸置疑的。宏观政策方面,由于中美贸易战带来的对底层新基建的关注,资本与行业都迎来了在硬科技领域的机遇。
山行资本合伙人朱思行分享了这样一个观察: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硬科技行业很难有区域的龙头,因为区域的龙头会受到全球龙头的压制。但目前的环境下,我国初创企业不用与全球龙头直接竞争,且有一个足够大的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凯旋创投创始合伙人周志雄提到,“国家一直在提倡科技创新、自主可控、战略科技力,使得投资者都集中精力在这个方向上”。
同时,退出政策也对投资者更加友好。科创板、创业板以及北交所的成立,让技术驱动的科技企业能够更快地进入二级市场,专注于技术发展、不用太早面对盈利问题。
从产业层面,达泰资本管理合伙人方元认为,需求侧和供给侧在近年来都推动着产业发展。“所谓投资硬科技现在正当时,整个十四五规划、大国博弈驱动、疫情下新基建的发展,都拉动了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侧”。而供给侧也有很大改善,“中国整体科研实力大幅提升、专利数量和被引用数量增加、有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出现及转化”。更进一步,“有一大批技术创新其实已经进入到了产业化阶段,包括人工智能、5G、物联网、基因技术等”。
产业的发展也让更多投资人进入硬科技投资的赛道。
一些曾经主要关注消费行业的投资人逐渐转向科技。山行资本曾经被认为是一家关注大消费的资本,合伙人朱思行表示实际上过去几年他们已经看过不少技术导向型的项目。尤其关注一些“中国已经比较有优势的行业,比如消费电子、纺织成衣行业等。通过技术的加持,可以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
也有一些产业资本成为科技行业的投资者。在海尔资本董事总经理张嘉诚看来,作为产业投资者,“除了财务投资之外,更多地是要为产业做一些生态赋能”。于是基于海尔在制造和科技领域的布局,海尔资本过去七八年的投资重点集中在消费和智能制造领域,未来会聚焦医疗科技相关领域。诚美嘉道首席技术专家潘阳发也同意这样的看法,基金的“合伙人都在业内耕耘了多年,有一些认知和资源。只会在熟悉的赛道和生态上看项目,关注产业上的一些更具体、细分的赛道”。
一些坚持在科技领域投资的机构,在新环境下却有了新的思考。BAI资本早期就进入中国TMT投资领域,是经历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至今的投资机构,“未来会有更大的投资比重往硬科技领域布局”。董事总经理赵鹏岚觉得,目前的风险投资从过去几年的模式创新,在往硬科技底层技术创新转化。在这个过程中,BAI希望投资一些“在为改变整个行业的底层技术而努力的企业”,尤其是那些辐射领域足够大的企业。
而投资科技在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看来似乎是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向。但黄河依旧觉得,“科技投资应该结合产业,不能唯技术论,因为技术也需要载体,需要落地并找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场景”。
可以看到,所有进入科技投资的机构,不管是转变了赛道、转变了业务模式,还是跟着时代在变化的,都是基于自身过往优势来布局的。这是因为更多的关注、热钱,带来的不止是机遇,也有挑战。北交所开市一个月,破发的股票远多于上涨的;曾经红极一时的AI赛道,目前依旧没有企业盈利,甚至AI四小龙这么多年过去也没有一家成功上市。
一方面赛道火热,另一方面市场似乎又在变得谨慎。面对这样的泡沫,投资者又是如何看的呢?
2.新挑战:硬科技投资“挤泡沫”
真格基金董事总经理刘元观察到,当下不同行业不同阶段的科技公司,估值的方差变得越来越大。对早期投资而言,一个项目的“验证周期”需要靠产品落地情况、后续轮融资、客户反馈等因素综合判断,而不是仅仅看资本侧的表现。而科技项目发展周期更长,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检验出项目的质量。
温氏投资董事总经理白云帆也感叹,“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最好是指对科技创业者和从业者最好,“毕业十多年了,我的学院校友群里从来没有像这两年这么活跃过,大家在群里讨论创业、讨论挖人”;也是指对沉淀多年的投资机构最好的时代,因为“有大量的项目可以选,而且退出渠道比三五年前更多了”。最坏的时代是指“八成以上的机构赚不到钱,很多VC的项目在资本市场眼里和产业人眼里完全不一样,有些芯片企业连流片都没有,团队估值就能不断翻翻”。
凯旋创投周志雄觉得,目前的市场对科技投资都比较友善,但总有一天大家要“交作业”。
面对热钱涌入科技领域,不同的投资人抱有不同的态度。朱思行对此比较乐观,认为“泡沫也是行业的助推力之一”,因为只有在所在赛道关注度很高的时候才会有泡沫,更让人恐慌的是一个赛道无人关注。
创新工场投资董事兼半导体总经理王震翔也觉得泡沫只是一个过程,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到目前的科技、硬科技领域,只有大家都认可的领域才会出现泡沫。“到今天我们发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发展得很健全了,而前两年泡沫较重的AI也在大浪淘沙”,最终会有正常的估值。
诚美嘉道潘阳发觉得“硬科技泡沫,其实是产业界对产业升级转型的思考结果”。正是因为行业需要某个领域、某种技术,才会有泡沫。他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到了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核心是能否从人口红利,转变成科技创新红利”。而在这个过程中,正是因为能吸引许多创业者和投资人,才让市场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整个产业层面有所突破。
也有投资人不那么乐观,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感叹“从业十几年,从没见过这么大的泡沫”。
黄河认为,泡沫不单是因为资本集中涌入而形成的,也是政策导向加上宏观环境等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在细分领域里,不是所有行业都是“进钱比不进钱好”的,如果资本与产品完全割裂,“产业侧里的好公司在资本侧拿不到钱,在资本侧拿到钱的在产业侧都不是好公司。”这一定不是一件好事。
但正如国科嘉和基金执行合伙人陈洪武说的那样,“即使行业有一些泡沫,但从更长期的时间来看,投资方式并没有显著的变化。行业会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往前走,并不会因为资金量的多少改变技术迭代的周期”,作为投资者,也许更重要的必修课是“尊重行业节奏,帮助科技类创业者适配市场”。
3.新机遇:科技投资,要做陪伴企业成长的“耐心资本”
科技投资要尊重技术的发展节奏,更要关注产业发展的动态。
提升团队人员的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创新工场王震翔提到,团队非常重视投资研究。因为只有把整个市场情况、技术发展、产业落地的情况、时间点都把握住,才能投资。“有时候可能花了半年一年来看一个赛道,做了几百页的研究,一个公司都没有投”。花时间不一定要有产出,但研究的时间一定要花进去。北极光黄河也觉得,团队人员一定要是工科背景,且一定要在产业里干过一段时间。
真格基金刘元觉得,作为科技行业的早期投资者,应该尽早去找那些对所在赛道了解、又有前瞻性视角的创业者。比如在行业趋势到来之前,他们投资了半导体、工业视觉、AI制药和农业材料等领域的企业,正是因为一直在寻找具有前瞻视野的创业者,并选择了相信。
温氏投资董事总经理白云帆觉得,“要优选某些赛道来投,并关注这些赛道的投资阶段”。比如团队从2015年开始关注人工智能,到2019年基本暂停这个方向的投资,因为这个赛道的企业已经不在团队关注的阶段里了。而近年来团队比较关注机器人、半导体、企业服务等产业。
同样关注半导体产业的王震翔则更为关注技术、底层架构所带来的变化,比如由ARM替代x86所带来的服务器、终端CPU变革等技术变迁都是创新工场未来几年的关注重点。
除了技术之外,“人”也是投资者所关注的。白云帆提到,温氏投资会更青睐一些有良好背景的CEO、CTO的团队。而潘阳发所在的产业资本则强调,在关注自己所熟悉的赛道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投资和助力是否能对原始团队有所赋能。一家投资机构“只有和产业界、科技界形成良好的互动,打造出自己的产业生态资源,用产业视角去看技术,去看发展周期,去看产业痛点,才会有希望破局。”
也许总的来看,科技行业的投资确实技术门槛更多、证伪时间更长,但随着更多机构理解了科技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变化周期,随着更多像「甲子光年」这样的媒体带来让行业更透明的报道,泡沫终究会消散,技术终究会在产业和市场检验中证明其真正价值。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甲子光年。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