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作 者丨施诗、吴斌
编 辑丨包芳鸣、李莹亮、刘巷
图 源丨图虫
美联储刚转鹰,英国央行也突然宣布大动作!
当地时间12月16日,英国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
这是英国央行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首次加息。
就在英国央行公布利率前夕,美联储宣布将加速缩债的进程,理由是就业市场复苏良好以及美国通胀风险攀升。此外,最新的点阵图显示,美联储明年或将加息三次,超出市场预期。多位经济学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美国目前加速退出量化宽松的时机是合适的,并应该从明年开始加息,以防范通胀风险加剧。在多国央妈加息扳机一触即发之际,全球天量债务风险已经映入眼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5日警告称,去年全球债务飙升至226万亿美元,创下二战以来最大年度增幅,如果全球央行加息速度快于预期,而经济增长步履蹒跚,全球债务将面临风险。
英美两国央行“鹰声”四起
当地时间12月16日,英国央行突然宣布加息,将基准利率上调15个基点至0.25%。
根据英国央行的会后声明,英国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onetary Policy Committee,以下简称“MPC”)以8比1的投票结果支持将基准利率提高0.15个百分点至0.25%,并保持目前购债规模不变。MPC一致投票支持英国银行维持200亿英镑非金融投资级公司债券购买规模不变,维持对英国政府债券8750亿英镑的购买规模不变,从而维持8950亿英镑资产购买总规模不变。
分析指出,英国央行此次加息主要源于通胀压力加剧以及就业市场复苏。
数据显示,英国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2011年9月以来新高,高于10月的4.2%,也远高于英国央行2%的目标;11月英国就业市场新增25.7万名员工。
欧洲时间周四,欧股主要指数全线上涨,截至收盘,英国富时100指数报收于7260.61点,比前一交易日上涨89.86点,涨幅为1.25%;法国CAC40指数报收于7005.07点,比前一交易日上涨77.44点,涨幅为1.12%;德国DAX30指数报收于15636.40点,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60.05点,涨幅为1.03%。
与英国加息理由一样,美联储也于美国东部时间12月15日宣布,维持联邦基准利率在0至0.25%不变,但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以下简称“FOMC”)将加快缩减月度债券购买规模,即将每月国债购买速度降低200亿美元,购买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速度降低100亿美元。
根据美联储的会后声明,从2022年1月开始,FOMC将每月增持至少400亿美元的国债和至少200亿美元的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因此,美联储在明年1月的购债规模为至少600亿美元,是今年11月开始缩债之前的规模的一半。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会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此次FOMC加快缩债主要源于两个原因:就业市场情况好转和美国通胀风险攀升。
“经济发展和前景的变化决定了货币政策的调整,这意味着美联储将继续为经济提供适当的支持。”
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的11月非农就业报告显示,11月美国非农就业总人数增加21万人,失业率下降至4.2%,11月劳动参与率小幅上升至61.8%。
鲍威尔指出,随着就业市场条件的改善和对工人的强劲需求,经济正在朝着充分就业的目标快速前进。最近几个月就业形势稳定,过去三个月平均每月新增37.8万人。
他补充道,“最近就业市场状况的改善缩小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就业差异,尤其是低薪资的工人,以及非洲裔和西班牙裔美国人。”
展望未来,鲍威尔称,一旦疫情再度出现反复,就业市场前景仍存不确定性。不过,FOMC委员们预计就业市场将继续改善,预计2021年失业率将降至3.5%。“与9月的预测相比,委员们对今明两年的失业率预测明显降低。”
虽然美国就业市场逐步恢复,但仍未恢复到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前的水平。不过,FOMC委员们在货币政策方向上偏“鹰派”,坚定地倾向于明年开始加息。最新的“点阵图”显示,在18名FOMC委员中,只有6名委员认为明年加息不到3次,所有委员均认为明年将加息。
根据点阵图,2022年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中值为0.9%,较6月上升60个基点,这意味着美联储明年最多将加息三次。此外,FOMC委员们预计,2023年和2024年将分别加息两次。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息三次已经突破上次点阵图预测的上限,“鹰派表态”主要原因是美国通胀超出预期。
中信证券(600030)研究所副所长、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会议的“点阵图”鹰派超出市场预期,不过“点阵图”向来不完全意味着真实的加息节奏,只是当下时点委员们的预测,而且做出预测的成员也并非全部具有决议投票权。
他补充称,“我觉得明年美联储是大概率开始加息的,而且现在来看可能至少加息2次,至于会不会有第3次加息可能还得根据美国就业、通胀和经济的进展边走边看。”
摩根大通首席全球策略师David Kelly也表示,美联储应该加快其加息时间表。“我认为美联储加快缩减购债规模是完全合适的。目前美国失业率远低于他们在9月份时的预期。通胀率也大幅上升。”
FOMC认为,此时放缓每月资产购买的速度可能恰逢其时。但如果经济前景继续变化,美联储或将再度准备调整购买速度。
通胀或是中长期问题
今年以来,全球关于通胀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美联储对通胀的态度也出现反转。
美联储在最新的会后声明中放弃了“通胀是暂时性”的观点。
美联储称,“与疫情相关的供需失衡以及经济重启导致通胀持续上升。”
鲍威尔也强调,“供应链瓶颈限制了供应方在短期内对更高需求作出反应的速度。这些问题比预期的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而且因疫情反复而加剧。因此,整体通胀率远高于我们2%的长期目标,并可能在未来一年继续保持强势。”
目前,美国通胀率居高不下,通胀指标屡屡“爆表”。
美国劳工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1月美国C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6.8%,创1982年6月份以来最大同比涨幅;11月美国PPI环比上涨0.8%,同比上涨9.6%,创该数据2010年11月有记录以来最大同比涨幅。
邵宇向记者表示,通胀居高不下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如全球供应链、财政刺激、薪资上涨等,因此这个通胀可能是中长期的问题。
FOMC也大幅调高了2021年的通胀预期。该委员会预计2021年整体通胀率为5.3%,高于9月预计的4.2%,核心通胀率为4.4%,高于9月预计的3.7%;预计2022年整体通胀率为2.6%,核心通胀率2.7%,均高于9月。
虽然美国通胀率仍将延续,但鲍威尔预计,美国通胀率或将于明年年底接近美联储2%的长期目标。“我们理解高通胀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特别是对那些最不可能承受食品、住房和交通等必需品更高成本的人。我们致力于实现美联储物价稳定的目标。我们将使用我们的货币来支持经济和就业市场,并防止通胀加剧。”
Kelly指出,“我认为供应链问题会逐渐解决,但我们的潜在通胀确实更强。鉴于目前的通胀率远高于2%,美联储将利率保持在如此低的水平是不合适的,除非他们还在继续催生资产泡沫。我希望到明年年中,美联储开始加息。”
明明向记者强调,当前美国的通胀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持续短缺和其他供给侧问题导致的,因此,解决通胀问题的根本可能是解决供应瓶颈问题。“我们判断美国通胀高企可能至少持续到明年下半年。而鲍威尔也对通胀持续时间做出了说明,即预计通胀会在明年年底前下降到更接近2%长期目标的水平。”
FOMC还调整了对美国经济的增长预期。该委员会预计,2021年美国GDP增长5.5%,低于9月的5.9%;2022年美国GDP增长3.8%,高于9月的4%;2023年美国GDP增长2.5%,低于9月的2.2%。
明明预计,随着宽松刺激政策的退出以及经济周期进程,明年美国经济增长相较今年会边际放缓。
“不过,在劳动力市场不断修复的预期下,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仍可能支撑美国经济。”
邵宇认为,美国经济增速仍比较强劲,可能会维持4%-5%的增速,这其中存在政策刺激的因素。
高盛研究部则小幅下调美国经济增速预期,预计2022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为3.8%。“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迅速吸收剩余的闲置劳动力。根据过去几个月的改善趋势,这些劳动市场数据很可能在明年年中恢复到2020年2月的水平。”
Omicron影响或有限
在议息会后的新闻发布上,鲍威尔重申,最近几周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增多,以及Omicron变异毒株的出现,对美国经济前景构成了威胁。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数据,美国迄今已有36个州检测到Omicron变异毒株,该变异毒株病例约占全美新冠肺炎病例的3%。
另据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数据,截至12月14日,约6.8万美国人因新冠病毒住院,比前一周增加9%,比过去两周增加21%。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Rochelle Walensky指出,早期数据表明,Omicron比Delta更具传染性。
世界卫生组织也于12月15日发出警告,希望各国不要将Omicron变异毒株当作温和毒株对待,因为这一变异毒株将导致重症。
世卫组织新冠病毒技术负责人Maria Van Kerkhove表示,“感染Omicron的病人可能会出现全方位的疾病,从无症状感染到轻症,再到重症,直至死亡。”
Van Kerkhove说,老年人、有潜在健康问题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仍有罹患重症的风险。
据世界卫生组织卫生紧急项目主任Mike Ryan透露,在英国,感染Omircon变异毒株的患者数量每两天或更短时间就翻一番。
Ryan称,“如果今天有10万例病例,那么两天内就会有20万例,再两天后就会有40万例。在一周的时间里,实际病例数量可能会增加8到10倍,这就是我们所担心的。”
英国卫生安全局(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首席执行官Jenny Harries表示,考虑到目前的感染率,未来几天Omicron变异毒株病例的增长将是“惊人的”。据UKHSA统计,12月15日英国报告了4671例Omicron新病例,使Omicron总病例数达到10017例。而在12月14日,Omicron的病例总数为5346例。
尽管Omicron来势,但美国白宫首席医疗顾问安东尼·福奇表示,“目前可用的新冠疫苗加强针对Omicron变异毒株有效,不需要进行调整,以对抗新型高传染性病毒。”他援引UKHSA的数据称,加强剂量将对症状性患者的防护提高至75%。
高盛研究部也认为,但随着新冠疫苗和抗新冠病毒药物的普及,Omicron的影响将逐渐减弱,预计2022年全球GDP增速将为4.5%。
英国央行指出,Omicron变异毒株将在2022年初给经济活动带来下行风险,尽管其对供需以及由此对中期全球通胀压力的影响尚不清楚。不过,自2020年3月以来的经验表明,连续几波新冠肺炎疫情对GDP的影响似乎较小,虽然目前这波疫情的影响仍不得而知。
226万亿美元债务压顶
全球能“扛过”这波加息潮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5日警告称,去年全球债务飙升至226万亿美元,创下二战以来最大年度增幅,如果全球央行加息速度快于预期,而经济增长步履蹒跚,全球债务将面临风险。
国金证券(600109)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疫情期间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采取大规模财政刺激,包括直接向居民发放财政补贴等。以美国为例,本轮财政刺激的力度远高于2008年。大力度财政刺激背后,政府举债规模也在快速膨胀,导致全球债务总规模扩张至226万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全球债务一路狂飙
伴随着疫情下的天量刺激政策,全球债务水平也在一路狂飙。
IMF最新全球债务数据库显示,新冠疫情导致2020年债务与全球生产总值之比达到256%,跃升28个百分点。
在增加的28万亿美元债务中,政府借款比例略高于一半,但来自非金融企业和家庭的民间债务也创下新高。
此外,发达经济体的政府债务/GDP比率从2007年的70%左右飙升至2020年的124%,不过这些经济体私营部门债务增速更为温和,占GDP比率仅从164%升至178%。
对此IMF财政部门负责人加斯帕(Vitor Gaspar)和其他官员警告称,更高的利率将减弱增加财政支出的影响,并导致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加剧。“如果全球利率上升速度快于预期,而经济成长步履蹒跚,风险将被放大。金融状况的显著收紧将加大负债累累的政府、家庭和企业的压力。如果公共和民间部门被迫同时去杠杆化,增长前景将受到影响。”
但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眼下债务高企的压力并不是太大。赵伟对记者表示,以美国为例,尽管债务规模急剧膨胀,但主要是政府部门大幅举债、杠杆率明显提升,但居民、企业部门的整体杠杆率整体处于比较健康的水平。
赵伟进一步分析称,疫情期间,美国政府杠杆率提升20个百分点至120%的历史高位,反观居民、企业杠杆率分别仅从75%、76%略升至79%、82%。考虑到美国已通过提高债务上限的法案,发生主权债务的风险趋近于零。对于居民、企业部门而言,凭借着更具韧性的经济基本面及更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即使主流央行纷纷加息,居民、企业部分受到的冲击或将相对可控。
新兴市场“风雨飘摇”?
全球各国在疫情期间祭出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成功“拯救”了经济,而在低利率或近零利率为主导的大环境下,巨额债务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随着全球主要央行逐渐收紧政策,利息成本也越来越高,新兴市场爆发债务危机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有分析认为,在疫情期间,美英等国迅速扩大了政府开支,同时不用太担心本币贬值和通胀压力,但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并没有这样的底气。与发达国家相比,新兴市场政府债务增长幅度通常没那么大,但对于这些没有能力大幅扩大政府支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结果就是私营部门财务状况变得更紧张。
需要注意的是,相对于政府赤字扩大,私营部门债务膨胀带来的金融风险其实更大。在风险较高的公司当中,过去十年债务增加的势头更为明显,这类公司的利息备付率较低。而在金融状况收紧导致的偿债成本上升之际,这些公司受到的影响无疑更大。
这也意味着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债务风险正在增长,更糟糕的是,其中许多国家在疫情之前就已经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所困扰。世界银行早些时候警告称,被低利率掩盖的偿付能力风险可能“在下一次出现金融压力或资本外流事件时浮出水面”。
随着高通胀促使各大央妈相继收紧货币政策,这对高负债的脆弱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意味着对政府和实体行业而言,借贷成本和利息负担都要上升。”国际金融协会(IIF)负责可持续性研究的主管Emre Tiftik如是警告称。
赵伟向记者分析称,与发达经济体不同,受制于“放水力度”不足及疫苗短缺等因素,新兴经济体经济复苏的弹性普遍弱于发达经济体,引发本币汇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在以美联储为代表的主流央行加速减码、或将提前加息的背景下,美元汇率有望维持相对强势,这可能进一步压制新兴经济体本币汇率、加剧资本外流压力。
展望未来,“在美联储等主流央行即将纷纷加息的背景下,土耳其、阿根廷等部分新兴经济体由于外债偿还压力较大,未来受到的资本外流冲击也相对更大,甚至不排除债务风险会加速暴露的可能。”赵伟对记者表示。
本期编辑 刘巷 陈思颖 实习生 张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