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12月21日,在教育部召开的“双减”工作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校长、教师、家长、社会教育观念正在发生积极转变。
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逾九成家长对学校减负工作表示满意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随着“双减”工作的推进,科学教育观念得到广泛支持和认同,普遍更加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素质提高、身心健康发展,发展素质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特别是许多家长转变了过去让孩子拼时间、多刷题、盲目报班的行为。”吕玉刚引用了一组调查数据:70.3%的家长认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育儿理念,66.2%的受访家长表示要鼓励、陪伴孩子参与校外体育运动,65.5%的受访家长表示不额外增加孩子课业负担。72.7%的家长反映教育焦虑有所缓解。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此外吕玉刚称,国家统计局在秋季开学后的专题调查显示,校内减负成效初显,作业负担明显减轻,73%的家长表示孩子完成书面作业时间比“双减”前明显减少,85.4%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
将通过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
吕玉刚表示,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双减”工作的成果还是初步的,还需要持续巩固、提高水平。各地各校要围绕“巩固成果防反弹、消除盲点找问题、提高水平抓突破”,推动“双减”落实继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高里走。
首先,将继续强化作业管理。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注重“调结构、提质量”,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课后服务方面将再提升。在“全覆盖、广参与”基本实现的基础上,注重“强保障、上水平”,确保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到位,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统筹利用科普、文化、体育等方面社会资源,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有效性、吸引力。
课堂教学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要认真完善分学科教学指南,健全教学科学管理长效机制,严格执行教学基本规程,强化教师备课和校本教研,精准分析教情学情,加强学业质量监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同时吕玉刚提到,要把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作为学校减负提质的关键。通过培训、教研、信息化等途径给教师赋能,切实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信息化应用、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方面能力水平。此外,将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双减”成绩单
线下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均超八成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超九成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
校内减负方面,99%以上的学校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97.3%的家长对减负表示满意
学校直报平台收到了7714万份家长无记名调查问卷,97.3%的家长反映对学校减负提质工作表示满意。
91.9%的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
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效解决了家长“三点半”接孩子难问题。
8月份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已办结70%
为推动“双减”政策落地,教育部将“双减”督导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一号工程”,并在“微言教育”“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和“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开设举报专栏,接受群众实名举报。举报平台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收到8000条有效举报线索,目前已办结70%;11月份共收到举报线索4280条,数量大幅下降。
■ 回应
如何解决课后服务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
教育部: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加强督办各地落实经费保障
针对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吕玉刚表示,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积极参与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同时,按照国家编制标准,把学校空缺的编制、空缺的老师补齐、补到位。“关于这件事,教育部和中央编办已经做了沟通,达成了一致意见,形成了文件。要依照国家中小学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老师,由更多的老师来分担课后服务工作。”
此外,还可以采取在当地教育部门统筹下学校之间调剂余缺的方式,弥补师资不足。如有的学校老师承担课后服务能力比较强、水平比较高,可以组织调剂,吸引、安排一些老师到薄弱学校支持课后服务工作。
还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经过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合作,面向社会遴选一批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体育、文艺、科普等课后服务工作。
关于场地的问题,吕玉刚提出,要统筹安排,充分挖掘、利用好现有资源。此外,学校周边也有很多有益的社会资源,如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科普基地、体育场馆等。农村地区学校可以就近安排孩子们到农业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丰富课后服务活动。
对于校内课后服务的经费问题,中央“双减”文件中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对此吕玉刚明确,具体操作要由省里来执行,由省里制定相应标准。
“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吕玉刚呼吁,当前少数还未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
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执法范围包括哪些?
教育部:执法范围含查处违法办学、违规招生等
11月30日,教育部机关共68人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其中,今年新成立的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全体人员取得了执法证。
教育系统工作人员执法范围包括哪些?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介绍,主要根据法律、法规、规章中的禁止性规定、义务性规定和责任条款来进行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如查处违法举办学校,包括举办大中小学校、幼儿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查处学校违规招收学生、违规颁发学位证书或者学历证书,违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包括查处教师的违法行为以及查处国家教育考试中的严重作弊行为等。
记者了解到,今年8月,《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下发,其中强调要将教育培训作为重点加强的执法领域。
续梅表示,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其他部门,包括中央编办、司法部,共同推进校外培训监管行政执法工作。具体而言,一是推动各地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健全现有机制,加大部门协同力度;二是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力量的配备,要有专门的人、专门的力量,加大培训以提升执法能力和专业水平;三是规范执法程序,创新执法方式;四是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持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查处力度,及时通报违法违规的典型案例,形成震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新京报记者 冯琪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