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结合了传统货币的安全性与电子支付的可控性、便捷性,是金融数字化时代最优的解决方案
■随着相关金融监管政策与法规逐步完善,以及央行的推广提速,数字人民币全面落地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
■支付硬件市场、银行IT升级改造市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场景服务公司有望最先受益
《投资者网》吴悦
近日,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明年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信社改革和债券市场改革。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统筹监管。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
受消息面影响,12月14日-15日,A股市场数字货币概念股票大部分上涨,天喻信息(300205)(300205.SZ)、数码视讯(300079.SZ)、科蓝软件(300663)(300663.SZ)、旗天科技(300061.SZ)等龙头股大幅拉升。数字货币板块指数(994393)12月13日-12月17日的周涨幅为4.75%,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0.93%。
此外,据公开消息,日益临近的北京冬奥会将成为国内数字人民币的重要场景试点。在北京赛区,冬奥组委园区内场景已全部完成,在冬奥会期间,用户可以通过中国银行(601988)网点、硬钱包自助兑换机、定点酒店等渠道,便捷地获取、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并在闭环区域内各个消费场景使用数字人民币。这也是数字货币概念股升温的一大催化因素。
那么,这波行情是一时的概念炒作,还是有更中长期的机会?产业链中的哪些细分领域受益更大更直接?
落地条件逐渐成熟,推广全面提速
区别于其他加密货币,CBDC(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央行数字货币)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其拥有国家信用背书。从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角度分析,CBDC 结合了传统货币的安全性与电子支付的可控性、便捷性,是金融数字化时代最优的解决方案。
目前中国是全球数字化支付应用场景最广泛、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不过,此前多年发展较快的大多是第三方支付,而数字人民币作为法币,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在个人用户层面,其使用率还远不如第三方支付工具。同时,第三方支付飞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监管问题,比如存在洗钱、隐私泄露等风险,甚至出现一些违规超限从事现金贷、消费贷等业务的情况,这也加大了银行机构的坏账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从2014年起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在2016年搭建了中国第一代央行数字货币原型,同时提出M0定位、双层运营体系、可控匿名等基本特征。2019年末,数字人民币开始试点,目前包括十个城市及2022北京冬奥会场景。部分城市还推出了数字人民币绿色出行、低碳红包等使用场景。
2021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了数字人民币白皮书。截至2021年10月22日,我国已经累计开立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笔数1.5亿笔,交易额接近620亿元。此外,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350万个。
随着相关金融监管政策与法规逐步完善,以及央行数字人民币的推广提速,数字人民币全面落地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多家机构预计,落地时点也日益临近。而最近人民银行党委会议中关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妥有序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的定调,更是直接点燃了二级市场对相关概念板块的炒作热情。
那么,数字货币的产业链由哪些环节构成?在产业链整体迎来大发展的时候,哪些细分领域有望最先受益呢?
金融体系“新基建”,三大环节或最受益
总体而言,数字货币产业链可以分为“发行端-投放端-流通端”三大环节以及贯穿于这条主线的“网络安全”板块。从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转流程来看,产业链的开端即发行端是央行,这一部分将以其自研自建为主。其后遵循“双层投放和运营体系”,投放端便是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它们将承担向公众提供数字货币的责任。流通端则包括所有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以及为这些场景提供配套硬件、软件与技术服务的各类厂商。
在这一过程中,四大行的IT系统需要改造升级,而这一环节便会有相关IT企业的参与。同理,数字货币的落地应用,在流通端也都面临着从硬件到软件的系统全面升级或改造。可以这么说,数字人民币相当于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新基建”,由此也将为各细分领域带来巨大的增量空间。
光大证券研报指出:随着数字货币的推广提速以及全面落地时点的临近,各项准备与基础设施升级工作将逐步提速,相关产业链的公司将迎来加速发展的契机,建议关注三条投资主线:支付硬件市场、银行IT升级改造市场、服务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场景服务公司。
其中,数字货币的推广和条码支付监管等政策的实施将带动支付硬件的迭代升级,收款端智能支付设备供应商、付款端的实体硬件钱包供应商等都将获益。根据央行的数据,截至2021年二季度末,银行卡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2403.32万户,联网机具3273.33万台,ATM机具98.67万台,这些支付硬件届时都将有升级需求,升级替换空间较大。在这一领域,重点公司包括新国都(300130)(300130.SZ)、优博讯(300531)(300531.SZ)、广电运通(002152)(002152.SZ)、天喻信息、楚天龙(003040.SZ)等。
第二条主线是银行IT升级改造市场,银行在数字人民币的发行和交易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因其法币定位,未来银行需要升级系统以适应数字货币的交易需求。截至2021年6月30日,全国共有460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6家、政策性银行3家,银行IT改造市场空间巨大。其中尤以核心账户系统的IT服务商受益弹性最大,建议关注长亮科技(300348)(300348.SZ)、天阳科技(300130.SZ)、御银股份(002177)(002177.SZ)、创识科技(300941.SZ)、科蓝软件(300663.SZ)、润和软件(300339)(300339.SZ)等。
第三条主线是数字人民币的推广与场景服务公司,比如第三方支付服务和收单公司也将受益于数字货币的落地,建议关注拉卡拉(300773)(300773.SZ)、新国都和海联金汇(002537)(002537.SZ)等。
挑战与机遇并存,改写移动支付格局
据机构测算,数字人民币软硬件产业升级将带来1400亿的市场空间,包括银行核心系统改造51亿、数字人民币硬钱包339亿、ATM升级507亿、智能柜台发卡机升级323亿、商户POS设备升级192亿,市场空间广阔。
不过,数字人民币全面落地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改变老百姓(603883)已经形成的电子支付习惯。根据支付清算协会报告显示,2020年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支付产品是微信支付、支付宝和银联云闪付(不含刷卡或挥卡支付),占比分别为92.7%、91%和74.9%。艾瑞咨询的报告则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市场份额,支付宝达55.6%,高居第一,财付通占38.8%,位居第二,两者合计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微信支付用户已超过12亿,支付宝用户已达10亿。
而截至2021年10月22日,我国累计开立的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1.4亿个,对比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用户数,差距较大。如何让人们在消费或有其他支付需求时,首先采用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这是推广时急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以往互联网产品的推广经验,前期或需要投入较大的营销费用,如红包补贴等。这对相关环节的企业或将构成一定的成本压力。
不过,央行发布的2020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0年三季度,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649.77亿笔,金额696.44万亿元;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2345亿笔,金额78.96万亿元。虽然交易笔数领先,但按交易规模来看,非银支付机构市场份额占比约10%。可以看出,非银支付机构市场主要以小额支付为主,而大额支付市场则为数字人民币留出了更为广阔的增长空间。
此外,在跨境支付业务上,数字人民币因其具备国家信用背书的优势,也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据公开报道,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香港金管局开展系列合作,共同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改善跨境支付方面的可行性。双方已成功开展第一阶段技术测试,实现在香港本地银行和指定香港商户范围内,通过数字人民币钱包进行充值、转账和消费的基本功能。这样一来,当疫情结束后,两地人民可以自由地来往内地与香港时,数字人民币钱包将大大提升两地的跨境支付便利化水平。
华创证券研报称,从产业链分析,数字人民币推广存在两个大的机会和四个小的机会。两个大的机会分别是消费支付信息市场打开流通堵点,适配元宇宙的支付新形式带来的硬件升级。四个小机会分别是支付产业链条的机具生产,银行IT服务迭代,商业银行占领原第三方平台市场和第三方数字支付平台格局变化。
东方证券、华西证券等券商也在近期发布了数字货币相关研报,看好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将对相关行业带来新机遇,认为其有望推动行业标准规范化发展,其中,第三方支付收单及POS厂商、头部银行IT厂商都有望迎来大规模改造机遇。(思维财经出品)■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