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以“三园”工程为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

快报
2021
12/26
22:33
亚设网
分享

上海市金山区区委书记 刘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金山区牢记总书记2007年6月来金山调研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高举“三个百里”旗帜,立足超大城市乡村发展规律,以“绿色田园、美丽家园、幸福乐园”建设为抓手,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美学价值,奋力走出一条具有上海特点、金山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以产业兴旺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高品质打造绿色田园

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远郊,总面积613平方公里,农业用地即占三分之一。面对“大都市小农业”的特殊现实,如何用好这“一亩三分地”,最大限度释放农业经济价值?关键在于高质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扩大优质农产品(000061)市场供给,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做细一产,发展精致农业和精品农业。我们主动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拓宽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持品牌化发展,围绕“一葡二桃三莓四瓜”优势品牌瓜果,精心培育“1+X”品牌体系(以“金山味道”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若干企业子品牌为支撑),实现区域公用品牌和子品牌的相互补充、协同发展。“小皇冠西瓜”“施泉葡萄”等产品屡获国家及市级评比金奖。坚持标准化发展,引导、鼓励种植基地联合生产,打造10个产业化联合体,实行“六统一”(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运行管理模式,形成“核心基地”+“示范基地”联动发展格局,着力健全品控体系、扩大供货量、延长供应期。目前,金山小皇冠西瓜、金山蟠桃、鑫品美草莓、有机大米4个品类种植基地联合发展面积共7000余亩。坚持绿色化发展,调整优化农业布局结构,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已累计培育绿色农产品生产主体83家,绿色认证率达22%,水稻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9.5%、100%。与中国农大、上海交大等25家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本土农产品品种,累计成功培育近40个动植物新品种,其中节水抗旱稻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做深二产,发展精深加工和数字化工厂。我们发挥超大城市工业资源优势反哺农业,形成“生产+科技+加工+品牌+营销”的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业附加值。加快建设精深加工企业集聚区,引导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已建成廊下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等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区,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1家,实现年产值40亿元。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引进净菜配送、中央厨房等项目。比如,鑫博海“中央厨房”已建成集净菜加工、冷冻干燥农产品、有机健康食品于一体的加工体系,将蔬菜种植农户和合作社纳入一体化产业链始端,年加工生产配送能力达4万吨,带动农民年增收950万元。加快发展农业数字化工厂,实现工厂化、自动化、标准化,农业产值大幅提升。比如,联中食用菌合作社引进荷兰先进的三次隧道发酵技术,辅以先进的工厂化生产设施,生产效率由传统的一年6茬出菇提升到12茬,土地亩产值甚至高于市郊一些工业企业,颠覆了对传统农业的认知。

做活三产,发展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我们依托江南水乡的自然禀赋和诗意田园的独特魅力,集聚农业、生态、文化三大优势,充分发挥郊野休闲功能,丰富乡村业态。加强科学规划,精心编制绿色田园先行片区规划,形成“一心两片三结合四组团”联动发展态势。依托G320文旅连廊辐射圈的交通优势,打造配套上海乐高乐园度假区的金山农旅融合产业片区,示范引领全市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旅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区域,形成5个年接待突破百万人次的农业旅游集聚区、2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企业,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线路2条,每年举办百花节、百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区农业旅游接待人数2047.2万人次,年均增幅28.3%。加强区域联动,全力做好沪浙“毗邻”文章,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比如,推动沪浙共建“明月山塘”项目,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商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发展跨区域观光休闲旅游。

以生态宜居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高标准打造美丽家园

行长路,淌急流,“乡土金山”常怀心间。面对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事实,如何把远郊纯农地区打造成为体现国际水准、彰显江南韵味、具有上海特点的现代化都市乡村?关键在于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体推进,全方位、多领域、融合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品质,增强乡村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点面结合,焕发乡村颜值。我们强化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连片打造独具江南水乡风貌、产业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村民普遍满意的美丽乡村样板。一方面,注重“点上”示范性和升级版,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8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9个,全区“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示范户成功创建率60%,成功创建了一批“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比如,枫泾镇中洪村依托农民画村资源优势,发展文创产业,开发以农民画为主的乡村游产品,发挥品牌辐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注重“面上”普适性和片区化,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实施69个村容村貌优化提升行动,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累计完成村庄改造8.5万户,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人居环境优化提升工程,激发基层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能动性,实现美丽村庄人人共建共享。

多元结合,创新共治模式。我们按照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要求,形成“党建引领+智慧平台+法治保障+农民主体”的联动共治模式。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六化同步、四指同评”的乡村治理新体系,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形成“四张清单”“巷邻坊”“〇频道”等微品牌,《网格化党建+四张清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工作经验被评为2021年全国乡村治理优秀案例。强化智治赋能,开发“智慧综治”信息化系统,234个村(居)实现移动终端设备全覆盖,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多格合一”,切实发挥社会治安“第一道防线”作用,公众安全感满意度测评连续12年名列全市前茅。强化法治保障,充分发挥“1+11+234+X”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作用,拓展“三农”公证业务,建立村居议事流程和规则指引,提升“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素养,成功创建6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强化自治支撑,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拓宽基层民主协商的渠道与形式,推广“百姓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基层协商平台以及夹漏村“村组自治”、光明村“宅基自治”、护塘村“村域自治”等模式。

软硬结合,完善公共服务。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依托背靠超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深入挖掘乡村优势资源,着力补齐乡村短板,提升乡村生活品质。厚植乡村发展的“软实力”,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注重发掘推广反映农业生产、田园风光、水乡生活的文化艺术,金山农民画、吕巷土布、金山卫田山歌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修订124个村村规民约,开展修身活动2000余场,营造文明和谐、诚信互助的良好乡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4个、全国文明村7个。紧盯人民幸福的“硬指标”,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创建紧密型学区集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骨干教师合理配比。推进医改降费惠民,今年全区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同比降低20.58%,药品收入同比降低14.96%。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实践农村“埭-家”互助式养老,建成老年睦邻点55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9个。

以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落脚点,高水平打造幸福乐园

农民生活富裕一定是建立在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如何解决“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问题?关键在于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突破“人、地、钱”等瓶颈制约,让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资源要素充分涌流。

着力解决“人”的问题。我们把“依靠谁振兴”“为了谁振兴”作为首要问题,吸引各类主体服务乡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加快建设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推进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区建设,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066名,农业人员持证率81.6%。大力吸引外地人才,打造“农创”升级版,引导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农村大中专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多名返乡创业大学生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区培育形成家庭农场882家、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陆续招引九丰、松林、叮咚买菜等头部企业落地。

着力解决“地”的问题。我们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激发农村土地要素活力,持续释放农民增收潜力。深化农村承包地改革,完善“三权分置”制度,创新土地承包权、经营权实现形式,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积极性,2021年发放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7295万元。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工作,2018年发放全市首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盘活闲置农房,在全市较早出台促进民宿业发展政策,简化备案流程,制订标准规范,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备案民宿34家。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践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入股模式,推动待泾村与蓝城集团合作,盘活12个自然组的99宗“点状”土地,每年保底分红200万元,造就“五金”农民。

着力解决“钱”的问题。我们瞄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入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构建社会积极参与、金融重点倾斜、财政优先保障的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主动与5家金融机构签订合作框架,量身定制46种金融服务项目。携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推进“信用村”建设,设立139个“裕农通”普惠金融服务点,今年共投放贷款1186万元。加大财政保障力度,建立财政保障制度,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区对镇转移支付年增长46%,连续三年安排乡村振兴财政预算资金40.34亿元。加大综合帮扶力度,新一轮85个经济相对薄弱村借助农村综合帮扶资金12.65亿元,联合组建区级帮扶平台(上海振富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管理“造血”项目,每年实现收益7200万元,收益回报率不低于6%。加大抱团发展力度,组建区级统筹“抱团发展”平台(上海振村经济发展有限公司),盘活村级沉淀资金,入库税收达9295万元。2014年至2020年,累计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益分配1.37亿元,惠及成员62.68万人。

对标“十四五”及2035远景目标,全区上下将瞄准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目标,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作风、更精准的举措,奋力推动乡村振兴先行区建设,为全国乃至全球超大城市农业农村发展贡献“金山智慧”。

(李显杰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