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第三方医学检验(Independent Clinical Laboratory,ICL)行业迎来高光时刻,也吸引了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局。
2020年12月29日,上海微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下称“微荷医学”)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检验检测服务、医疗服务、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天眼查股权穿透显示,微荷医学由小荷健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100%控股,后者为字节跳动的全资子公司。
第三方医学检验是指在卫生行政部门许可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独立于医疗机构之外、从事医学检验或病理诊断服务,能独立承担相应医疗责任的医疗机构。目前,无论是渗透率还是可检测项目数量上,国内的第三方医学检验与发达国家都存在较大差距。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的渗透率仅为5%-6%,而这一数字在美国、欧洲和日本已分别达到38%、50%和67%。
自疫情爆发以来,旺盛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需求,带动了ICL相关企业的业绩,但伴随国内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如何应对红利消退后的发展,是企业绕不开的命题。
“从目前的政策,还有民众健康需求来看,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向上的,前景很好。新冠肺炎疫情扩大了检验行业的曝光度,它是一个红利期,有些企业赶上了,自然就吃到了一波红利。””一不愿具名的ICL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但仅靠新冠检测业务无法实现长足发展,第三方医检仍然要回到常规业务,尤其是一些创新方向,比如分子诊断。尤其是没有赶上新冠红利期的企业,更要在非新冠业务方向上做拓展,否则很容易被行业所淘汰。”
疫情年成业绩分水岭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有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等。核酸检测具备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被称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在“抗疫”中得到最广泛应用。
基于庞大的检测需求,作为能独立承担相应医疗责任的医疗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在疫情时期国内检测承压的现实状况下,获得了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双双驱动,成为新冠病毒检测的主力军。
据产业信息网数据,疫情期间,在武汉地区的新冠病毒检测中,ICL检测量约为80%,公立医院检测量约为20%。
财报数据显示,在疫情爆发的2020年,相关公司的业绩都取得了爆发式增长,其中迪安诊断(300244)(300244.SZ)的营收直接冲破百亿,达到历年最高值;金域医学(603882)(603882.SH)的净利润增长率最高,达到275.24%;凯普生物(300639)(300639.SZ)的净利增长率也超过一倍,且营收增长率高达85.7%。
图源:时代财经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
以ICL龙头金域医学为例,财报数据显示,2017-2021年,公司的营收和利润均呈现上涨趋势,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当年成为金域医学营收的分水岭。
在2019年之前,金域医学的营收增长相对平缓,增速基本维持在15-20%之间。到了2019年,金域医学的净利润相比往年增长近两倍,2020年则更上一层楼,营收直接从52.69亿元跃升至82.44亿元。而2021年前三季度,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86.17亿元,超过2020年全年营收。
从其营收的产品成分来看,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占比较大,且毛利率增长也在2019年出现分水岭,实现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到了2020年,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的营业收入直接从不到50亿元增长至近80亿元。
图源:时代财经根据各公司年报整理
ICL走热,资本也在闻风而动。仅从2021年来看,国内ICL行业已经发生多起投融资、上市等事件。2021年4月,北京智德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2000万元Pre-A轮融资;紧接着6月份,中国ICL三巨头之一艾迪康走上上市之旅,在港交所递交了招股说明书;兰卫医学(301060.SZ)也在9月于深交所上市,发行价为4.17元/股,此后股价一路飞涨;2022年1月6日,兰卫医学报收32.79元/股,较发行价涨幅高达686.33%,总市值超过130亿元。
新冠检测造富效应减弱
从国内来看,大范围的全员检测需求已经大幅下降,目前核酸检测需求集中在局部疫情反弹地区以及出入境流动较大的地区。
并且,新冠检测单价持续下降。疫情以来,国内包括北京、广东、陕西、浙江等省份都开展了新冠试剂集采。2021年11月,国家医保局启动第三轮全国联调,指导各地进一步降低公立医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价格和费用,单次核酸检测费用降低到40元以下。日前,陕西省医疗保障局决定联动广东联盟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集中带量采购中选品种价格,价格联动后,检测试剂盒价格最高降幅75.08%,平均降幅34.24%;一次性病毒采样管(器)(单检)价格最高降幅77.81%,平均降幅25.16%。
集采政策下,国内相关产品价格进一步承压,相关企业的利润空间面临被压缩。
“目前的试剂集采政策对公司的主营业务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公司是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医学诊断整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集采会促使IVD(体外诊断产品)成本进一步下降,有助于规模化效益下的诊断服务板块扩大成本领先竞争优势;其次,集采会促使粗放式的代理模式逐渐被淘汰,以迪安为代表的龙头渠道商集中度效应会显著提升。”迪安诊断董秘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时代财经的提问时称。
“大范围集采后,无论是医院,还是第三方医检机构,新冠检测的成本都被拉到同一个水平,剩下的就是效率和规模的竞争。如果一家医院发现自身的检测量有限,长期发展并不会带来相应的利润,那么它就会考虑把检测项目外包出去,这对于第三方医检机构来说,是有益处的。”上述ICL行业资深人士对时代财经称,“除此之外,弊端也是存在的。因为集采使得整个核酸检测的价格变得透明,这意味着留给第三方医检调动的空间十分有限,最终还是要以量获利。”
寻找新利润增长点
据艾迪康的招股书,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中国ICL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9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4.0%。该机构预计,整体市场规模将于2025年达到46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8.4%。
疫情带来的业绩高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已经成为业内的基本共识。“仅靠新冠检测业务无法实现长足发展,第三方医检仍然要回到常规业务,比如肿瘤、生殖健康、感染性疾病等诊断产品,但是一旦回到常规业务,行业发展不稳的问题便日渐暴露。实际上,第三方医检在国内的发展并不久,要打通业务渠道、成为医院的外包合作方等并非易事。”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
多家ICL企业开始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精准医学诊断、互联网医疗等方向发力和探索。
其中,金域医学组建基因组临床服务和数据中心,试图聚焦遗传性罕见病、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等疾病领域,同时在营销和冷链物流上着力;迪安诊断则在液相质谱、核酸质谱、分子诊断及细胞病理等领域均有产品布局。
“第三方医检本质来说还是服务行业,商业逻辑还是要符合服务行业的规律。如果一家机构提供的服务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其他机构也能够提供,那么机构本身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而且利润水平也十分有限。但是如果企业能够提供一些比较优质的产品,做到产品上的差异化,能提供给患者更精准的诊断水平和更好的服务,那么整个企业的发展水平都会被提高。在历经新冠洗牌后,如何去做创新、满足患者和健康人群的需求,对第三方医检来说很重要。”前述ICL行业资深人士向时代财经坦言道。
除了医院外包业务,面向患者开设C端业务也在龙头企业的布局当中。尽管目前字节跳动并未对成立第三方医检公司做出回应,但是互联网公司进驻医学检验在国内并非首次。
2021年10月15日,迪安诊断与百度健康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供健康管理、疾病诊断与管理、检验科普教育、预约检验等服务。
迪安诊断2021年中报显示,目前to c 事业部已经开设居家自采、采血点采血套餐及线上检验科开单三类产品,在国内开设采血点超500家,据时代财经观察,在电商平台的官方旗舰店里,充值满减、直播带货等多种玩法都被采用。
“目前的检验企业不会局限于仅成为医院外包的发展模式,如何在更大的范围中获客对企业的发展尤为关键,互联网企业带有很多的流量入口和渠道,这对于第三方医检来说是一种辅助。其次,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精准医学是当下业内发展的趋势,但是要做到精准便意味着要有大数据,对于传统的检测企业来说,在数据的处理和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上多少存在欠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也能对企业在精准医学的大数据获取和处理上产生一定的加成。”前述ICL行业资深人士向时代财经表示。
不过,从平台旗舰店披露的数据来看,新冠核酸检测产品及服务的购买次数最多,其次HPV检测也拥有一定的购买量,其他产品仅有零星购买。
“这实际上涉及到消费需求是否刚需的问题,在新冠疫情时期,核酸检测是刚需,但是在其他的一些新兴诊断产品上,刚性不足,产品面向的多是对健康问题较为关注的群体,而且对于这个群体来说,也存在‘可做可不做’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的话是选择不做,除非有人为他买单;其次,认知不足也是导致产品难以推广的问题。以HPV产品为例,在国内HPV相关产品已经被讨论了一段时间,公众对疾病风险的认知已经被建立起来,那么自然而然也会去购买相关的诊断产品。”前述ICL行业资深人士向时代财经称,“换句话说,产品对购买群体有没有获益点很重要。”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