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宝帅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对于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至少近半年以来,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从未散去,甚至有了点风声鹤唳的味道。
2022年1月4日,新年开市的第一个交易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十三部门联合发布了《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互联网公司的股票应声下跌。
最近半年以来,互联网行业成了资本市场的痛点。从美团反垄断、滴滴上市等事件一直到今天,大量互联网公司的股价一改往日的气势如虹,纷纷掉头向下跌跌不休,市场估值也不断创出历史新低,迄今为止被腰斩者比比皆是,整体被蒸发的市值更是以十万亿元计。
互联网行业究竟怎么了?还能恢复往日的风光吗?
01
无情的套路
过去20来年中,互联网独特的“玩法”,吸引着一批批创业者和投资人。7年前,当“互联网+”开始连接各行各业时,很多的实体企业老板都在担心,互联网会不会真的在第二天醒来时就已经把自己“干掉”了?
现在看来,当初的担心显得有些“杞人忧天”。然而,回顾互联网模式畅行的过往,它的无情、冷酷一面,确实让人担心。
互联网模式大体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是To B端的扩张,一类是To C端的烧钱。
什么是To B端的扩张呢?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公司早期做软件产品或者网络服务,产品一旦研发成功,就开始使劲地对外销售,卖的越多,赚得越多。这一点与传统行业看起来没有区别,却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
为什么呢?很简单,一款软件的成本包括前期的研发投入和后期的维护费用,其中前期的投入占比最多,但是前期的成本在产品成型之后基本确定了,后期使用的客户越多,就可以不断地分担前期的成本,边际成本越来越少,理论上可以认为它的边际成本为零。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头部企业就可以采用降价的方式,“扼杀”后来的竞争者,从而形成自己的商业护城河。这就是为什么早期的互联网企业,包括现在某些互联网产品企业,要不断地扩大销售和市场份额。
比如AWS,这家世界起步最早的云计算公司,就是通过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技术、不断降低价格的方式,阻止其他竞争者的进入,最终实现“一家独大”。当它“一家独大”之时,就掌握了产品的定价权,其他人没有话语权。
如果你觉得To B端的模式足够“阴险”,到了To C端,那就是“惨不忍睹”。
To C端的模式可以总结为烧钱。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任何一家公司,想要让客户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产生比较高的粘性和忠诚度,其实很困难,传统企业只能通过不断地创造新产品来满足客户更复杂的需求,从而让客户对产品或品牌产生信任和粘性。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不断打造新产品很难,毕竟前期的投入比较大,而且虚拟产品不断出新的意义并不大。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想要让用户忠实,那就让用户付出某些成本。
付出什么成本呢?比如:社交资源、学习/工作资源、行为习惯等等。比如微信,假设有其他聊天工具,你能放弃使用微信吗?当然不能,因为你的好友都在微信上,使用其他聊天工具,你的转换成本太高了。
怎么让用户心甘情愿地付出成本呢?烧钱,培养用户习惯。
比如,某互联网公司研发了某个产品或者服务,然后迅速开始通过广告、补贴、返现、拼单,甚至免费等方式吸引用户。于是,第一批用户开始使用这项产品,如果产品足够好,第一批用户就会吸引第二批,第二批就会吸引第三批……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培养。
时间长了,我们的习惯也就被培养出来了。
我们都亲身经历过“千团大战”、“打车补贴大战”、“共享单车大战”……“烧钱”推广,迅速获客,教育用户,培养习惯,最后减少补贴,开始收费……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独特的玩法。
假如你是百度网盘的忠实会员,现在会员费涨价了,或者补贴取消了,你还会用它吗?我想,大概率你还会继续用它。因为你可能已经有很多资料存放在百度网盘上,再换用其他云盘,你要付出的转换成本太高了。
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依赖度越高,公司背后的资本就越“嚣张”,随着大数据的积累和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持,某些产品和服务甚至出现了“杀熟”的情况。
最终,我们这些用户就可能从他们口中的“上帝”,变成案板上的“鱼肉”。
02
躺赢的摩擦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互联网企业从最开始做产品,变成了做平台。平台最开始确实提高了交易效率,但也赋予了平台特殊的“权力”。
什么权力?平台越来越大的大的过程中,也逐渐具有了制定并维护秩序,完成数据资源配置的权力。
比如,美团和饿了么对外卖骑手的控制,滴滴对司机的控制,淘宝等电商平台对商家的管理,腾讯对用户的控制……
有趣的是,这种现象不仅在国内,国外也是如此。脸书和推特在去年对某知名人物封号、亚马逊封号等等,都可以看出互联网平台的权力越来越大。
其实,作为平台的搭建者,通过制定规则来规范参与者和使用者,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但是,当平台开始做数字资源配置的时候,比如抽成、流量费、广告费等,情况就不一样了,尤其是当互联网原来的技术、手段,变成未来数字时代的“基础设施”时,平台就成了一个个的“隐形市场”。
《正经社》分析师发现,这种“隐形市场”的出现,会导致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一是规则的摩擦,二是交易成本的增加。
规则的摩擦很容易理解,互联网平台开始触及到了一些传统权力的边界。因此,我们看到过去一年多以来,各种互联网反垄断、监管的措施开始公布执行。
交易成本的增加主要是源于平台想“躺赢”。前面提到,互联网的出现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可是为什么现在又会增加成本呢?很简单,因为平台在“抽税”。
比如外卖平台,最近我们经常见到类似新闻:某地的餐饮协会发布通告,要求某外卖平台降低抽成……
作为消费者,我们感觉点外卖的费用越来越高了,可是作为商家,他们也在叫苦连天,好像也没额外赚到什么钱,还天天抱怨平台。但是互联网平台明明是节约了社会的成本,而且被所有使用者摊销了研发、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成本,结果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原因就是随着平台的长大,它的抽成越来越高了,大家都需要“交税”了。所以增加的交易成本,并不在原有的交易环节中,而是多了一层“税”。
这层“税”,正是“躺赢”的来源。
03
初心的呼唤
今天的互联网企业,已经从原来的神坛跌落,大量员工开始胆战心惊害怕被裁,大量投资者恐惧迷茫深深被套。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互联网平台,它该如何回归本真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回到互联网的“初心”。上文提到,互联网降本增效,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正经社》分析师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层层拆解。
交易成本都包括什么呢?举个例子,假如你想买一箱苹果,你的整个交易过程是怎样的呢?
在正式购买之前,你可能需要三步走:首先,需要先找到可以卖苹果的地方;找到之后,你可能需要对比一下,看看哪家的苹果好,哪家价格实惠;最后,你可能需要尝一尝,以防买的苹果不好吃。这三步分别对应着搜寻成本、比较成本、测试成本。
确定了最终的心仪买家之后,在正式购买时,你可能会做两件事:第一,再跟老板砍砍价;第二,该怎么付款呢?是直接全款还是先交定金,货到付款呢?这两步分别对应着协商成本和支付成本。
买完之后呢?交易结束了吗?并没有,你还得考虑怎么运回去呢?之后如果发现有烂果怎么办呢?所以,这里还有运输成本和售后成本。
这样,整个交易过程才算完成。任何一场交易,大到几十亿、上百亿的项目谈判,小到买一个苹果,都会经历这7个步骤,只不过有些场合,某个环节可能被略过了。
其实,互联网平台基本把这7个成本,尽可能地优化了一遍,才使得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当然,公司一定是要以盈利为目的,既然降低了社会成本,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奖励,所以收取使用费或者抽成也无可厚非。
但是,当平台开始垄断,开始用交易数据赚额外利益,比如:涉足P2P类金融等行业时,平台距离初心就越行越远了。
所以,未来的互联网需要回归初心,科技向善,而不是无边无界,乱用数据资源的配置,满足私心。
回到最初的问题,互联网行业究竟怎么了?还能有往日的风光吗?
《正经社》分析师认为,一些互联网平台的扩张一度“肆无忌惮”,他们凭借巨大的用户量、海量的数据、先进的智能算法,开始伤害用户,挑战传统规则,满足私心。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和科技实力确实很强,而且在某些领域,比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方面,甚至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应用场景。
在这个前提下,监管的及时介入和规范,帮助互联网公司回归初心,更加专注于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造福经济发展,就成为了必要之选。
伤痛总是暂时的,科技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对上市公司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请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经社。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