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谁主沉浮。
@科技新知 原创
作者丨樟稻 编辑丨伊页
2011年,阿里巴巴接连出现卫哲引咎辞职、支付宝转让“上牌”事件,彼时还在CEO位置上的马云颇受诟病。在一次采访中,被问及何以至此,他用“(阿里巴巴)12周年”来解释。
“12年的公司,就像人到一定年龄,各种情况症状都会爆发出来,很正常。”公司的发展有一定的共性,特别是当在组织、文化上面保持一致时,相似的事件往往会再次上演。
近日,在IT桔子发布的《2021年中国新经济独角兽企业分析报告》中,排在前位的包括字节跳动(4200亿美元)、蚂蚁集团(1500亿美元)、阿里云(1238亿美元)等。
作为亚洲最大的云服务商,阿里云早已成为阿里巴巴在科技领域内的一张镀金名片,而近期在阿里巴巴整体业绩“惨淡”的背景下,阿里云更是起到市值驱动力的作用。
阿里云确实有这样的底气,今年12月11日,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报告。国内云市场中,阿里云依旧遥遥领先,占比38.3%位居第一。
4年前,阿里云“二代目”胡晓明谈及云市场竞争态势时说到,“阿里云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我们自己,唯一能够打败我们的也是我们自己。”
时间已来到2022年,这句话似乎仍未被证伪。
耐人寻味的是,在过去一年中,阿里云先后传出独立运营上市、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一季度丢失海外头部客户、年末因未及时上报被工信部处罚等市场消息,可谓是处在“风口浪尖”。
恰恰,2021年正是创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的“本命年”,马云提到的“本命年”魔咒,似乎也在阿里云身上应验。而对于阿里云而言,能否越过眼前的重重关卡,成为下一个12年的竞合关键。
本篇文章主要关注3个维度:
1、阿里云面临的监管问题。
2、阿里云的出海策略如何?
3、阿里云还能领跑多久?
01
监管趋严越发凸显此前,受益于政策,国内云厂商经历了一段“新手保护期”,避免了与当时风头正盛的亚马逊AWS正面碰撞。但随着“国产云”逐渐占据国内云服务市场份额,监管因素亦需要重新摆正。今年12月22日,有接近工信部的消息人士透露,因阿里云公司发现Log4j2组件严重安全漏洞隐患后,未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被暂停工信部网络安全威胁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单位6个月。事情脉络比较简单明了,这里就不再具体描述。此事之所以能引发各方热议,原因在于站在技术角度和第三方视角下的两方,分别对上述处罚有不同的意见,建议高举轻放者有之,认为应从重处罚者亦有之。相关人士认为,此次处罚更像是一次警告,对阿里云业务没有太大的影响,暂停期满后,阿里云大概率会恢复合作单位的称号。不过,毫无疑问的是,对于阿里云以及整个云计算市场而言,此次处罚,传递出国内对于云计算领域的监管日趋严格。这种趋势从云计算行业近期的动作中亦反映出来。
今年11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公安部刑事侦查局联合约谈阿里云、百度云两家企业,通报了近期两家企业在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工作中存在的接入涉诈网站数量居高不下等问题。
约谈指出,要求两家企业切实履行网络与信息安全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对相关问题限期予以整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将依法依规从严惩处。
这里所谓“接入涉诈网站”,是指相关网站采用阿里云或百度云的服务后进行诈骗用途,作为提供云服务的云厂商,连带有监督和防范查处责任。
至于为何是阿里云和百度云接受约谈,“居高不下”一词背后,或与两者对于相关接入网站的审查力度有关。
单从这两次通报来看,或许不足以说明阿里云的安全合规意识不如人意,但尴尬的地方在于,阿里云在信息合规方面曾数次折戟。
早在今年8月,网络上流出一份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对投诉人的答复函,投诉显示,在2019年双11期间,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未经用户同意,擅自将用户留存的注册信息泄露给第三方合作公司。
据《经济观察网》报道,浙江省通信管理局对外沟通负责人确认了上述关于阿里云用户投诉答复函存在的事实。
当月23日,阿里云在官方微博回应,据自查,该投诉事件应为阿里云一电销员工违反公司纪律,利用工作便利私下获取客户联系方式,并透露给分销商员工,引发一名客户投诉。
不过在该微博下,有相关用户表示,自己仍旧有遇到类似的事件,可见阿里云用户信息泄漏事件不是个例。
现如今,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个人隐私的安全风险不是空穴来风,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推进亦凸显出国家层面对数据安全的重视。
随着监管对于云计算安全界定范围日益清晰,相关部门对于云计算的监管政策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未来势必对阿里云业务的经营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02
业务出海面临阻力
一个少有人关注的地方——迄今为止,阿里云的Logo经历过三次变迁。
和如今被人熟知的中括号“[ ]”相比,阿里云最经典的Logo其实是自2010年起便开始使用的中文“云”字,直至2016年8月9日的云栖大会上,阿里云才把公司标识由“云”字换成“[ ]”。
此次更换Logo的契机,在于阿里云把国际化战略作为一大主题。选用中括号“[ ]”,则是因为“[ ]”在代码语言中代表计算。
在公布国际化战略之前,公开资料显示,阿里云分别在香港、新加坡、美国西部和美国东部设立有数据中心。按计划,阿里云预计同时进入诸多国家市场,但亦有所侧重。
由于云计算作为一项新兴的产业,往往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作为云计算的“先行者”,北美地区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根据Gartner数据,2017年美国云计算市场占据全球59.3%的市场份额,增速达20%,预计未来几年仍以超过15%的速度快速增长。
加之美国云计算产品与技术成熟度较高,阿里云在北美市场倾注了不少心力。资料显示,2015年,阿里云进入美国市场,在美国东部和西部各建设一个数据中心。
据《TheInformation》报道,阿里云曾希望,以至少低30%的价格从亚马逊等竞争对手那里抢客户,但该策略并未奏效,阿里云在美国的数据中心仍未满负荷运营。
此后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阿里云担心过于激进的市场策略可能引发美国本土企业不满,进而导致美国政府出面干预,因此决定不再在美国激进扩张。
同年9月18日,在阿里巴巴投资者日上,阿里云在国际化方面更注重“一带一路”沿线的机遇,包括东南亚、中东和欧洲。侧面来看,阿里云在美国市场逐渐式微。
今年5月,阿里巴巴发布一季度财报,云业务的收入167.61亿元,同比增长37%,创历史新低。
阿里首席财务官武卫在财报会议上解释,由于一些与产品不相关的要求,一家互联网头部客户决定在国际业务方面终止与阿里的关系,上述互联网头部客户正是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
此次终止合作主要由于受到美国政府的监管压力,可见至今,阿里云在北美市场依旧面临不少阻力。
现阶段,阿里云的国际业务重心主要放在亚太地区和东南亚市场。
今年6月8日,阿里云宣布,在印尼和菲律宾增设数据中心,并计划在三年内,向海外市场投入超过60亿元人民币,扩建数据中心、支持本地软件生态发展。
除此之外,11月16日,阿里云宣布进一步加码亚太布局,将在韩国及泰国新增两座云数据中心。
目前,阿里云在东南亚采用的获客方式,依旧多采用先通过阿里巴巴投资,然后这些被投企业成为阿里云的客户。
不过,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市场,亦吸引了云计算厂商扎堆。2021年,腾讯云多个数据中心陆续在东南亚搭建。
国内云计算厂商之外,阿里云同样需要应对亚马逊AWS和微软的市场竞争。据《财新》报道,亚马逊的云服务AWS在产品丰富度和技术上仍领先于其他云厂商,微软则在销售队伍和政府关系上更胜一筹。
总之,客场作战下,阿里云在国际化拓展上仍阻碍重重。
03
阿里云还能领跑多久?
今年8月11日,Gartner发布《2021年云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魔力象限》。报告显示,亚马逊AWS依旧霸榜领导者象限。国内云厂商中,腾讯云处在利基玩家象限,阿里云则进入远见者象限。
尽管腾讯云、阿里云取得一定成绩,但根据Gartner四象限的定义,表明国内云计算厂商皆难以在海外扩大市场份额。
出海受阻之下,国内业务拓展理所当然成为重心所在,也因此,竞争越发趋向内卷。
今年11月18日,阿里巴巴发布了2021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阿里云在2021Q3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增速为33%。此前两个季度,受单一头部客户原因,阿里云收入呈现停滞状态。
单就2021年来看,阿里云收入增速有所回升,但若拉长时间线来看,自2018年以来,阿里云营收增速趋于放缓,最近的一个财年内,阿里云的增速只有50%,仅略高于全球市场平均增速40.7%。
若与华为云收入两相对比,与陷入增长瓶颈的阿里云不同,2020年,华为云的收入增速为168%。
众所周知,现阶段,云计算IaaS层服务趋于同质化,加之疫情影响下,政府和企业加速上云,而政企业务无疑是华为最擅长的领域。
今年4月,阿里云宣布调整组织架构,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在内部信中称,将设立18个行业和16个区域负责区域的本地化运营。有相关人士解读到,“阿里云通过18个行业、16个区域来服务政企客户。”
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临华为的奋起直追,阿里云确实需要打响守擂战。
另一方面,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选择自建云,例如京东云、字节云,随着市场上原来的大客户转移,留给原有云厂商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小。越是头部玩家,受到的余震也就越大。
犹记得在2018年4月,阿里云副总裁李津在云栖大会南京峰会上谈到:“在中国只有两种云,第一种云是拿来主义的云,第二种云是阿里云这样自主可控的云。”
这种舍我其谁、天下第一的气势,直接激怒了行业其他云厂商。华为中国区企业级产品线一位人士针锋相对地回击: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只会吹牛的云,一种是踏踏实实改变世界的云”。
青云QingCloud刊发《讨“两种云”檄》,质问“所谓‘行业老大’,在目中无人,随心所欲地自我吹捧的同时,否定了包括青云QingCloud工程师在内的国内大批云计算研发工程师的心血和荣耀”。
如今面临其他云厂商的虎视眈眈,阿里云还能以“行业龙头”的身份自持多久?或许不短的时间内就能见分晓。
参考资料:
经济观察网《警惕“云漏洞”:阿里云用户数据泄露并非个例》
财新《换下“云”字LOGO 阿里云大打国际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科技新知。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