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关元宇宙的话题一直在上演“速度与激情”,热浪席卷各行各业,当然也包括金融业。按传统思维推理,像银行这种稳健型的选手,一般不直接冲击热点,但现实是,数字化步伐越迈越快的银行业已是迫不及待。
理解元宇宙,要先从VR谈起。
20世纪90年代初,钱学森开始了解到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时,就立刻想到要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层面,并给其命名为“灵境”。他认为,灵境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将扩展人脑的感知和人机结合的体验,使人与计算机进入到深度结合的时代。即,人类可以通过“灵境”深度沉浸在虚拟世界中。
作为一种技术的深度结合,“灵境”必会在虚拟世界中产生新的交互场景,包括金融业务。可以说,“灵境”与元宇宙在概念上有太多相通之处。
元宇宙(Metaverse),一般是指利用科技手段(虚拟沉浸)进行链接与创造的与现实世界映射交互的虚拟世界,是具备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元宇宙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需要对内容生产、经济系统、用户体验以及实体世界内容等进行大量改造。
元宇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场景,虚拟的场景生态里,客户通过新型交互方式来反映自己的真实需求。基于此判断,银行有理由向元宇宙进发。
目前,欧美国家已经有部分银行通过VR技术开设了分支机构。
去年6月,韩国国民银行曾在元宇宙平台Gather上创建了一个“虚拟城镇(virtual town)”,其中包括一家金融商务中心、一家远程办公中心和一个游戏场。在虚拟城镇中,客户可以凭数字身份通过视频通话等手段与客服进行交谈,咨询银行旗下的各项业务,企业则可通过平台完成招聘、线上办公,还可以共同参与线上娱乐活动。
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也宣布,要在集团旗下4300个金融服务中心向员工开展VR培训,员工通过学习使用VR耳机来施展职业技能,包括深化与客户的沟通,与客户协商解决问题,为客户答疑解惑等。
在欧洲,法国巴黎银行推出了一款VR应用程序,该程序允许该行零售客户在虚拟环境下访问账户、查询交易记录。虚拟身份、社交网络、沉浸式体验以及多样化的内容等被认为是“元宇宙”的关键要素。
这些关键要素可以将银行的相关场景进行沉浸式虚拟化,并构建出一个虚拟生态。银行在从线上化、移动化迈向智能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虚拟生态场景,并孕育巨量的金融需求。
发现需求,满足需求,商机就在眼前。元宇宙新场景或许会成为新战场,银行及早占据有利位置,可以为今后的业务发展赢得先机,国内部分嗅觉灵敏的金融业已经有所行动。
去年11月12日,招联消费金融官方微信号“招联金融”发文称,已提交注册“招联金融元宇宙”商标,正式进军元宇宙,后续还将推出新品牌“买它消费金融”――Metacfc。就此,他们也有了明确的布局方向:计划通过普惠服务自动化、消费体验全真化、智能管家定制化等3个方面进行布局。
6天后,即11月18日,百信银行发行了“4 in love”四周年纪念数字藏品,同步推出了“AI虚拟品牌官”的二次元形象。据称,该藏品基于区块链技术发行,具有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是银行业首个NFT(非同质化代币)数字藏品。
百信银行AI虚拟品牌官 艾雅
百信银行表示,“此次发行数字藏品是我们迎接元宇宙的一次尝试,作为下一代互联网,未来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方式、产品服务方式乃至银行形态都可能发生重大变化。AI数字人、沉浸式体验和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资产是我们最关注的三个方向,最近将会逐步公布成果。”
今年1月,江苏银行和浙商银行也成为元宇宙的闯入者。
1月6日,江苏银行表示,该行基于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和数字化金融底层逻辑的研判,结合自身优势,开始积极布局金融元宇宙,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体验。
1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员会官网公布首批成员接纳名单。浙商银行作为首批成员加入其中。该委员会提出,元宇宙作为前沿数字科技的集成体,应用到全社会的各类运行场景,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这种提法正好契合了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金融生态建设目标。
以往在科技领域,银行虽然也是最积极的尝试者之一,但像今天这样高调闯入一个概念尚不明确的领域,不多见,这是为何?
除了虚拟化趋势的预判以外,抢占金融场景可能是最为明显的一个诉求。
此前,互联网巨头依托丰富的线上场景,将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快速聚合,“挟场景以令天下”,迅速发展壮大,构建了一套成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
元宇宙孕育出来的虚拟技术与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或许会给银行带来新生态和新商业模式,在日趋激烈的场景之争中赢得先机。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子银行网。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