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快报
2022
01/21
08:41
亚设网
分享

作 者丨杨志锦,金珊,吴桂兴,郑嘉琪,韩永辉,谭舒婷

编 辑丨曾芳,丁青云,谭婷

1月20日,2022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出炉”,以“改革”“创新”“大湾区”“安全”等高频关键词总结过去一年经济发展成果,并以“稳中求进”的原则为新一年的经济发展基调。

2021年广东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连续33年总量居全国第一,更是成为全国首个12万亿GDP强省。

粤来粤劲!图解2022广东政府工作报告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官宣!广东隐性债务实现清零

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提交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1年实施新一轮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率先开展全省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如期实现“清零”目标。

特殊再融资债券助力清零

隐性债务和法定政府债务相对,是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

而法定政府债务是指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因而是“显性的”。

2018年8月,监管部门已完成了对隐性债务的统计。对于隐性债务的处理,监管提出两大方向:一方面坚决遏制增量,另一方面积极稳妥化解存量。诸多地方公布了隐性债务化解方案,大多要求在5-10年间将隐性债务化解完毕。换言之,全国层面需在2028年前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广东则在2021年率先完成隐性债务清零。

当隐性债务清零后,政府性债务将主要体现为政府法定债务。广东省财政厅数据显示,2020年末广东省地方政府债务余额执行数为15316.19亿元,控制在债务限额以内。其中,一般债务5789.24 亿元,专项债务9526.95亿元。对比来看,广东以全国第一的经济体量,政府债务余额排在全国第三位,江苏、山东两省政府债务规模高于广东。

去年10月,广东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会议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研究该省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

会议表示,广东始终将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决遏制增量、加快化解存量,当前政府债务总体安全、风险可控,具备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的工作基础。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健全机制统筹推进,依法依规全面清理存量隐性债务,确保按期完成试点任务。

其中,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偿还隐性债务作为配套措施之一。2021年10月-12月广东、深圳陆续发行1121亿特殊再融资债券(其中广东1072亿、深圳48.2亿),专项用于偿还存量债务。市场分析认为,该批特殊再融资债券与当地提出的“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有关,将助力当地隐性债务清零。

用超收收入偿还隐债

除广东外,上海市、北京市也在2021年启动隐性债务清零试点。

上海市去年10月25日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听取了上海市“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有关决策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正式启动“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

上海市去年末公布的《关于提请审议<上海市2021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议案的说明》(预算调整方案说明)披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决策部署,北京市、上海市和广东省纳入全国“全域无隐性债务”第一批试点省市,启动试点工作。

预算调整方案说明还表示,上海拟将2021年市级收入预算调整为3525 亿元,比2020年增长7%,比年初预算增收130亿元。同时,拟增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0亿元。其中,上海市加快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拟增加安排市级支出100 亿元,用于偿还部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银行贷款。

因此,除了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外,用超收收入偿还隐性债务也是清零的方式之一。

除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外,地级市层面的隐性债务清零工作也在展开。按照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有关要求,陕西省汉中市去年末设立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专班。

汉中市政府网站去年12月27日发布通知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决策部署,高质量完成本市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任务,推动地方政府法定债务和隐性债务合并监管,根据财政部和省政府关于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的有关要求,决定在汉中市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汉中市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工作专班。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去年12月表示,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终极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全面消除隐性债务,并建立长效监管制度框架,清除隐性债务形成的土壤环境,坚决不留后患。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广东省等经济体量大、财政实力强的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工作,实现隐性债务清零,为全国其他地区全面化解隐性债务提供有益探索。

许宏才称,下一步,财政部将支持上海、广东等地区分区分批统筹推进,依法依规全面清理存量隐性债务,确保按期完成试点任务。我们会根据试点的进展情况,总结经验,再谋划后一步安排。

南财快评:成为中国第一个12万亿大省之后,广东2022稳增长还需关注四大方面

2021年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亦是“十四五”规划开始实施的开局之年,之于广东改革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言都具备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面对全球疫情反复抑制经济发展以及全球通货膨胀高企等外部不确定性挑战,广东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挑战中做到拓新局与防风险两手抓,以筑牢常态化疫情防控严密防线、高效处置本土疫情,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等为重点,积极落实新时期下做好宏观经济稳增长的使命担当,勇当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从《报告》内容来看,可从以下四大关注点把脉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以及未来趋势。

一是看经济发展基本盘。

2021年广东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地区生产总值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连续33年总量居全国第一,更是成为全国首个12万亿GDP强省,这为下一阶段经济可持续复苏奠定良好基础。而如何稳住发展强势则是2022年的重中之重。

为响应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释放信号,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广东将GDP增长5.5%左右设定为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坚持做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其次,广东作为中国外贸大省,其进出口情况既能为服务扩大内需提供动能,亦能为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提供机遇窗口,以此为畅通经济循环打通“二脉”。2021年广东进出口总额8.2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进口额3.22万亿元,增长高达17.4%,反超出口增长率(16.2%)。此外,广东通过政策发力适当超前,在推进新基建建设、促进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推进“一核一带一区”建设、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强化文化体育实力底子、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等方面“多点开花”,多方位巩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二是看稳中求进新战法。

要在2022年继续做好宏观经济稳增长,广东将在以下三方面下足功夫,打造经济发展稳定力。

首先是以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工作为头号工程,结合推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以及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用行动将大湾区建设蓝图转化为实景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凝聚更强大的发展内生动能。《报告》中明确提及“改革”56次,涉及供给侧改革、农村综合改革、要素市场化等多个领域,深刻反映出当前加快开放型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高度重视推动全方位改革向纵深发展,为坚定蹚过改革“深水区”,啃下“硬骨头”,走出“新道路”,以期为全国层面实施全方位改革提供广东经验。

最后,勇闯科技创新新关口,凭借核心技术研发优势,积极寻求前沿经济领域突破,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依托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紧抓资金链—科研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五链相扣”,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支撑力,更进一步迈向科技创新强省和制造强省。

三是看风险防范应对策。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将房地产纳入结构政策。面对一些房地产企业债务风险显露的问题,广东适时适度介入化解,体现出市场化机制下政府应有之为。面向2022年发展,《报告》强调以稳为重,“稳”“安全”“风险”作为高频词,分别出现28次、24次、11次,广东将以更加精准、可持续的应对之策,力争以“防”代“治”,克服关键领域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挑战。

四是看未来发展新动向。

广东发展之于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而言具备重要意义。《报告》中“创新”“科技”“数字”三个主要高频词分别出现了53次、27次、22次,且明确提出推动数字人民币、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等试点落户以及建设大湾区碳排放权交易平台,这为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机遇,强化战略性领域规则制定能力,提升新兴领域全球治理参与度,做好充分准备。

(南财快评作者:韩永辉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导、珠江学者,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财经决策专家;谭舒婷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博士)

本期编辑 刘巷 实习生 林曦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