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提出,推动健全有利于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梳理并推动修订妨碍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意见》的出台,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
首先,畅通内外贸市场,解除不必要“转换”成本。中国多年稳居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体,已经初具贸易“强国范”;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网上零售市场,内需动能还需继续发力。相比外贸市场,国内市场还有短板——在认证规则和监管标准上存在“重外轻内”。《意见》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国内国际标准转化,可卸除市场主体内外贸市场的“转换”成本,让内外资市场主体享有内外贸市场的同等待遇,破解中国企业出口转内销因为标准和规则差异的发展难题。
其次,完善制度性设计,让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也是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关键。“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促进内外贸法律法规、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意见》旨在将“十四五”规划成现实,而且加速推进,让两个市场实现“同线同标同质”。《意见》出台,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的时间要提前了。毕竟,疫后全球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抓住后疫情时代的“窗口期”,通过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通过补短强质真正让内外贸市场高水平高标准一体化。
第三,助推高质量发展,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同规则同标准同体系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让内需市场联起来动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最终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让国内循环畅通无阻不内卷。同时,也让企业用足用好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疏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激活双循环动力,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此外,中国内贸市场成为外资深耕的沃土,让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既可纠偏外资企业低标准入市中国的惯性,也可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治理体系的认可与尊重。此外,中国的内外贸市场一体化,不仅完善中国供给侧和需求端--让供给质量更优,让消费端更多选择更理性消费,而且也给疫中疫后的全球供应链注入稳定性。
中国改革开放,就是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圈”,加入其中能提升中国话语权。事实证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不仅在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话语权提升,而且有了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截至目前,200多项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中国不仅成立了专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而且在领导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委员会中,中国人从31人增加到64人。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国内不仅分批设立自贸试验区,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还通过创新,让内外贸一体化提升到更高水平。此外,中国主动加入更多双边或多边的自贸协定,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促进内外贸规则体系一体化,继加入已经实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还提出申请加入规则和标准更高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601099)伙伴关系协定》。这也意味着,深入融入全球加入各种“国际圈”,是中国参与和主导全球标准和规则的关键。
当然,中国成为全球强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标准得到全球认可话语权提升的过程,但也遭遇传统秩序的阻滞。因此,综合国力托底是基础,遵守全球规则也是应有之义。讲好中国故事、敢于斗争、纠偏老规则设立新标准也很重要。全球化遭遇逆流、疫情困扰全球,中国有能力为新型全球化提供新方案、制定新标准,比如,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注入了合作多赢新活力,也让更多国家尝到了共同发展的甜头。
值得一提的是,大数据时代的科技革命,是新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数字经济方兴未艾,中国在这方面具有引领作用。从高铁融合技术到5G技术标准,中国标准走上世界舞台中心。此外,从移动支付到数字人民币多场景使用,中国标准也走在全球前列。当然,中国也遭遇贸易战、科技战和“脱钩”威胁,但这也反向证明中国标准和规则,让美欧等西方世界感到了焦虑。因此,我们应勇立大数据时代的潮头,把握新技术发展的脉络,补上制约“卡脖子”“缺芯”的短板,加速产业与科技的融合,提升中国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话语权。
(作者为知名财经评论人士)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