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科研和全产业链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专家谈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农业现代化合作

快报
2022
01/27
22:35
亚设网
分享

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三年内共同实施包括减贫惠农在内的“九项工程”,同时中非共同制定了《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和计划,为未来中非农业和其他领域合作提出了新的方向指引和工作要求。

为了配合落实中非合作论坛中长期议程,中国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中国农科院”)与盖茨基金会决定携手开展“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政策倡导和研究支撑”项目。项目启动仪式上,双方邀请了领域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共同探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科研合作、农业示范中心提档升级以及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等重要问题。

在科研合作方面,中国农科院是中国农业科研创新的国家队,也是中国农业对外合作的重要力量。中国农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局长郝卫平介绍,中国农科院与非洲国家在农业科研交流、技术合作、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近些年,与盖茨基金会共同开展了一系列对非合作项目,包括“绿色超级稻”、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疫苗、农作物有害生物早期预警体系、水稻种业体系等”。

“中非农业合作在实践中有诸多创新,希望通过与盖茨基金会的合作项目对这些实践进行一定的理论化;中非农业合作要本着讲事实、讲科学、讲共情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农科院信息所海外农业与国际情报创新团队首席贾相平研究员谈到,未来中非农业现代化合作是科技、互利、可持续和人文四个纬度的有机体,“四个维度在特定情境下自发匹配和结合,表现为复杂系统下的创新过程。”

科研合作的推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主任朱庆华谈到,中国是盖茨基金会全球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摆脱贫困和社会发展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为世界发展贡献知识与智力的巨大潜力。“中国对全球事务的积极参与,以及蓬勃发展的创新实力,使得我们更加期待与各位专家以中国经验、中国方法、中国能量,帮助其它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撒哈拉以南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中国正成为非洲农业科技研究的主要资助者,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已经超过美国NFS(科学基金会),成为主要的资助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亚非及国际组织处荣念赫介绍了基金会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支持方式,以及国际合作框架下支持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的原则和工具,强调在未来中非农业合作项目的支持中,要抓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推动管理机制和评价模式创新。

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在非洲国家建立农业示范中心以来,以农业示范中心为重要载体的技术交流示范推广已成为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重要抓手。

中国援助苏丹农业示范中心是最早成立的20家示范中心之一。承担单位山东金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正龙介绍,通过科研单位和企业的联手,示范中心在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示范和推广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新品种市场占有率和产量远远超出当地水平。同时,他也谈到,棉花品种审定登记、进出口检疫等也受到诸多制约,企业希望无论是从政策沟通、技术施工等方面,都能够进一步得到国家和科研机构的支持。

“农业示范中心提档升级是应该一揽子或单一导向,还是应该多元化,区分政策目标来明晰项目方向?”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援外项目处处长张玲玲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援外工作的现状问题,认为要实现农业对外援助的“一钱多用、牵线搭桥、杠杆效应、第一驱动力”功能,可以考虑将农业项目进行属性分类,如分成技术型项目、市场型项目、政策型项目和战略型项目四类。“第三方非营利机构执行技术性项目,企业投资发展市场性项目,高级别专家落实政策性项目,战略性项目以科研为主等。”

农业援非的成功经验显示,以需求为驱动,以市场为导向,将农业价值链关键环节上的公共政策部门、技术提供方、私营部门还有市场相连接,才能促进发展援助资源和投资项目充分结合,最后实现落地开花。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援外项目处副处长储雪玲分享了中国埃塞俄比亚农业价值链合作上的研究和实践。基于前期对埃塞俄比亚肉牛和芝麻两个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深入调研分析,项目组建了“多位专家+多家企业”的抱团研究模式,将中国经验、中国技术以及中国资金和需求嫁接于两个产品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上,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这种价值链合作模式已经相对成熟,希望在其他产业跟其他国家开展价值链合作的时候可以提供参考借鉴。”

农村电商以及电商扶贫已成为中国贫困治理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多年来,拼多多在搭建农产品(000061)上行链路、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生产、培养电商新农人、实现产销精准对接方面做出了有效和有益探索。这些为中非农业合作、价值链创新以及惠农减贫都提供重要参考。

“我们形成了一个工业和商业两头在国内,中间在国外的发展模式。”坦桑尼亚农业示范中心承办单位重庆中一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骞介绍,公司主要输入品种和技术,通过农场和本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满足当地的市场。“如果适合中国市场,我们也通过贸易进口到中国来。芝麻已经成为坦桑尼亚出口中国的一个产品,未来大豆也有希望。”王骞说,公司既坚持公益技术支持,也在不断推动商业转化,通过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促进示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

“整个产业链以公益的角度或公共领域的投资进行建设,做好之后把商业引进来,只有这样整个过程才能持续。”国际农发基金项目官员曹夕说,正如中国埃塞俄比亚的价值链合作项目,基于当地需求和市场调研,又跟国际贸易结合,还能够吸引企业投资,“这个模式或许就是今后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珂昕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