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佳盈「平安集团消费者权益保护部」
信息网络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但也让很多不法分子趁虚而入。他们通过电话、短信、手机软件、网站等方式,不断翻新作案手段,给人民群众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
据统计,电信网络诈骗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年犯案量逼近60万起,年经济损失高达200亿元。同时,电信诈骗通常以远程网络化、非接触的方式实施,面临着举证难、追赃更难的诸多问题。因此,谨防电信网络诈骗已成当务之急。
常见“套路”
●冒充银行、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相关单位工作人员,以银行卡消费、扣年费、密码泄露等为名,或以法院有传票、邮包内有毒品、涉嫌犯罪、洗黑钱等进行恐吓,要求消费者验资证明清白,并提供所谓的安全账户,引诱受害人将资金汇入指定的账户。
●网购诈骗
消费者在网络购物时,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消费者的购物信息,然后自称“商家”或“客服”,声称商品需要退款或重新支付,之后又告知消费者因系统故障而导致相关信息无法核实,要求消费者将资金转至其提供的账户。
●“刷单”陷阱
在“刷单”诈骗中,骗子以网络兼职招聘为由,谎称商家为提高平台信誉度和商品销量,要求应聘者下单支付货款并给予好评,承诺将款项退回和支付佣金。起初诈骗人会先让受害者挣取少量佣金,获取信任后,便提高“刷单”任务的金额,并在受害者支付货款后,以网络延迟、系统问题等理由,声称“刷单”失败,要求受害者多次“刷单”。
●不法中介诈骗
不法分子以“代理维权”名义招揽生意,声称可帮助消费者“修复征信”“解决债务”“全额免息”“全额退保”等,怂恿和诱骗消费者委托其“代理维权”后,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通信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并将消费者个人信息恶意使用、违法泄露或买卖。不少诈骗分子在骗取消费者银行卡账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后,还会进行盗刷或转账,使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
●通过“钓鱼”网站盗取信息
不法分子编造虚假链接,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广为传播,如果消费者不慎点击链接,就会被诱导输入个人信息或植入木马病毒,从而盗取消费者手机内的个人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二维码已成为“钓鱼”的新形式,被不法分子恶意散播的二维码的背后可能是一条被植入了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或者是一个恶意App的下载链接,甚至直接是转账页面,导致消费者银行卡账号、密码、交易验证等信息泄露。
典型案例
这里选取几个典型案例,通过讲述普通消费者的真实“上当”经历,对上述常见的网络诈骗套路进行揭露。
●案例一:遭遇冒充的公检法机构诈骗
某日,李女士接到自称公安局林警官打来的电话,称李女士涉嫌诈骗并准确说出其身份信息,要求添加李女士QQ进行调查。诈骗人将所谓的通缉令发给了李女士,期间不断恐吓李女士“态度要好、要保密、不能告诉任何人”。接下来,诈骗人要求李女士将银行卡内的30多万元全部转到指定的“安全账户”。三天后,当李女士再联系对方时,发现已经被对方拉黑,而拨打电话过去,对方的电话已无法接通,李女士才意识到自己被骗。
●案例二:遭遇网购理赔诈骗
王女士在一购物平台上购买了一款化妆品。到货后,王女士接到自称是该购物平台客服的电话,称王女士购买的化妆品有害物质超标,按相关规定予以理赔。随后,客服要求王女士领取200元支付宝备用金作为赔偿,但备用金一次只能领取500元这一额度,客服便以超额领取赔偿影响征信为由,要求王女士不断将资金转至指定账户以关闭理赔通道,从而完成诈骗。
●案例三:遭遇“二次实名认证”诈骗
受害人刘先生收到“95188”号码发送过来的短信,内容为:“根据相关法规要求,您的支付宝账户需要重新认证,请在24小时内登录网址认证,否则账户将限制使用支付宝账户。”刘先生随即上网搜索“95188”,发现其的确是支付宝官方客服电话,然后他决定点击网址看看要做什么认证。
刘先生点击链接后,显示出支付宝的网页界面,界面显示需要填写银行卡、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进行重新绑定和验证。刘先生有点儿疑虑,但是看到支付界面和自己平时使用的支付宝客户端界面一致,还是选择了相信,按照界面提示要求填写了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后,刘先生收到了提示银行卡支出5000多元的短信,这时,刘先生才察觉自己可能受骗了。
绷紧防范之弦
在低成本与高收益的诱惑下,电信网络诈骗手段逐渐从群发式行骗发展为靶向性精准行骗,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变得极为重要,广大消费者应从源头识破不法分子设计的骗局,远离电信网络诈骗“圈套”。
●克服“贪利”思想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犯罪分子实施的中奖诈骗、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诈骗,消费者一定不要轻信,克服贪婪心理,以免上当受骗。
●多方调查核实真伪
对声称银行卡升级、涉嫌犯罪恐吓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个人账户;对于声称是公安、法院、银行等部门的来电,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充真正的电话号码。
●警惕虚假客服、非法代理
消费者要妥善保管重要身份信息、敏感金融信息,切勿轻易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有疑问或疑义,应通过正规渠道释疑或提出合理诉求,可以直接与相关机构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通过行业纠纷调解组织化解矛盾,或向监管部门反映,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拒绝“钓鱼”网站
对陌生来电、短信、不明链接和二维码保持警惕,不下载非官方App,不在不安全的网络界面或者网络环境中登记身份证、银行卡、密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收到含有网页链接的信息,要谨慎点击。要求输入个人信息、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的网站,一定要通过官方途径进行咨询和核实,确保无误后再进行操作。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金融博览财富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