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钠离子电池崭露头角,为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动力选择。
4月19日,湖南立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钠方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新钠离子电池产品。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该产品常温下充电15分钟电量可达80%以上,3C放电容量保持率可达88%;-20℃低温环境下,依然可以放出88%以上的容量,且能实现该环境下0.1C的低温充电。
今年以来,已有华为、宁德时代在内的多家公司布局钠离子电池赛道。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王梅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由于锂短期供给增量有限,国际分布高度集中,在全球碳中和的背景下,锂供应可能成为重要制约。而钠盐原材料储量丰富,因此如果钠离子电池能够商用,既可以大幅降低成本,也可以保障国家新能源战略顺利推行。”
低成本储能优势凸显
目前储能领域主流选择是锂离子电池,它循环寿命长,对环境友好,但是锂资源的地缘政治和缺乏性是最大问题。同时大型储能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是业界不得不慎重对待的一个问题。
随着全球加快碳中和步伐,锂矿供给不足与需求快过增长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具有更低成本储能优势、更安全性能的钠离子电池开始受到业界青睐。前瞻产业研究院出具的报告显示,以NaCuFeMnO/软碳体系的钠离子电池较磷酸铁锂/石墨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材料成本更低,可降低30%至40%;并且从材料结构的成本来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成本占比最高,为43%,而钠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成本仅为26%。
上海钢联不锈钢事业部镍分析师王鑫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钠元素在资源方面相对锂元素分布更广泛,且国内钠元素相对锂元素更丰富,在资源方面更容易获得。同时钠电池对比磷酸铁锂电池在零下20℃至250℃高低温期间仍可保证一定使用时间,在过充、过放、短路、针刺等方面不易起火爆炸。但现阶段钠离子电池在循环性能、容量密度对比磷酸铁锂电池有一定劣势。”
政策密集释放积极信号
事实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研究均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钠离子电池推广速度却远落后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技术确实早就有了,一直没有获得大范围推广的原因与其能量密度不高、循环寿命低等缺点相关,因此发展速度远远达不到锂电池发展水平。”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如是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随着储能需求日益增长,钠离子电池研究在近十年突飞猛进,政策层面也不断释放积极信号。《“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提出,要研发钠离子电池等新一代高性能储能技术;3月21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印发关于《“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开展钠离子电池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和集成优化设计研究。
在产业发展扶持方面,2021年8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组织有关标准研究机构适时开展钠离子电池标准制定,并在标准立项、标准报批等环节予以支持。
“短期来看,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刚起步,理论能量密度低,还有技术难点没有解决,是否能够顺利大规模商业应用仍有不确定性,并且在正极制备电解液封装技术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梅婷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然而考虑到钠离子电池对能源安全的重要意义,即使其未来技术突破有限,不能替代锂离子电池,但也将成为重要的产业链组成,避免由于重要矿产资源供应紧张而影响新能源发展。”
王鑫泰认为,钠离子由于在安全性、稳定性方面相对更有优势,而储能板块对于安全及稳定要求较高,其对密度要求相对要求较低,在储能板块相对更匹配,未来可能与磷酸铁锂电池在储能领域相互竞争。
多家公司“抢先”布局
在市场需求急速扩大以及政策春风双重助推下,钠离子电池重新站上风口,打开了储能产业新的想象空间。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测算,钠离子电池2026年的市场空间可达到369.5GWh,理论市场规模或将达到1500亿元。EVTank还预计,钠离子电池实现产业化发展将在2025年之后。
尽管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钠离子电池距离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应用还需一段时间。但自2021年以来,包括宁德时代、中科海钠、欣旺达、鹏辉能源、钠创新能源等在内的众多电池企业纷纷布局钠离子电池,容百科技、格林美等材料企业也逐步开展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探索。
天眼查数据显示,华为哈勃旗下深圳哈勃科技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新增对外投资企业中科海钠,持股比例约为13.33%,后者注册资本增加至约3095万元人民币。据悉,中科海纳成立于2017年,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开发的公司。
宁德时代于2021年7月份公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及锂钠混搭电池包。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钠离子电池有独特优势和不同的适用场景,将与锂离子电池实现共存互补。公司第一代钠离子电池已开始与车企和储能客户进行商业化合作。
“新能源领域技术换代快,每次技术进步都可能带来巨大的行业变革。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和新兴企业来说,都有必要提前布局,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王梅婷认为,电化学行业是研发密集型行业,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行业积累,加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在正极、电解液、封装技术等都有相通性,因此目前布局钠离子电池企业大部分都是存量电池企业。
不过对于钠离子电池未来能否真正实现商业化,王梅婷也提醒道,目前市场上并没有推出规模化商用的钠离子产品,最终决定其商业化的还是技术突破能否达到预期。例如光伏领域薄膜光伏发电,事后被证明是一个并不经济的技术方向,因此导致了大规模的行业重组。钠离子电池既需要超前的技术突破,也需要行业各环节的优化和成本下降,目前来看,恐非一日之功。
(朱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