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9月22日讯(记者 苏楠)2020年9月22日,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自此,绿色金融领域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
光阴弹指间,“双碳”目标提出已满三周年。回首过去,作为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践行者与推动者,证券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专业特色,通过绿色投融资、绿色金融研究、绿色产品创新等多种途径,全方位整合资源,引导资本市场资金配置,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持续贡献力量。
勇担社会责任 助力绿色项目融资
证券公司是连接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桥梁和纽带,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及绿色经济的发展,其在绿色项目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面作用进一步凸显。
绿色债券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融资工具。据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债券承销业务专项数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证券公司在沪深交易所承销或管理绿色公司债券(含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分别约为904.65亿元、1376.46亿元、1716.58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7.75%。2023年上半年,前述数据约为768.74亿元。
中证协同步公布了各家证券公司绿色公司债券(含资产证券化产品)已发行金额。中国网财经记者发现,从行业各机构实践来看,多机构该业务呈增长态势,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等贡献度保持在行业前列,中金公司近年来提升显著。
2020年,中金公司绿色公司债券(含资产证券化产品)已发行金额约为14.52亿元,在49家证券公司中排名第二十一位。然而,仅一年之后,2021年,中金公司该数据已跃升至166.32亿元,在55家证券公司中排名第一,并始终保持在行业前列。据中金公司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其当年度年境内累计承销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合计近3400亿元,市场排名第一。
据了解,近年来,中金公司承销多单绿色债券和碳中和债,承销品类丰富广泛,服务对象涵盖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地方政府等。
依托较为突出的跨境业务能力,中金公司承销多单境外绿债。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协助工商银行多分行多币种境外碳中和主题绿色债券发行,协助建设银行伦敦分行、建设银行悉尼分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绿色债券发行等,承销中资企业境外ESG债券规模排名中资券商第一。
股权融资方面,证券行业在企业并购、首发上市、定向增发等方面对绿色项目支持良多。据同花顺iFinD,截至发稿,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共有151家碳中和概念上市公司,其中超20家公司为近三年上市。
融智融力融心 多措并举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证券行业多管齐下,积极探索赋能“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除支持绿色股权及债权融资外,证券行业同时支持绿色投资、开发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到,绿色投资内涵丰富,包括证券公司参与绿色债券投资、协助机构客户投资绿色项目、设立市场化母基金及境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引入及创设公募基金产品等多种实践形式。
例如,中金公司在其2022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表示,公司正在推动多支绿色主题基金的设立,广泛布局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等绿色产业,全面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其中,中金资本与山东发展投资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山东绿色发展股权投资基金,首期规模约15亿元人民币。该基金利用亚洲开发银行等多家国际组织资金撬动国内政府和私营部门资金,是中国绿色金融创新的示范性项目。
申万宏源在报告中介绍道,公司积极参与绿色投资,通过自有资金投资“碳中和债”“乡村振兴债”“扶贫债券”等绿色债券及影响力债券的同时,在投资顾问业务中向客户提出ESG投资建议,致力于引导资金创造更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2022年,公司参与绿色债券投资72.50亿元,超出当年度目标规模45%;资产管理业务条线新投资绿色债券30只,投资规模12.68亿元。
第一创业在报告中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持续推进绿色投融资业务。在ESG财富管理方面,2022年公司全年引入销售 ESG 主题公募基金和资管产品共计304只,保有ESG主题公募基金和资管产品180只,保有规模2.60亿元。
据中证协2022年证券行业发展报告,证券行业亦通过发布绿色指数,监测和反映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发展情况,从而鼓励和引导绿色投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数据显示,2020年前,绿色指数每年新发布数量最高为6只;“双碳”目标提出次年,2021年即陡增至10只。
业内资深研究员曾言及,“券商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一方面可通过其独特的金融职能引领社会资源向绿色低碳领域集聚;另一方面,可通过对中国特色的券商ESG管理制度、行业标准、信息披露模板、ESG评级评价体系等进行探索,来助力完善中国ESG生态体系。”
创新赋能 碳金融大有可为
据悉,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市场”)因在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具备显著优势,被视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上线交易,至今已运行两周年。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为2.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110.3亿元。两年来,全国碳市场运行平稳,迎来良好开局。
但碳市场建设是一个需要逐渐发展完善的较长过程,尚在起步阶段的全国碳市场或仍要应对活跃度不足的挑战。据财联社报道,目前,全国碳市场仅纳入八大排控行业中的电力行业,其他主体暂未进入,并且第一个履约期以用免费配额履约为主,非履约期间控排企业大多将配额保留,交易意愿不高,换手率相对较低。
在上述背景下,拓展碳金融,助力碳市场建设的呼声渐广,碳排放权交易亦获券商争相布局。中国网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以来,中金公司、东方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华泰证券等券商相继发布公告,公司自营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已获批准。
对此,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执行总经理黄达飞表示,证券公司开展碳交易市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具体而言,证券公司参与碳排放交易,可基于自身交易能力和风控体系,从市场流动性、价格发现、信息挖掘、碳金融工具等维度多元化丰富碳市场,提高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和连续性,促进合理碳价的发现,促进碳市场充分发挥激励节能降碳的重要作用。
随着碳市场建设逐步推进,市场对其发展空间期待愈高。据北京商报报道,近期,北京绿色交易所副董事长梅德文在服贸会碳中和行动与企业ESG创新论坛中提出,“如果参照对比欧盟碳市场规模,未来中国碳市场如果金融化后,以其70-80亿吨配额,年交易量也许将超过100亿吨,价格也许超过100元,交易额超过1万亿。”
“中国自愿碳市场已暂停五年,将来必将逐步市场化、金融化与国际化,CCER也终将重启,并在不久的将来进入碳市场。上述背景下,中国碳市场也将在等待与期待中迎来希望。”梅德文展望称。
(责任编辑: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