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苹果造车提速赶上。
1月10日,据媒体报道,现代汽车和苹果公司计划在今年3月份签署一项关于电动化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并有望最早于 2024 年在美国开始生产,测试版则可能会在2022年发布。
近期,汽车行业不断传来大消息,A股相关公司股价波动较大,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哪些投资机会呢?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21投资通
记 者丨陶力、左茂轩、叶映橙、易佳颖
编 辑丨李清宇、张若思、刘巷
苹果造车尘埃落定
图 / 图虫1月10日,据媒体报道,现代汽车和苹果公司计划在今年 3 月份签署一项关于电动化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合作协议,并有望最早于 2024 年在美国开始生产,测试版则可能会在2022年发布。其中,业内消息人士透露,苹果和现代计划在起亚汽车(现代子公司)乔治亚州工厂生产新型汽车,或共同在美国投资建设新工厂,他们计划在 2024 年在拟议的工厂生产 100,000 辆汽车,年产能为 40 万辆。市场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双方主要的合作点估计会落在整车制造上。自动驾驶方面,苹果是有技术和专利储备的。而现代汽车的全球产能布局比较完善,产能空置率也比较高,帮苹果做整车落地正合适。”对此,现代汽车此前发表声明,称正在与苹果进行早期谈判。随后,现代汽车又更新了一份声明,删去了 “苹果公司”的名字并表示,“我们一直在收到来自不同公司关于开发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的合作请求,但讨论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做出决定。”苹果近期有关造车的举动频频,并非没有原因。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全球智能电动车行业迎来集中爆发。特斯拉股价年内飙升超过七倍,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马斯克也凭此荣登世界首富。Nikola、Fisker、Lordstown Motors和Canoo等4家新能源汽车,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而国内蔚来、小鹏和理想造车“三兄弟”也都迎来市值飙升。
苹果造车不得不在这波浪潮中,提速赶上。
关于苹果造车的消息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苹果CEO库克则在2015年接受采访时,首次对外谈及汽车话题,表示“电动汽车行业正处于巨大变革的临界点”。
当时传闻代号为“泰坦计划”的造车项目启动。此后苹果公司多次向特斯拉等公司挖人,之后又传出苹果内部在自主造车还是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上出现分歧。
公开资料显示,在2017年4月,苹果已经获得了加利福尼亚州DMV(车辆管理局)许可证,可以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车辆,并计划使用三辆雷克萨斯RX450h SUV车型。
近期,苹果已经比照iPhone备料由零组件开始催货的惯例,向和大、贸联、和勤、富田等在内的中国台湾汽车零组件厂,发布了备货订单,将它们列入首波供应链名单。并且,苹果正在与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芯片,并探索在美国建立工厂的可能性。
实际上,从国际到国内,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互联网巨头,都在加速进入“无人驾驶”的赛道。谷歌Alphabet旗下的Waymo、或是Uber、丰田、Lyft、通用、百度、沃尔沃、和本田等。
诸多的参与者也在快速催熟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在技术上,新能源汽车在续航里程、自动驾驶等方面更加成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对苹果造车提供了机遇。
此外,截至发稿,苹果官方并未就造车一事发布过相关信息。
百度官宣造车,概念股狂欢
1月11日,百度突然官宣造车,宣布正式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百度汽车公司将独立于母公司体系,保持自主运营,将人工智能、Apollo自动驾驶、小度车载、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全面赋能汽车公司,支持其快速成长。
受此消息影响,今日相关概念股集体大爆发。
截至收盘,华阳集团(002906,股吧)、德赛西威(002920,股吧)、路畅科技(002813,股吧)等3股涨停。
而龙头路畅科技今日早盘秒板,主力净流入4663.3万元。公司从事汽车车载导航系统的开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为汽车车载数码导航信息系统,为百度Apollo计划首批合作伙伴。
早前,路畅科技披露2020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公司在三季报中预计:2020年1-12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幅度为-85.8%至-80.12%(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变动区间为-7000万元至-5000万元)。修正后的预计业绩为盈利7000万元-10500万元。
蔚来推出固态电池
千亿锂电池隔膜龙头跌停
而另一边,1月9日,蔚来发布首款纯电动轿车产品NIOET7,续航能力达到1000KM。资料显示,新车百公里加速仅3.9s,搭载150kWh固态电池,续航里程超1000km。
其中,蔚来此次推出的150度(KW·h)固态电池包最受人关注,该电池包不再采用行业主流的液态锂电池技术,而是“采用原位固化工艺的固液电解质,用无机预锂化工艺的硅碳负极,配合纳米级包覆工艺的超高镍正极”。
以往锂电池都是液态电池,而蔚来这次使用的是半固态电池,这是一场技术革命。最先受冲击的就是给液态电池生产电解液和隔膜的公司们。
受此消息影响,1月11日,锂电池指数开盘狂跌超3%,多只个股跌停。1200亿市值的恩捷股份(002812,股吧)跌停,600亿新材料大白马天赐材料(002709,股吧)跌停,一年股价上涨300%的中材科技(002080,股吧)跌停。
新造车运动下半场
2020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经历淘汰赛,格局与趋势愈发清晰。头部的造车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汽车跨越了生死线,股价和市值一路飙升,赛麟、博郡等造车新势力纷纷爆雷出局。
随着补贴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地方政府不再盲目热情、资本趋向理性,中国的新造车运动即将进入下半场。
自2014年左右兴起的中国新造车运动,一直都离不开互联网巨头们的推动。中国的第一批造车新势力都有互联网背景,在成长的过程中,大多数头部车企都收获了百度、腾讯、阿里、美团等互联网巨头的融资。与此同时,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在围绕车联网、智能驾驶建立自己的汽车朋友圈。现在,巨头们真正下场造车的时候已经来了。
目前来看,国内智能电动汽车的有力参与者主要包括三个不同的阵营。
第一类,是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造车新势力;
第二类,是传统车企以及传统汽车孵化的全新电动车品牌,如北汽新能源的ARCFOX、东风的岚图等;
第三类,则是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一起打造的全新电动品牌,如上汽联手阿里打造的智己汽车、百度吉利成立的新合资公司。
在特斯拉CEO马斯克看来,特斯拉最大的竞争对手将有可能来自于中国。
而在汽车行业内看来,中国在互联网、通信等行业领先,是中国汽车产业参与未来全球智能电动汽车竞争的重要优势。“互联网巨头与传统车企的深度合作,可能是中国式电动化、智能化的重要解决方案。”有汽车行业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新能源汽车或迎发展黄金期
投资机会在哪?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供给端持续质变,整体呈现“电动加速+智能开启”双重特征,未来或迎发展黄金十年:
1、电动加速:以特斯拉为引领,传统车企加速追赶,新势力后来居上。2020年作为新能源汽车供给端剧变元年,质变撬动需求,爆款车型的出现推动行业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中长期电池技术突破、成本下探助力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
2、智能开启:智能座舱先行,L3级自动驾驶导入,北汽ARCFOX、小鹏、蔚来相继发布激光雷达前装计划,硬件预埋赋予整车高级别自动驾驶进化可能,软件收费重塑传统汽车行业商业模式,企业争相布局自动驾驶构筑长期护城河。
智能电动汽车横跨汽车、电子、计算机、IoT等多领域,催生万亿级市场空间,不仅为全面转型的传统车企,也为造车新势力、积极入局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带来历史性机遇,以蔚来为代表的头部新势力品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精选赛道实现突围,华西证券认为蔚来ET7车型的发布充分展现其在智能电动汽车方面取得的突破。同时伴随电动智能化发展,传统汽车产业链关系重塑, Tier0.5级供应商出现,产业链地位前移,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伴随技术能力提升,有望依托中国市场通过全球化配套顺势崛起为全球零部件龙头。
重点关注:
1、蔚来产业链:ET7为蔚来汽车首次涉足轿车领域,直面奔驰E级、宝马5系、奥迪A6L等传统豪华燃油车竞争,在智能化配置方面优势显著,重点标的德赛西威、文灿股份(603348,股吧)、拓普集团(601689,股吧)、福耀玻璃(600660,股吧)、华域汽车(600741,股吧)、岱美股份(603730,股吧)、均胜电子(600699,股吧),受益标的中鼎股份(000887,股吧)、三花智控(002050,股吧)、常熟汽饰、万丰奥威(002085,股吧)。
2、新能源汽车:供给质变撬动需求,类比手机发展史,爆款车型将带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速提升,推动行业从导入期迈入成长期。关注:1)比亚迪;2)特斯拉产业链:新泉股份(603179,股吧)、拓普集团;3)大众MEB产业链:文灿股份、科博达、精锻科技(300258,股吧)。
3、智能汽车:软件定义汽车成共识,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加速推进,政策定调+车企加码+科技巨头入局,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协同发展,关注:
1、自动驾驶产业链:重点关注感知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执行层(线控制动、转向等)、底层技术(域控制器等)等细分领域,推荐英伟达产业链德赛西威和华为产业链伯特利(603596,股吧),受益标的耐世特;
2、智能座舱产业链:重点关注HUD、车载娱乐、智能内饰灯等细分领域,关注德赛西威、华阳集团、福耀玻璃、星宇股份(601799,股吧)、科博达。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看准风向,选对股票
专业、机会、效率,为你甄选优质标的
特惠仅 99元/月
点击按钮,马上体验
本期编辑 刘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