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干群芳 在正式浮出水面不到两个月之后,上汽集团(600104,股吧)、张江高科(600895,股吧)和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智己汽车,日前在中国上海、美国拉斯维加斯CES和英国伦敦三地同步发布了高端智能纯电动汽车品牌IM智己,并且首次亮相了两款量产纯电车型,轿车和SUV各一款。据介绍,轿车将于2021年4月上海车展期间接受全球预订,2021年年底上市,2022年向车主交付,而SUV车型计划于2022年正式上市。
这是近期互联网科技巨头亲自下场造车热潮的最新进展,这一热潮从2020年11月中下旬开始显现。仅2020年11月份中下旬就有三起互联网科技巨头与车企合作造车的消息,涉及阿里、华为和滴滴。2021年开年,趋势继续,2021年1月8日,韩媒报道苹果计划与现代汽车合作生产自动驾驶汽车;1月11日,吉利控股集团与百度共同宣布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从2014年以来的7年中,互联网对汽车领域的深度参与大致形成了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包括以李斌、李想和何小鹏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高管,再次创业打造新汽车品牌;第二种是百度、阿里、腾讯等巨头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者成立技术合资公司的方式,为车企提供车联网、自动驾驶、共享出行等服务方案;第三种是互联网巨头直接投资或者入股新汽车品牌,但仅是纯粹的投资行为。而“亲自下场造车”则是互联网造车的2.0时代 。
亲自造车有些“打脸”,因为互联网科技巨头刚涉足汽车行业的时候,对外的论调是“绝不造车”,只作为车企“新四化”转型的助手。不过,目前的几个新模式案例显示,汽车生产环节依然是由传统车企负责,因此互联网科技巨头能否称得上是“亲自下场造车”也引发了业界争议。“不还是跟车企合作吗?把自身优势发挥出来,从提供的作用来看,称不上是亲自造车。”中汽协副秘书长师建华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不论是否算作亲自下场造车,互联网科技巨头造车的模式都呈现出新变化,即在股权、技术乃至管理等多个层面入驻新汽车品牌。但尽管如此,在不同的新模式案例中,互联网科技巨头的话语权依然存在差别,例如百度强调在和吉利的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上汽阿里的合作从股权来看,上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为什么这种新模式会在当下的时间点集中产生?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总经理鹿文亮对经济观察网记者分析了三方面的动机。首先,经过特斯拉以及新造车企业的培育之后,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逐步形成,同时智能电动汽车销量实现增长,这增强了互联网科技巨头亲自入局的信心。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逆势增长10.9%,其中,中高端智能电动汽车是主要的拉动力之一。中汽协预计,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将大幅增长40%。
此外,鹿文亮表示,互联网科技巨头此时亲自入局,或许还源于此前和车企的合作进展不顺利。“互联网和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与传统车企在企业架构上差异比较大,在合作的过程中谁占据主导权是一个问题,或许经过了过去几年的摸索之后,他们觉得相比合作模式,亲自入局主导的模式更为可行。”鹿文亮分析称。例如,上汽和阿里合作打造的斑马网络就被曝出业务管理存在冲突,后来阿里重组了斑马网络。
谋求市值的扩张,也被认为是互联网科技企业深度布局的直接原因。新造车企业在2020年市值暴增,特斯拉超越丰田成为全球市值第一车企,蔚来、理想和小鹏等企业也都进入了全球车企市值排行前20 名。“苹果现在的手机、平板电脑等业务线市场份额已经很高,很难继续扩张。看到汽车产业是顺利成章的事,即便是造车毛利率没有那么高,但是能够支撑市值的扩张,他们也是愿意干这个事的。”鹿文亮分析称。
国家目前鼓励新旧势力合作,提升汽车产能利用率,互联网企业获新资质的难度也较大。通过利用传统车企的生产技术资源,互联网企业可大幅节省成本,例如百度将采用吉利的工厂和浩瀚SEA纯电动智能架构,据悉这个架构研发投资超过180亿元。同时,部分传统车企和互联网科技巨头合作不是简单的“代工模式”,而是进行工程技术的输出,有助于提升智能驾驶水平、产能利用率,并分摊平台架构的研发成本。
但由于互联网科技企业车企“朋友”众多,因此和某家车企共同打造新汽车品牌,被认为将影响他们与其他车企之间的合作。“百度的这种合作方式和小鹏有所不同,后者自己研发了底层的架构和生产环节,但百度的底层架构不是自己的,只是做了上层。在这种情况下造车,百度等到自己的技术先行落地之后,可以给其他车企打样,日后进行推广。”一位汽车产业分析师向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崔东树表示,互联网和车企合作是一种造车模式,但不会成为主流,造车涉及硬件制造和软件控制等诸多问题,双方需要更好地磨合。“从新造车企业的表现来看,造车的门槛已经比较低,只要有好的想法、运作能力和渠道,此番互联网科技企业亲自入局造车具备成功的可能性。”鹿文亮认为,现在是入局的好时候,未来几年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将面临淘汰收购,互联网企业也不乏真的收购资质自建工厂的可能性。
“据我了解,今年大概有数家科技企业可能会成为不同模式的造车新势力,这对智能汽车市场和新的移动生态真正的到来,会产生非常正面的加速影响。”1月11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表示。师建华告诉记者,不同领域跨界能够激发更好的思维,但至于结局会怎么样,目前没法判断。目前不少车企也在研发智能驾驶技术,鹿文亮称,未来谁能把握电子电气架构和智能化这一核心竞争力,谁就能拿到主导权。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