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微软“沦陷”,阿里“坚挺”?
文/智能相对论(aixdlun)
作者/蒋思憬
继亚马逊、谷歌、苹果后,微软也把触角伸向了自动驾驶。
1月20日消息,微软将与通用汽车的自动驾驶子公司Cruise合作,微软还同之前的投资方本田和通用汽车公司向Cruise进行20亿美元的股权投资,使其估值达到300亿美元。
Cruise为美国自动驾驶明星初创公司,2016年2月被通用汽车公司收购。此次微软领投Cruise,也使得微软成为美国科技巨头“造车队伍”的最后一位入局者。
科技巨头自动驾驶的“生意经”
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全球科技巨擘们争相抢占的另一片市场。
从入局时间上来看,微软可称得上是“后来者”。在它之前,已经有为数不少的玩家入局。不同的是,一部分玩家明显是有备而来,而另一部分玩家则是在大环境的裹挟下“踉跄前进”。
谷歌是最早进入自动驾驶领域的玩家之一,于2009年在X实验室成立无人车部门。2016年谷歌业务部门重组后,将自动驾驶业务从谷歌独立出来,成为Alphabet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命名为Waymo。
电商巨头亚马逊虽不是先驱者,但野心十足。2020年6月,亚马逊以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自动驾驶初创公司Zoox;而在此之前,亚马逊还向电动汽车制造商Rivian、无人驾驶汽车初创公司Aurora分别投资了数亿、数百万美元。
“苹果造车”,成为2020年底科技圈的劲爆话题。据悉,苹果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在美国生产10万辆自动驾驶汽车,但官方对此似乎三缄其口,并未披露更多的细节。
「智能相对论」和大家一样,都很清楚,百度是国内自动驾驶领域最早的一批入局者,于2017年发布自动驾驶平台Apollo,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成长,以自动驾驶、智能交通、智能车联为核心的Apollo生态已经成熟;1月11日,百度正式官宣将与吉利合作造车。
目前,自动驾驶领域头部玩家的背景五花八门,既有以搜索业务起家的百度、谷歌,也有以电商为主业的亚马逊,还有智能硬件设备提供商苹果。而这些巨头扎堆涌入自动驾驶领域背后的原因或许不难理解,随着自动驾驶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前景也愈加广阔。
据科尔尼数据预测,至2025年全球自动驾驶(包含车端、道路、云等)市场规模达800亿美元,至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800亿美元。
从更能反映行业前景的相关企业融资情况来看,2020年2月开始到12月结束,全球有超过30家自动驾驶公司完成了融资,融资总金额达到1000亿元。而在2020年备受资本市场瞩目的在线教育赛道,2020年全年融资金额约为500亿元。
为什么巨头们在近些年掀起了收购自动驾驶初创企业的热潮,在「智能相对论」看来,除了这块不断变大的蛋糕让科技巨头们垂涎欲滴之外,也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遭遇的资金短缺不无关联。
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项未来技术,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进行生产、测试和游说。在微软领投20亿美元前,Cruise已从通用汽车、软银、本田等投资方处筹集到了72.5亿美元。换句话说算上本轮融资,Cruise迄今总融资额已超过92.5亿美元,但目前仍处于亏损。
自动驾驶初创企业与科技巨头的合作,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是双赢。对于没有“造车基因”的科技公司来说,收购降低了其进入自动驾驶赛道的准入门槛,而对于自动驾驶初创企业,在旷日持久的“烧钱”大战中也找到了“靠山”。
微软在下一步怎样的棋?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Cruise将使用微软的云和边缘计算平台Azure来继续推进其尚未推出的自动驾驶叫车服务。此外,微软也将成为通用汽车的首选公共云提供商,以帮助其加快数字化计划并简化数字供应链中的运营流程。
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云计算处理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数百辆规模的自动驾驶测试车队,意味着每天将产生巨大的数据量,而对于这些数据的处理则需依靠强大的计算能力,这或许微软在汽车行业主推Azure云平台服务的目的。
目前,在全球云计算服务市场,亚马逊的AWS位列首位,截止2020年第三季度,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增加到32%,排名在二、三、四位的分别是微软云(19%)、谷歌云(7%)和阿里云(6%)。
亚马逊AWS是当前科技巨头云计算业务部门中唯一实现盈利的,但在近两三年,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似乎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
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数据,2018年亚马逊在云基础设施租用服务的市场份额为47.8%,低于2017年的49.4%和2016年的53.7%,市场份额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而反观微软,2018年其市场份额为15.5%,高于2017年的12.7%和2016年的8.7%。
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微软20亿美元投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Cruise,或许也是想利用其加强云计算业务,继续缩小与亚马逊在云计算服务市场的差距,从而增强在全球云计算市场的地位。
虽在云计算业务上与亚马逊的关系犹如“针尖对麦芒”,但「智能相对论」认为,微软在自动驾驶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或许不是亚马逊,而是谷歌的Waymo。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或许与以下两点有关:
第一,估值层面,Waymo在2020年首次开启外部融资,创下自动驾驶公司单笔融资的记录,而这次融资也让Waymo的市场估值达到300亿美元,同时也是估值最高的自动驾驶公司。
而由于微软的出手,Cruise的估值从2019年的190亿美元飙升至300亿美元,与Waymo的估值达到同一水准。在追平与Waymo的估值差距后,二者的竞争也会趋于白热化。
第二,技术层面,2020年10月,Waymo宣布在凤凰城正式向公众提供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 Taxi服务,这也说明Waymo距离商业化又进了一步。在实际路测里程指标中,Waymo排名第1,路测里程达145.4万英里,占全部测试里程的比重为50.5%。而Cruise直到2020年12月才开始在旧金山进行完全无人驾驶测试。
(图源:亿欧智库)
因为微软的投资,让Waymo与Cruise两家自动驾驶的明星公司有了对决意味越来越浓厚。Waymo背靠谷歌,Cruise背靠微软,如果说云与AI是自动驾驶支撑的两个重要维度,那么现在双方都已经具备。2021年,二者的竞争恐怕也会更加激烈。
阿里造车为什么掉队了?
视线回归到国内自动驾驶领域,百度早已入局,华为也准备上场,腾讯也在磨刀霍霍,而作为互联网头部企业之一的阿里却不见行动。阿里为什么没行动?
「智能相对论」通过查阅后发现,阿里并非没有布局自动驾驶,只是在其他企业声势浩大的造车声浪中,阿里的造车行动显得不够显著了。
早在2015年,阿里就与上汽集团(600104,股吧)联合开发了斑马网络,重点研发方向是车载系统,经过近五年的磨合,斑马网络的发展却并不如预期,斑马网络面世四年半后,搭载该系统的车辆也不到百万辆。
2019年,阿里又投资十亿美元与AutoX达成合作协议,掌握了L4及L5级的自动驾驶技术,并且想将这一技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大有想做大做强的趋势,足见阿里的野心。
从阿里的此前与造车相关的行动来看,阿里并不想如谷歌、百度一样亲自下场造整车,承包硬件和软件所有环节,只是想做背后的软件提供商。而自动驾驶汽车软件服务的实现,云计算在其中占有很大比重,阿里的云计算业务与同业们相比并不虚。
据财报数据,在2020年上半年,阿里云总计实现245.62亿元营收,相比去年同期的155.13亿元,同比增长58.3%。对比最近5年数据,从2016上半年时23.09亿元的营收,到2020年的245.62亿元,五年间增长幅度超过10倍。
具体到市场份额,据Gartner数据,2019年阿里云在亚太市场的占有率为28%,位列亚太市场第一;在全球市场位列第三,市场渗透率为9.1%,仅次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
但在「智能相对论」看来,具有云计算技术优势,并非代表阿里就能在自动驾驶赛道一骑绝尘,自动驾驶汽车从研发到最后的商业化,技术是重要的一环,但也并非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阿里造车进度缓慢的背后原因,在「智能相对论」看来或许与阿里目前主要业务发展的稳健有关。
从国内互联网头部阵营的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阿里以1550.59亿元的成绩继续“领跑”;排名第二的则是腾讯,营收为1254亿元;百度营收为282亿元,排名第三。
具体到电商业务,京东、拼多多在过去的2020年发展态势迅猛,京东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为其电商业务疫情期间提供了保障,拼多多依靠百亿补贴在下沉市场也获益颇丰。但无论是用户数规模还是GMV,阿里仍居于首位。
“造车是百度的第二增长曲线”,百度热衷于自动驾驶的背后,既反映出其前瞻性视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搜索业务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的当下,百度对于开辟新业务线的探索和尝试。
「智能相对论」认为,并不是说阿里在自动驾驶业务上进度与同行们相比较为缓慢,就一定表示阿里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处于下风。而是在代表未来出行趋势的自动驾驶纷纷被众多科技巨头押注的当下,“居安思危”或许是包含阿里巴巴在内的科技企业无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应该坚守的态度。
毕竟,时代在骤变,市场总无情,稍慢半拍,就有可能淘汰出局。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智能相对论。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