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汽车
2021
02/05
16:36
亚设网
分享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这场没有围墙、畅所欲言的“开放麦”,或许,正是那只向汽车行业未来扇起风暴的蝴蝶。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世界上没有孤立的道路,即便九曲回肠,层层叠叠,因为某种力量,路与路也会在关键之处——终点汇合。

在过去的一年,知名经济学家樊纲不断奔走,关心着国民收入、城市群和产业发展。乌琳高娃依旧奋斗在汽车设计的一线。往前看,作为第一位中国籍汽车设计师,她曾将自己写入了奔驰的历史,如今,她在尝试将中国文化融入中国汽车。年轻的赵晓卉一年前成名于《脱口秀大会》,在聚光灯下,她将一个普通广汽职工的生活和观点为大众所了解;朱奕女士和任世岩先生更多的工作则处在与汽车产业上下游的关键节点上,前者是业内长期关注汽车投资领域的投资人之一,后者一直执着贡献于中国车联网的未来。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他们无不奔忙于自己的赛道。说到相似点,只有一个:他们的工作,都与汽车行业息息相关。有人扎根行业多年,有人代表新世代汽车消费者的态度,他们对汽车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观点。

或许正是肩负着探索汽车行业变革的使命感,他们共同参与了国内首个TED式汽车节目——“懂车Talks”首期特别版。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五位嘉宾从宏观经济、汽车创投、自动驾驶、汽车设计、消费需求等不同的角度,共同探索2021年变革中的汽车行业。

懂车帝难得地形成了一个“观点群”。当观点汇集,一如小小的玻璃晶体组合成功能强大的镜头,瞄准行业,创造出旷远的视野和犀利的聚焦。

2021汽车行业模糊的倒影,在这些不同镜面的投射下,形成了影像闭环,渐渐明晰了样子。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有一个观点:艺术的意义不在于解决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那么,艺术毫无意义吗?

某种程度上,这场“懂车Talks”,就和艺术表达心有戚戚。在这场开放麦的开头,实际上就解答了这一形式的意义:

“当你提出了正确的问题,往往就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如果要从方法论去看,“锚定方向”,就是这场开放麦最具价值的点。

另一方面,这场Talks的一大特点是表达者的胆识和观点的自由。“开放麦”在原有的语义中,就是舞台与观者围墙的打通。不挑时间,畅所欲言。

在5位演讲嘉宾的分享中,我们也确实体验到了这种阐释的开放性,主题的灵活、贴近,甚至是果敢。或许,只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才有改变他人的可能——汽车也可以是不同理念的交织点,无论看好或者看坏。

“开放”,在于议时题。

2020年,汽车行业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是造车“新势力”的快速崛起。它们身价的光速上涨,意味着什么?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此,华兴新经济基金资深董事总经理朱奕给出了肯定的观点。“汽车行业是不是一门好的创业生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现在就是汽车创业和投资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也是一个百年未有的变局。”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她说,“交通电动化革命、能源革命和智能革命三位一体,这么多技术革命集成在这一个产业上,这是一个非常可遇而不可求的投资风口,这是真正能产生伟大企业的风口,更是值得我们持续下注的赛道。我们已经看到,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汽车公司中,已经有九家是中国公司。蔚来已经超越了戴姆勒,理想和小鹏已经超越了日产。在这个长期被德国和日本企业牢牢占据的行业中,正一点一点被来自中国的新品牌和新模式所改写。”

关于业界争议,她坚定地说,“一个永不出错的行业,可以说,它其实已经沉沦了。”

“开放”,在于砭时弊。

前奔驰总部设计师、北京亿合小鹰CEO乌琳高娃,将矛头指向了汽车设计抄袭背后教育体系的缺失。“造车这件事,对我们整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新的事物,没有很长久的经验积累,所以那时候师资的缺乏和教育体系的不成熟,导致设计师在源头端就出了问题。”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如何解决?——“今天,汽车设计的核心是创新两个字。”“中国的汽车,未来一定是由中国文化来主导的,因为这件事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的一张王牌。”

中国内地当红脱口秀演员赵晓卉,则从汽车消费者视角,畅谈新世代消费者买车遇到的问题。

在她眼中,2020年是新型汽车营销模式诞生的一年。“买车跟谈恋爱似的,以前只能相亲,现在基本都网恋。”但是体验仍有欠缺。“我感觉,他们买车的需求有点像爱情一样,难以琢磨。”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在产品设计上,赵晓卉认为,厂家还是没有关注到女性的真实需求。“现在说是设计给女性的车,根本不是女性设计的,是男性设计师在揣测我们的喜好。一定要设身处地地站在这些客户群体的层面,去考虑他们需要什么车,然后针对这些功能去做一些设计,去做一些改进。”

“开放”,更在于见未来。

在“懂车Talks”,经济学家、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将行业与宏观挂上了钩,探讨了宏观经济、消费需求、新能源、技术、基建等几个维度对汽车行业的影响。他表示,中国汽车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底层需求增长与新能源汽车发展。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樊纲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汽车市场产量已达2400万辆,预计到2025年产量可达3000万辆,但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诸多的因素。若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实现较快的增长,对汽车的需求也会有较大的增长。

车联网领域科学家、大唐高鸿网联产品事业部总经理任世岩的分享,则着眼于技术层面的应用。在演讲开始前,他分享了两个数字:24.5万次和120分钟,“这两个数字指的是2018年我们国家全年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次数,以及中国重点城市每个人在上下班路上所需要花的时间。”

“车联网可以降低80%的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以及能够提高30%的交通的效率。”他说,车联网,将成为5G面向垂直行业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自动驾驶最终什么时候能够实现?任世岩预计,“在2025年,人的手脚可以离开汽车。自动驾驶在2025年可以得到初步商用,在2030年可以形成规模商用。”

“我们国家的网联技术、高精准定位都处于全球最领先的地步。现在就像2000年左右中国移动无线通信所处的情况一样,我们正处于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这场开放麦的主题叫做《2021,问题不大》。一个问题:为什么懂车帝要在这么一个时间点,做这么一个主题的“开放麦”?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资料的整理,2008年以来,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已达到两亿多辆,乘用车需求量逐渐趋于饱和状态。2018年消费主力减少,行业开始“遇冷”。

在种种因素的叠加下,汽车销量低迷成为了近年的常态。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各大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进入休眠状态,汽车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影响,随着疫情的好转,行业景气度虽有所提升,但下降势头仍未逆转。

2021将会走向何处?对于大多数从业者和消费者而言,尚在迷雾之中。一方面,疫情的阴霾还在蔓延;另一方面,行业走向景气的不确定性仍未消除。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许多人对于这个行业充满了新的未知、新的质疑。

于是,一场轻松、专业、好听的“开放麦”顺势而为,尝试消除悬浮在行业头顶的迷雾。观众们听完嘉宾的分享,感受到眼前的问题都可以被探索、会有解决方案。这是一种信心和新知的注入,也契合了懂车帝致力种在用户心智中的品牌认知:真实客观专业。

在汽车垂类平台发展是一个迭代的过程。传统汽车媒体,普遍在提供汽车导购评测,鲜有行业变革探索、深度洞察的开放式分享。这其实是一种下沉视角,让平台定位上更接近于观点百货。这是平台的1.0状态。

随着消费的升级,用户的成熟,资讯平台的强大,仅仅是“舆论场”已经不能满足用户了。他们需要升维的、超生活的视角:不仅仅看到品牌与型号,也了解行业发展的未来。汽车垂类平台,呼唤“2.0时代”。

而搭建这方“行业之隧”的懂车帝,一直坚守两个原则:一个是做深内容、做出价值;另一个,是探索多元体裁,让创作没有边界。

一定程度上,这次“懂车Talks”实现了对内容深度、多元视角的兼顾。一方面,是对于行业变革的探索;另一方面,是对于用户需求的洞察。

走过饱受黑天鹅影响的2020。在2021开年之初,“懂车Talks”开启了一扇门,让更多人有机会跟随长期关注汽车产业的各领域专家、探索者的视角,一起了解变革中的汽车产业。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更多往期回顾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一支探索中国汽车未来的“开放麦”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无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张洋 HN080)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