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经特约评论员 张敬伟(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年关之际,“缺芯”潮成为市场之痛。
据《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近日报道,供给端产能紧缺,芯片需求端更是“焦头烂额”。在汽车芯片领域,由于缺“芯”,大众、福特、日产等汽车厂商纷纷停产或减产。苹果一度紧急下架iPhone12系列,也被指与智能手机电源管理芯片缺货有关。
“缺芯”不仅是科技企业的硬伤,汽车行业也出现了“缺芯”之痛。而且,这一现象从去年年中就出现了。有分析认为,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导致,一是整个半导体行业处于景气周期,但产能扩张没有跟上需求的暴发;二是欧美大厂因为疫情影响,工厂开工率不足,进而导致产能受限。
中国应未雨绸缪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徐颖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到了一些特定汽车电子元件的芯片供应。中国市场的全面复苏也进一步推动了需求的增长,使得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的风险。
除了南北大众,福特、日产等汽车厂商,也因为“缺芯”纷纷停产或减产。中国是全球第一汽车消费市场,而且有科技企业因“缺芯”而被卡脖子的惨痛经历。因此,当芯片市场供应变成了全球性难题,中国更应未雨绸缪彻底化解全市场的“缺芯”之痛。
从华为、中兴被人“卡脖子”,到南北大众汽车因“缺芯”而减产,芯片成为制约中国全市场全行业的切肤之痛。补上芯片产业的短板,已是当务之急。
然而,芯片产业既需要相当的技术储备,又要有关键产业链的支撑,还必须有光刻机的支撑,还须有成熟加工企业的配合。芯片产业链,缺了哪一环都会出问题,即如华为能够设计出比肩高通的麒麟软件,但却不能制造芯片,这是华为被“卡脖子”的关键原因。
这也是全球化被“单边主义”狙击的尴尬。全球化是正确的方向,而且市场产业链也不可能由一个国家、一家企业独立完成。“单边主义”不仅阻断了全球化,也违反了市场常识和产业通则。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倒逼中国必须在“缺芯”行业补链强链而且打造属于中国的全产业链。
中兴、华为的“缺芯”之痛,为中国敲响了第一记警钟。现在轮到了汽车产业,很多汽车厂家因为“缺芯”而产量减少,甚至某些品牌已经停产,也给汽车产业当头棒喝。疫情之前,中国汽车消费市场似乎到了天花板,消费后劲不足,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的中国进入到了产业平台期。但是疫情以来,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再次迸发活力。
数据显示,去年4月以来,我国汽车零售额快速回升,同比增速持续高于消费整体增速。在主要可选商品中,汽车消费恢复也是比较靠前的。2月8日的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发布数据显示,1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实现“开门红”,达到216万辆,同比增长25.7%,是过去十年中的第二好表现。
再看在中国市场风生水起的德国汽车。去年,德国汽车品牌大众、宝马等品牌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总销量同比均出现下降,但受益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复苏,销量都在走高。对此,德国三大车企大众、宝马、戴姆勒均公布了未来5年内加速电动化和数字化转型的重点投资和发展计划。三大车企均表示看好正持续复苏的中国市场。
何以破解芯片产业之困
汽车“缺芯”的坏消息,除了折射芯片供应跟不上的难题,也折射中国汽车消费市场需求旺盛而导致芯片供应不足。如果汽车“缺芯”常态化,或变成全球汽车产业的痼疾。
汽车离不开芯片,包括多媒体娱乐系统、智能钥匙、自动泊车系统、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安全气囊、驾驶辅助系统、电动助力转向、ABS 、电子稳定性系统(ESP)、行人保护、胎压控制、电动车窗、灯光控制、空调系统、座椅调节系统等。芯片供应不足,上述系统也无法运转,汽车也无法组装下线。这样的产业链细思极恐,如果芯片也成为“单边主义”的工具,全球汽车产业也将面临着动摇根本的市场不确定性。
芯片已经成为全产业的核心部件,今天是汽车“缺芯”,明天可能是数字机床“缺芯”,后天可能就是航天飞机、航空母舰和军事装备“缺芯”,甚至到了最后冰箱彩电洗衣机和小家电也都“缺芯”,人类生活方式从电气化过渡至数字化,若“缺芯”蔓延不仅影响人类生产也给人类生活带来不便。
芯片产业有高中低端之分,但从芯片产业链看,中国存在着整个链条的缺陷。如果“单边主义”渗透进整个产业链,将之当做遏制中国的“卡脖子”工具,才是最可怕的。
全球化很美好,但“单边主义”很可怕。产业合作是常识,但霸凌主义在捣乱。华为中兴备受“缺芯”困扰,汽车产业又存“缺芯”之忧。
何以破解芯片产业之困?补链强链是正解。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