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们造车,动力何在?

汽车
2021
02/23
10:35
亚设网
分享

近期,据媒体从多个信息源获悉,已经确定小米将要造车,并将其视为战略级决策,或将由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亲自带队。小米随后则回应称:本集团一直关注电动汽车生态的发展,并就相关行业态势进行持续评估及研究;集团就电动汽车制造业务的研究还没有到正式立项阶段。

雷军可是曾认为新能源造车是骗钱的,为何现在也坐不住了呢?

雷军们造车,动力何在?

首先要从所处的行业说起。众所周知,科技创新引领变革,能够颠覆传统,重新定义行业。

13年前,iPhone的问世打破了人们对智能手机的认知,引领了整个行业的潮流,而曾经的功能机时代老大——诺基亚,被干趴下。

如今,又一个伟大的行业变迁出现在眼前,特斯拉也在重新定义电动车行业。“电动车对比传统燃油车,不仅仅是能源革命那么简单,更像是苹果对比诺基亚、智能手机对比功能机,是一个颠覆性的机会。”经纬中国在一份研报中这样说。

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诺基亚”,于是、丰田、大众纷纷转型电动车。

但自去年开始,苹果、华为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入造车大军,而此前,腾讯、阿里、美团、百度已经分别绑定蔚来、小鹏、理想、威马等造车新势力。相比而言,小米加入并不是第一个,甚至还有点晚。

那么,雷军们等科技巨头造车,动力何在呢?

对现实的焦虑。

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来看,市场调研机构IDC的最新调查显示,2020年Q3,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降 1.3%。Q1同比下降11.7%;Q2同比降幅高达16%——这是智能手机行业有史以来最差的表现。

国内市场来看,据中国信通院数据,中国手机出货量在2016年达到5.6亿部高点后逐年下降,到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全年出货量为3.08亿,比4年前减少近一半。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应变。

而电动车就是一个很好的赛道。

雷军们造车,动力何在?

如今,在特斯拉的撬动下,“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加速来临,受益于供应链和政策法规的完善,自动驾驶技术前装量产和交付继续加速。

虽然与手机相比,汽车行业需要大量投资,造车的利润率并不高,但是,科技公司看重的是软件,是流量入口。这也是近期巨头们为了“社区团购”打得头破血流的缘由。

试想,如果未来自动驾驶汽车大范围流行,司机的注意力可以不用放在路上,那么时间如何打发?车载信息服务就成为重要一环。

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流量入口,谁就拥有未来无限可能。

科技巨头们主动求变还在于,相比于消费行业,科技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较大,当前的行业龙头在下一个五年可能就被赶超,谁都不想成为被淘汰者,市值变迁就能说明一切。

回溯过去25年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选择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6个时间点,统计科技行业总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发现,仅微软、英特尔、思科和甲骨文四家公司在6个时点都排名总市值前10,且仅有微软排在市值前5,其余有的经营不善,有的甚至已退市。

也可以说,相对于现实的无奈,科技巨头布局更多的是对未来的考量,谁都想做像微软一样的常青树,成为经久不衰的巨头。

伟大公司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主动转变和自我革命,造车可以说是科技巨头对梦想的追逐。

虽然小米入局有点晚,但还是有梦想的,小米的入局也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电动车还有很大空间。

雷军们造车,动力何在?

根据我国日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达到汽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按照国内2019年汽车总销量为2577万辆计算,即使总销量不增长,20%也有500-600万辆。而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是120万辆,到2025年,有5倍的增长空间,年复合增速为40%左右。

雷军最著名的理论是“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雷军不仅会说风口论,也确实是善于抓住风口的男人。

这次盛宴能否如雷军所愿,再一次抓住风口呢?

END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海博财经档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