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车险行业面临的重中之中,即费率改革。
所有市场主体都在为此努力:抢收保费、调整策略、上线系统,以及思考未来。
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人还在为手续费率降低而发愁,而有人已经在在为UBI全面备战。
但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如果有一天车险行业出现剧变,从业者们又当何去何从?
本文不想就老生常谈的自动驾驶对车险的影响进行分析,而是有感于美国医保体系(Medicare Original和Medicare Advantage)带来的启发,意在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为从业者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当车险作为“税”被强制征收,并转移支付给保司…
当“精准定价”被行业协会全面和统一实施…当车险行业变成这样……
1
-Insurance Today-
缘起:车险理想国
有这样一个国度—Z国,有一套自己的车险运营流程体系。
车险新体系:
在Z国,车险并不是按照我们熟谙的“交强险+商业险”的形式购买,而是以车主每年向Z国预缴“车险税”的方式进行。
所谓的“车险税”(auto insurance tax),由国家税务征收,并统一划转给车险行业协会管理和运营。
在Z国,只要开车上路,必须缴纳“车险税”, “车险税”的标准是按照“车辆购置费用”或“个人年纳税额”来进行分档,高收入人群(车越贵、收入越高)缴的车险税多,中低收入人群缴的少。
缴税之后,车主并不是真的“投保”了,而是在每年12月自行完成投保动作,投保动作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标准版(Auto Ordinary),车主可以到车险行业协会官网上直接投保。
标准版(也叫普惠版)是行业协会根据不同车型制定的车辆保险,和我们常见的“商业险”差不多,但仅限当地准入的修理厂、使用副厂件、200元免赔额/次、人伤限额100万等。也可以投保“普惠增强版”(Auto Gap),其包括“不计免赔”,统一定价500元/年。
另一种是优化版(Auto Advantage),车主到需各车险公司网站上投保。
优化版是各车险公司提供的自定义车险产品,车险公司需在维修网络覆盖、原厂件/副厂件选择、免赔额和保额、增值服务权益(如洗车/代步车)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车险公司一旦将产品开放给消费者,就不能拒保。
投保案例说明
再用个具体的例子来详细解释一下车险公司能赚到的转移支付定价:
在Z国,PA车险有一款优化版产品,维修网络覆盖本市所有4S点和修理厂,维修使用原厂件,有维修期间的代步车权益。除了不计免赔统一的500元,需要缴纳的保费是0元/月。
客户A选择投保这款优化版产品,PA车险公司看到一个客户来投保了,这意味着一笔收入进来了。
客户A投保的车险是0元/月,但PA公司每月都可以从行业协会那里,拿到笔者的车险保费转移支付。这个转移支付的价格,是车险行业协会根据笔者的车辆、过往行驶记录(里程、行为)、个人信用等因素的综合定价,每一个因子都有特定系数,是完全意义上的精准定价。
以客户A所在城市的车险税基础费率400元为基准,因为其开的车维修成本低、且每年里程都低于平均,因此客户A的个人转移支付定价是320元/月,也就是车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同样在该城市投保的客户B因为开高级车的维修成本高、且每年里程多余平均,而被行业协会内部制定的转移支付定价是800元/月。
在Z国,车险又是一种公共产品、大众产品(commodity-like)。商业车险公司的优化版本需要每年向行业协会申请(Bid)。
①如果一款优化车险Bid价格低于基础费率(事后公开),那么这款产品就能以0元/月的价格向消费者开放,并吸引其加入该计划;
②如果Bid价格高于基础费率,则差价部分(多于4800元/年的部分),就需要消费者自掏腰包每月缴纳。
简而言之,就是车险按税收做强制征收,然后转移支付给车险公司运营。
制度设计六大优势:
Z国是车险的理想国,如此的制度设计有六方面的好处:
①杜绝车辆“裸奔”,因为强制征收,车主至少是加入了普惠的基础版本(可以认为是一个扩大版的“交强险”),加强了每个人的保障。
②以单一支付方,向汽车修理厂、车辆零配件供应商砍价,如同今日的国家医保局对药厂一样。每省出的一点,就是给国家税收的贡献。
③以国家权威普惠版本亮相,新闻联播一播出,获客费率降至最低,普惠效益进一步放大并给到车主。
④实行的“转移支付”机制,让商业保险公司不必再费尽脑汁想着“获客”手段,而是努力把透明的产品权益、增值服务和低成本运营做好。
⑤实行对外统一、对内 “精准”定价(以车辆属性、驾驶里程、行为等作为因子),既考虑“税收”特点,也考虑防止保险公司的“逆选择”(挑客户)。
⑥精准定价之下,意味着车险公司的单位收入和单位盈利能力(或者说某个组别的盈利能力)被锁定,以“服务+品牌”扩大基数成为唯一选择。
2
-Insurance Today-
差异:现实VS理想国
理想和现实毕竟不是一个语境,对比“车险理想国”和我国现行的车险市场有几个显著区别,因此萌生几个疑问请读者们一起探讨:
Q
监管层或者车险行业协会会否直接下场比赛?直接面向C端消费者,推出一款标准车险产品(交强险+商业险,有条款、有定价)?
类比医保,我国的医保中心,就是以国家之名,行医疗保障之实,覆盖范围包括住院、门诊、药品费用的部分报销。只是如今的医保体系太强大,商业保险太弱小,以至于公众忽略了其本身是一个国家行政部门,而默认“医保就只认国家的。”
而在车险里,交强险也是一个例子,只不过交强险保障少,免赔高,也被大家有所忽略。如果交强险变得更“大”一点呢,大到有“不计免赔”,有“百万人伤保额”呢?
再往外延伸一点,在信贷领域,央行可以直接购买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日本央行已经连续好多年直接购买股票ETF。
Q
由行业协会制定的基础车险版本(Auto Ordinary),和不同商业车险公司的自主版本(Auto Advantage)并存,会否极大削弱商业车险公司的市场规模?
如果了解美国医保,应该很早就会发现这整套机制,是完全模仿Medicare Original和Medicare Advantage来构建的。
看美国的社会实践,目前Medicare Advantage(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产品和运营,保费由美国医保CMS转移支付)的占比约33%,预计三年后这个比例达到50%。十年后这个比例达到70%。
道理显而易见,用户会选择更优服务的机构,且每年都有自主选择的机会。而只有商业机构才能把“提质增效”这件事做好,纯政府部门是没有任何动力去干底层服务的。(这件事儿已经在我国的医保制度中反映出来,在精细化运营、分级诊疗推进、医保反欺诈等方面,医保力量有限)
此外,整个市场的投保群体,会因为强制缴费,而比原来市场扩大。
Q
实行对外统一价,对内“精准定价”(从车、从人、从路等因素)且转移支付的合理性和依据是什么?
统一定价(与车价或个人收入挂钩)、强制征收,是为了显示“税收”公平性特征,也是为了提高整体保障水平。这是保险应有之义,即收入的再分配(或再补偿)。
通过建立向行业协会的Bid机制,并向车险公司转移支付,可以最大程度的让车险公司不必为“获客”耍心机,而是投入更多资源在创新产品服务上,包括4S店维修/综合修理厂选择、原厂件/副厂件选择、维修时效(3天保证/7天保证)选择、增值服务权益(如洗车/代步车)等等。
“精准定价”,是为了防止车险公司的逆选择(挑客户)和精准控费。这里有两层含义:
①车险公司因为更合理的获得了对应风险池的保费,而不会对任一群体、任一客户拒保,否则车险公司在设计方案时会故意规避4S店维修、原厂件、高里程数的客群;
②从事故类型/程度到维修手段、配件/人工费用实行原子级拆分和费用核算,犹如DRGs之于健康险,车险更应该做到如此。
至于,“精准定价”为何由协会统一做会更好?笔者认为一是数据全面掌握,二是避免重复劳动,三是权威确立,四是普惠让利。
3
-Insurance Today-
剧变:车险从业者何去何从
剧变下的车险公司的战略,是可以参照GEICO这样的成功企业,以作为指引。
只是在这样的剧变下,方向将更加明确:
第一,扩大基数;第二,低成本运营;第三,严守承保纪律。
GEICO长期坚持这样的战略,从1996年的约2.5%市占率(市场第七)一直升到2019年的13%+(市场第二),并且保持几乎每年的承保盈利。
国内的车险公司往往把持不住第三条(承保纪律),不肯努力干第二条(低成本运营),从而止步于第一条(扩大基数)。
如今,在前述的创新制度下,承保纪律由行业协会统一定义并转移支付实现。车险公司只要考虑:如何形成“扩大基数+低成本运营”的盈利飞轮。
当然,我国车险行业剧变发生的可能性较低。笔者只是开一个脑洞,让车险从业者可以看到,有一天我们围绕“价格”做的文章,可能毫无意义。
车险公司高管和从业者,是否更应该去追求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在陷入“手续费竞争”或“无止境地板价”了呢?
而作为监管或车险行业协会,是不是也调整一下思路,举措不该止于“制度文件”呢?
作者系慕哲说(MuZheShuo),专注于围绕保险的健康、养老和科技生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