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董天意 每经编辑 裴健如
3月30日,小米集团(01810,HK;昨日收盘价25.75港元)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正式批准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司拟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业务。首期投资为100亿元,预计未来10年投资额为100亿美元。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将兼任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随后,雷军在当晚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对小米造车计划进行了进一步解读。雷军表示,小米现已搭建起成熟的智能生态环境,小米汽车的到来将补齐小米智能生态场景的关键一环。而对于造车路上将会遇到的挫折,雷军直言“我们亏得起”。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此前曾多次否认造车计划,但从其相关布局来看,小米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也是“有备而来”。目前小米集团与汽车有关的专利数已达到834件,涉及车辆定速巡航、车辆操控、车辆导航、停车信息预测等内容。
不仅如此,雷军还表示,小米在2021年1月15日开始对造车计划进行调研后,共举行了85场业内拜访,与超过200位汽车行业资深人士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意味着,小米进军智能电动汽车业务,并非“拍脑袋决策”。
“小米造车是我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全部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雷军说。
1080亿元现金储备
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立项造车过程十分“纠结”。在他看来,相比手机制造业,汽车工业不仅更复杂,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也较棘手,但小米较雄厚的现金储备量为决定造车提供了底气。
“截至2020年末,小米现金储备量为1080亿元,我们亏得起。”雷军表示,除了资金上的积累,小米现有10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以及全球最好的智能生态,这些都将为小米造车提供有力支撑。
事实上,小米等手机厂商的核心优势在于生态建设,围绕智能汽车,覆盖驾驶场景,依托软件优势,开启设备协同,形成智能汽车完善的生态体系和信息融合。
但需注意的是,从相关专利的具体内容上看,小米在汽车方面的专利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领域和行车安全方面,而诸如三电系统、无人驾驶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并无过多技术积累。这也意味着,其参与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或与科技公司相同。
目前,科技公司参与造车和打造智能汽车生态多以与车企合作为主。如,腾讯等公司只做智能网联方案的供应商,华为则还为其他车企提供“三电”、芯片等硬件。而即便是深入参与到造车环节的百度,也是与吉利控股成立合资公司进行合作。基于此,有观点认为,小米造车的具体形式和路径或与上述科技公司相同,“从头自研”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此外,有分析认为,即使小米资金储备充足,但其首款产品推出仍需数年。届时,市场变化叠加竞争对手逐渐做强,行业竞争将更为激烈,这对于未获得市场前期“红利”且毫无造车相关经验的小米,风险较大。
智能座舱或成最佳切入点
事实上,在官宣造车前,小米已在智能汽车领域布局多年。
公开资料显示,小米在2014年投资了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创立的顺为资本投资了蔚来汽车;2016年和2019年,顺为又两次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4月,小米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车载服务系统厂商博泰的B轮融资。
在研发方面,小米已悄然申请了多项与汽车有关的专利,并积极踏入智能汽车领域。2020年初,小米曾公开了一项名为“一种变速车档位自动推荐的方法和装置”相关专利;2月,北京小米松果电子有限公司公开一项名为“共享交通工具的调度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发明专利。
“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的发展迭代之路极为相似,因此,小米等作为智能手机革命的成功者,对于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具备天然敏感性,这也正是其跨界的重要原因之一。”安信证券在相关研报中表示。
基于此,在人机交互层面较有经验的小米或将智能座舱作为“跨界”造车的切入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小米在智能座舱方面的专利申请数为18项,专利公开的最早时间为2016年3月,主要涉及智能控制、信息传输以及AR(增强现实)等领域。如,小米在专利中将后视镜调整方式改为“眼睛控制”,即通过车载摄像头对用户虹膜的监测,识别出用户眼睛移动的角度和变化信息,并根据该角度的变化信息自动调整后视镜视野。
而在具体业务方面,小米此前已公开的发力点是物联网大版图里的车联网车载服务系统。2019年6月,小米宣布与梅赛德斯-奔驰合作,推动旗下虚拟语音助手小爱同学进入汽车人机交互系统。同时,小米MIUI负责人也公开表示,小米正在考虑研发基于MIUI的车载服务系统。2020年6月,小米则进一步申请注册了小米车联商标和相关图形商标。
对于小米“跨界”造车,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曾告诉《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记者,小米资金充足,可以进行技术整合。同时,小米对于消费者有深入的了解,且对进入汽车行业没有任何包袱。“随着汽车的科技属性越来越强,未来科技公司在汽车行业的涉足会越来越深。”钟师说。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