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汽车
2021
04/25
10:35
亚设网
分享

导读:特斯拉的新一轮争议,行车数据是否属于隐私?

来   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ID:jjbd21)

记   者丨张雅婷,王俊

编   辑丨曹金良 黎雨桐

部分内容来自 特斯拉官方微博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图/图虫

4月19日发生的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维权事件,引发持续关注。

4月23日下午,特斯拉在官方微博上回应关于上海车展现场“维权”西安车主的情况说明。

针对西安车主李女士提出的行车记录仪无视频、碰撞时座椅侧气囊和气帘未展开,特斯拉在声明中进行了回应。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声明全文:

近期很多媒体朋友前来问询上海车展期间,特斯拉展台上“维权”的西安车主李女士的情况,感谢大家的关注。驾驶安全和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将掌握的事实情况告知,供大家了解。2021年3月19日下午15:50左右,西安车主李女士联系我们,称其车辆于当日上午10时发生事故,希望能调取当时的行车记录仪视频进行查看,同时问询事故时气囊未弹出的原因。我们得知该事故后非常重视并立即响应。同时收到现场照片如下;针对车主提出的行车记录仪无视频、及安全气囊未弹出的两点问询,在我们查看了车辆设置情况、调取了后台数据分析,并结合车主发在各大社交媒体的事发区域监控视频后,可以确定以下信息:1、关于行车记录仪无视频,因为车主没有创建专用的文件夹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1)3月25日,我们抵达车主李女士指定的地点,李女士为我们展示了事发区域便利店门口的监控视频,并借助便利店的电脑一起查看U盘,发现行车记录仪U盘没有任何文件夹,车主没有创建专用的文件夹,因此无法开启行车记录仪功能。

2)根据特斯拉《用户手册》指南,关于行车记录仪的使用方法如下:

第一,车主需要在格式化好的u盘中创建行车记录仪文件夹(TeslaCam),并且将设置好的u盘插入车辆前排USB接口,此时屏幕上会出现一个亮红点的照相机图标,车主需要主动存储时,可手动点击图标,行车记录仪才会启动。需要强调的是,2020年12月28日之后出厂的特斯拉车辆都标配了U盘,并且默认创建了行车记录仪文件夹。而李女士的车辆提车日期是2020年3月。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第二,闪存盘装满后,哨兵模式和行车记录仪将不再保存视频片段。为防止闪存盘空间被占满,车主必须定期将保存的视频移至其他设备,并将其从闪存盘中删除。

第三,行车记录仪非车联网数据,车主在正确设置U盘后,视频仅会存储于U盘内,无法上传网络,仅车内人员可以查阅。特斯拉没有能力也无法对行车记录仪的视频进行删除或编辑。

2、碰撞时并未达到座椅侧气囊和气帘展开的阈值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1)事故发生前,车辆未出现任何气囊系统的故障警告。

2) 根据现场照片以及相关视频可知,驾驶员以极低速度(10千米每小时以下)向左转向,试图驶入对面车道时,在左转过程中与左侧驶来车辆发生碰撞。此时方向盘转向角为向左转向116.5 度,由于左侧车辆的冲击作用产生横向的移动并进一步加速左转,车辆发生碰撞时的瞬时横向减速度会减小,从而并未达到座椅侧气囊和气帘展开的阈值。此外,从我们对车辆的查看中看到,车辆左后门内衬饰板无侵入损伤。

3)特斯拉车主手册有明确说明: 车辆碰撞侧和非碰撞侧的帘式气囊只有在发生严重侧面碰撞或车辆倾翻时才会膨胀。

3、特斯拉车辆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删除

特斯拉的车辆数据是车辆网关读取车内各部件信号并以加密形式存储。存储后的数据采用加密技术记录,无法直接读取、修改、删除相关数据。在出现产品质量纠纷时,特斯拉会依法提供真实、完整的车辆数据。

以上,就是事件中车辆并未发现故障的情况。该车主已正常使用该车辆超过一年,本次事故和相关车辆损伤并非产品质量问题导致,车主在事故后提出的特斯拉原价退车的诉求没有法律依据,因此我们未能同意车主的诉求。

目前我们提出的多种解决方案均被拒绝,也充分考虑到车主的身体状况,我们愿意先行垫付第三方检测费用,并积极争取其他关怀措施。目前我们已成立专门工作组,与车主积极沟通,力求妥善处理,回应社会关切。

特斯拉公开事故前1分钟车辆数据

新争议来了:是否侵犯隐私?

4月21日,郑州郑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特斯拉无条件向车主提供该车发生事故前半小时完整行车数据。

次日,特斯拉向媒体提供了车辆发生事故前1分钟的数据,并作出一份文字说明。数据包含时间、车架号、车速、制动踏板物理性移动信号、制动主缸压力。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这一做法引发车主家属的质疑。女车主丈夫向媒体表示,特斯拉侵犯了车主的个人隐私权和消费者权益,要求撤销数据并道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前对此事持续进行追踪报道,从事件本身来看,特斯拉与张女士之间的矛盾点有两点。

第一,是对车速及制动系统是否异常的判定。根据特斯拉方面的说法,车辆超速,刹车系统正常工作,但因车速过快制动距离不够、才导致车辆发生碰撞。张女士则坚称己方并未超速,认为特斯拉刹车失灵才会导致事故发生。

第二,数据掌握在特斯拉手中,张女士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存有疑虑。

而如今围绕行车数据是否为个人隐私、特斯拉公开行车数据是否侵权等问题,成为尚未解开“刹车失灵”谜团后的又一焦点。

专家表示,此次特斯拉对外公布的是车辆行驶中的技术数据,难以认定侵犯车主隐私,但公开的车架号涉嫌侵犯车主的个人信息。

行车数据是否为个人隐私?

有数据表明,截至2020年,智能网联汽车平均每天将产生4TB的数据。

一位车企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这些数据可分为四类:

车辆性能数据,例如油耗、里程、油量、发动机温度等能够优化车辆运行服务的数据;

驾驶员数据,例如车内摄像头通过监测驾驶员的面部表情或眼神,以确认驾驶员是否困乏或分心,并通过警报唤醒驾驶员,以及通过传感器获取的驾驶行为的数据、驾驶员的个人娱乐信息设置数据等;

位置数据,包括实时的位置信息、已保存的目的地信息和驾驶员的行踪;

周边数据,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监测到的车辆环境,路面、坡度、交通标志等信息,测量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和速度的信息,以及自动驾驶车辆之间的互联互通等活动产生的数据。

依据民法典对隐私的定义,指“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上述人士表示,智能网联车辆收集的数据中,相比个人信息,个人隐私较为抽象,对个人隐私范围的界定通常也因宗教、文化或习俗的不同而不同。

例如,在驾驶员关闭疲劳驾驶和分心监测功能后,摄像头仍然偷偷记录下了车内的视频和对话记录,这样的活动应当被认定侵犯了他人的个人隐私。同时,某些周边数据也有可能涉及他人的个人隐私,如通过行车记录仪或车内和车身的摄像头,记录下的过路行人或其他车辆内的信息,在特定情况下也属于个人隐私。

此次特斯拉公布的相关行车数据,包含时间、车架号、车速、制动踏板物理性移动信号、制动主缸压力,是否为个人隐私?

上海申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夏海龙及北京清律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均认为,以民法典对隐私的标准来看,特斯拉所公布的数据只是关于车辆速度、刹车及相关时间信息,属于纯粹的技术数据,其中既不包含汽车行使轨迹信息,也不包含车内影像、语音等涉及特定自然人的其他信息。因此,很难说特斯拉此次公布的信息侵犯了车主或驾驶人的隐私。

“隐私是民法典人格权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一旦披露可能对个人人格造成贬损或者是损害。但这个事情中刹车情况与隐私没有太大关系,未对人格造成损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数字经济与法律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许可提到,在特斯拉已经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供数据的情况下,这些数据具备了公共性,这时问题本身的解决不仅对于车主本人有价值,对于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行政监管权均有帮助。

公开行车数据是否侵权?

特斯拉官网的隐私声明中,提到“关于在法律有规定时或其他情况下分享给其他第三方”的相关规定。

分享情形具体表述为“特斯拉可自行酌情决定将包括可以或不能识别您身份的信息在内的信息转移和披露给第三方,以便履行法律义务(包括但不限于传票或其他法院命令);

当我们确信是合理的法律要求时;

应政府部门要求开展调查时,包括为遵守执法要求;

认定或执行我们的政策和规程时;

应对紧急情况时;

预防或阻止我们可能认为可能的或构成非法、不道德或法律上可起诉的风险时;

或保护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第三方、访客或公众的权利、财产、安全或保障时。”

夏海龙表示,从信息披露的前提来看,这次郑州监管总局明确责令特斯拉提供数据,满足“应政府部门要求开展调查时,包括为遵守执法要求”这一约定情形。同时,特斯拉出于维护自己声誉的考虑,有公开发声、回应指责的权利,前提是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特斯拉不妥之处在于,其披露的信息没有妥善隐藏车辆的车架号,而通过特定的查询途径,可以从车架号锁定到相关车辆的车主信息。”夏海龙说。

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民法典》表述为“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则规定,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按照以上规定,车架号可以被认定为个人信息。”夏海龙表示,车架号可以识别到车主,侵犯了车主的个人信息。

特斯拉最新发声:事故并非质量问题导致!此前公开车辆数据是否侵权引争议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陈子凡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