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深评] 有的企业凭一己之力拉动了N个涨停板,却不曾想被人“抬”走了关注度;有的企业曾尝尽了荣光,最终还是轻松败给了科技概念。上海车展有太多一言难尽的事,它会成为某些企业的转折点,也会成为智能汽车的转折点。
无论是2021上海车展“拥抱变化”的主题论调,还是近期各大车企的宣传方向,智能化都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至少从舆论角度来说,智能的声音已经远远盖过了汽车与生俱来的传统制造的属性,甚至这股风潮比电动化也体现得更加犀利。智能汽车真的到来了吗?
国内车企开启智能化“军备竞赛”
拿国内车企来说,用“军备竞赛”来形容他们的智能化布局一点也不为过。虽然奥迪、奔驰这次也被爆出了L3或者L4方面的消息,但总体上海外品牌声势还是弱。就最近一段时间汽车领域的高热度话题来看,至少有两方面可以感觉到国内车企在这一领域的“野蛮扩张”:一是疯狂的自动驾驶;二是狂野的科技配置“堆料”。『阿尔法S华为HI版自动驾驶体验视频』对于自动驾驶,简直就是到了“张嘴即来”的地步。华为与ARCFOX极狐联合打造的阿尔法S华为HI版凭借一段自动驾驶体验视频就全网瞩目,并自封“业界第一”,其传播能力令人不得不服。有部分车企也基本做到了“言必称自动驾驶,行必达L3/L4”,比如WEY摩卡(参数|询价)推出“准L3”和L3级自动驾驶,吉利星越L、零跑C11、威马W6之类基本都主动贴上L4的标签。『摩卡』当然像广汽AION系列和长安UNI系其实更早前就推过L3。最近一段时间,长安在新产品上的智能化宣传似乎不够响亮(除了搭载各项科技配置的长安CS55PLUS),不过它的战略规划却做得漂亮。比方说,长安计划今年底发布由长安-华为-宁德时代(300750,股吧)合力打造的CHN项目产品、未来5年推出26款智能汽车、2022年实现L4,还包括1500亿元的研发投入计划和强化软件定义汽车能力等等。在软件科技配置方面“肆无忌惮”地“堆料”同样非常突出,似乎这种豪华配置本身都已经要超出看客的“理解算力”极限。抢夺“首度量产激光雷达”的噱头绝对是最近一段时间汽车领域内的一大看点,主要发生在小鹏汽车P5和阿尔法S HI版之间。在激光雷达被热炒的背景下,企业也是花了大力气把激光雷达和自己深度绑定,并期待这种“赋能”效应。『搭载激光雷达的小鹏汽车P5』除此之外,不管是英伟达/Mobileye/高通等高算力芯片,以及多少个摄像头/雷达传感器套件、AR-HUD等硬件配置,亦或是5G-V2X、高精地图、车载系统和软件架构等“软实力”,在前一段时间的上海车展中的露出不胜枚举。比较典型的产品如极氪001、智己L7、小鹏汽车P5等等,他们基本做足了准备。跨界合作的深度整合再上一个台阶智能汽车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跨产业的技术联盟和资源整合,且跨界科技的渗透来得愈加快速,比如高通的解决方案已经搭载在1.5亿辆汽车上。智能化的变革正使得拥抱科技的需求变得更为强烈。
未来,车企与跨界科技力量之间的合作大致会分化出几种不同类型:车企主导科技联盟、车企联合科联盟深度合作、车企依赖科技联盟等等。不同类型的合作形式基本以车企或科技公司主导的深度或者话语权来划分。跨界合作一直在持续,不过最近一段时间外界所能看到的合作深度、广度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深度整合”、“全面合作”的趋势从背后走到台前变得更加明显。
『华为HI技术品牌』
阿尔法S华为HI版亮相也代表着华为HI品牌技术实力首次落地,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系统方面,进一步奠定了华为作为新晋Tier 1的角色地位。与之相比,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似乎不再停留在供应商层面,而是从名字、动力系统、自动驾驶、车载系统,甚至是音响技术等全面的深度合作开发。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已经在华为官网和终端渠道接受预订,显然这款车已经成为了与华为旗下手机、智慧屏等智能设备并列的一个“端”。
同样不止于供应商层面关系的还有大疆和五菱。双方合作成果率先在宝骏品牌落地“人民的智能驾驶”,彼此之间的合作也不是简单的零件采购模式,而是共同推进整套智能驾驶系统的落地。广汽和腾讯也超越了过去的合作层次,从产品数字化到出行新生态,再到数字化底座等方面全方位的战略合作升级。
或许在以后,越来越深的合作层次和不同形态的合作模式会分化的更加明了。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国内的智能化还将会有更大的施展空间。最近,华为所说的一家欧洲车企采用他们的自动驾驶方案,这家“欧洲车企”极有可能是奥迪。而更早前,奥迪也和腾讯建立了合作,大众也正在和大疆联合研发自动驾驶技术。
智能汽车所具有的天然的地域属性决定这种情况,受到信息安全、战略安全以及本土化等多方面影响,国内企业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多。在智能化领域,相比起海外品牌,国内企业其实还是有很大的优势。
海外品牌的“现实主义”
如果拿智能化“声量”来说事,那么海外品牌似乎并不站在聚光灯的中央,这和以往的备受瞩目好像形成了鲜明对比。无论是宝马、奔驰、奥迪亦或是福特、通用、丰田等车企并没有惊人的自动驾驶计划,相比之下,他们的焦点大多在于智能座舱或者是基础技术方面。
宝马iX(iDrive 8系统)、本田纯电SUV e:prototype(第三代Honda CONNECT)以及奥迪A7L(互联生态)等车型产品,很重要的科技篇幅就体现在智能座舱,不管是全新的座舱系统还是更全的生态体验,所想突出的是新一代的人车关系。
『本田SUV e:Prototype』
拿宝马全新iDrive 8系统来说,该系统有一系列的升级,比如UI设计、数据处理能力、5G通讯技术,以及削减物理按钮、打通主副驾、一体悬浮屏,甚至把智能语音助理形象设计成一个不同亮度和大小的“呼吸式球体”,都革新了人机交互形式,赋予汽车情感表达。
『宝马iX所搭载的iDrive 8车机系统』
另一方面,诸如别克昂科威Plus、LYRIQ概念车都是基于全新一代VIP智能电子架构开发,福特EVOS也强调搭载了福特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FNV智能互联全网架构。电子电气架构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基础,而这正是智能汽车发展的先决条件。
『昂科威Plus』
不管是智能汽车作为“第三空间”也好,还是塑造全新人车关系也罢,其实都意味着汽车的属性将发生变化,不再是一个机械产品,而是一个有感情的、懂用户的、与用户心智共同成长的智能终端。所有企业都已经看到了趋势,并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相对来说,海外品牌在这方面更为“现实主义”。
汽车的设计开发理念已经从“技术驱动”逐渐转变为“体验驱动”。并不是说只有海外品牌在务实当下,中国品牌其实同样在践行提升用户体验、革新基础技术。只是说,在畅谈智能化的“诗和远方”时,更应该低头看看脚下的路。对于智能化功能,用户不了解、不会用、体验不好、消费生态远未成熟是整个汽车行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当谈了极为超前的L4乃至L5,描绘了未来出行人车关系的终极形态后,回到车内进行体验,“智能语音”原来还是个“智障语音”。从这个角度来说,深耕基础共性技术、创造极致用户体验应该是所有车企应该下力气的地方。
小结:
智能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拥抱变化”是车企一次新的起点,未来产业发展定会从混沌走向清晰,我们也必然会看到更多虚无缥缈的概念逐步落地。不管是把智能作为汽车的延伸,还是把汽车作为中央计算机的载体,如果从A点到B点的出行属性没有改变,那么“安全”、“便捷”、“舒适”的用户诉求就不会改变,用户想要的定然不是闯进车展并站在车顶乱舞。(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拙阳)
(李佳佳 HN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