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之后,吉利也翻车了?
在如日中天的电动车领域,巨头特斯拉被维权已经是家常便饭了。令人意外的是,吉利旗下新能源品牌 " 极氪汽车 " 也被维权了,而且车还没量产 ...
6 月 15 日,火热预售中的极氪汽车高调宣布:因为市场需求过盛,超出今年产能承受临界点,不得不停止接受预定。
正当市场对吉利这个全新电动车品牌报以厚望时,它却翻车了。
极氪停止接受定金后,之前交了定金的车主发现,自己预定的极氪 001 竟然变相涨价了,而且之前宣传的 800V 快充技术也没了,竟然只有 400V...
种种变脸操作,让大量车主选择维权,有的对配置不满,有的对价格不满,甚至有的想转让订单。从火速成立到预售爆单,再到口碑崩塌,极氪只用了不到 100 天。
极氪为何突然翻车,吉利等传统车企又能否把握轰轰烈烈的电动狂潮?
壹
今年 3 月,吉利推出全新电动品牌—极氪汽车,这已是几何、枫叶、极星后,吉利第四个电动品牌。
这个极氪由吉利汽车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投资,李书福亲任董事长,安聪慧任 CEO。集团两位大佬亲自下场,可见吉利对极氪品牌的重视,颇有全面转型杀向电动车的意味。
4 月 15 日,极氪正式发布首款量产车型 " 极氪 001"。新车定位于豪华猎装轿跑,共有 WE 版、YOU 版等三款车型,价格 28.1 — 36 万元。
当时极氪为了吸引用户给出多重优惠,包括 7 月 31 日前锁单的用户,可享受 0.5 万元抵 2 万元的活动,让入门价降低到 26.6 — 34.5 万元。
性能方面也很诱人,包括综合续航 712 km、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km、百公里加速 3.8 s、标配全自动空气悬架、感应式自动门、座椅按摩 ....
吉利的品牌知名度,拉风的外观,再加上如此多的豪华配置,让极氪 001 未售先火,最终逼得官方停止接单。
近 30 万的电动车,没有试驾、没有体验,完全是盲定,可见吉利品牌的含金量 ....
尴尬的是,极氪成名快崩塌也快。6 月 15 日后不少用户发现被 " 坑了 ":首订优惠政策出现变动,之前承诺的 0.5 万抵 2 万活动没了;发布会上宣传的 800V 电压系统也变成 400V;原来的入门款车型标准配置也变成了选装。
以入门款 WE 版为例,这款车用 0.5 万抵 2 万优惠后价格为 26.6 万元,现在变成 28.4 万元,直接贵出 1.8 万,换谁也无法接受如此落差。
对于涨价,官方解释是无法确定 2022 年国家补贴金额,这是没有扣除补贴的产品价格。但 2022 年的政策补贴早已公开,按照国家规定是在 2021 年基础上缩减 30%。
已经板上钉钉的事,却被说成无法确定,明显站不住脚。
很有可能是极氪发布时,为了营销造势才使出抵 2 万大招,没想到预定火爆完全超出预期,为了减少损失只得违背契约精神,变相涨价让消费者承担。
再比如快充这事,当时发布会上宣称 SEA 平台支持 800V 电压系统,充电 5 分钟续航 120km,25 分钟可将电量从 30% 充至 80%,比其它品牌直流快充都要快。
那车主理所当然会认为这是极氪 001 的配置,没想到现在变成 400V,与宣传严重不符,造成用户误解。
极氪自身定位高远,强调技术、用户两大优势,试图在吉利 30 多年建立的产业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智能汽车生态。
其首款车型能够未售先火,除了背靠吉利品牌,主要就是发布会宣传的那些强大配置。如今优惠没了,配置打了折扣,自动驾驶等智能化技术也避而不提,可见极氪离高质量量产还有很长距离。
那么,吉利为何要冒着翻车风险,匆忙推出极氪品牌?
贰
我们说过,2015 年以来全球完成 3G 向 4G 产业推进的过程,自此之后技术创新陷入停滞。
时至今日,下一轮科技革命已然清晰。当前我们身处 4G 向 5G 产业推进的历史进程,物联网、VR/AR、智能家居、智能汽车、AI、智慧城市等是明确的发展趋势。
其中,智能汽车尤为重要。
过去 10 年,全球电动车产业重点解决了汽车动力来源的转变,并催生宁德时代(300750,股吧)、LG 化学这些世界级动力电池巨头。
如今新能源车行业已步入正规,2020 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 11.3%,达 124.7 万辆,到 2025 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数万亿元。
高增长下,电动车大规模推进指日可待。
规模化后,新能源车的看点就不止于车了。因为智能化加持,车可以演变为智能手机一样的终端设备。
彼时,汽车行业的估值体系将发生深层巨变,从单纯的制造利润转向软件、服务等生态层面的盈利,就像软硬兼具的苹果帝国。
杀向智能汽车的华为就曾说过,未来每一辆汽车都将是一个装在车轮上的移动数据中心。
苹果、小米、百度等一众跨界巨头正是看到此趋势,相继下场造车,包括大众、宝马、长城、吉利等国内外传统车企也在全力发展智能汽车。
巨变前夜,汽车界内外都在抢先布局。
但智能汽车技术路线非常复杂,除了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部分,还包括主控芯片、AI 芯片、操作系统、算法、激光雷达等软硬件,和传统汽车的设计、制造完全不是一回事。
以智能化中最具看点的自动驾驶为例,目前全球也就特斯拉、华为技术较强,但一个频繁发生事故,一个激光雷达价格居高不下。
所以,智能汽车空间虽然巨大,但在当前技术下,对于厂家宣传的智能化能力,还是要辩证看待。
比如极氪之前,吉利推出的几何、枫叶等电动车品牌均已惨败。如今匆忙推出的新品牌,电池、电机、电控三大部分自研能力不强,智能化能力也未见明显提升。
若只以外观和营销手段打天下,翻车在所难免 ....
结语:
随着 2020 年以来中国进入新一轮造车狂潮,新能源行业抢人大战也开始了。
据说目前国内相关人才已然不够,车企都杀到硅谷抢人,年薪 500 万起步,轰烈程度堪比当年的房地产狂潮。
当然,狂热背后必然带有泡沫。如今无数车企在吹嘘智能汽车概念,但最后真正能留下的不过寥寥数家。
宁德时代掌门人曾毓群曾预测:若纯粹按照市场化竞争,未来 10 年全球可能只会剩下不超 10 家整车厂,出现和智能手机类似的市场格局,其中 70% 会来自中国。
希望比亚迪、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能保持清醒,潜心技术创新,完成如此壮举!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