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想低调,奈何树欲静而风不止。
7月2日被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两天之后,滴滴APP因存在严重违法违规问题被下架。
信息不安全之外,这个全球最大的网约车平台,产品和服务的不安全事件频发,业绩的不安全,最近也摆到了台面上。
上市不是万能药,反而会让企业的软肋暴露得更加彻底。监管、资本、舆论重压之下,能否帮助滴滴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信息不安全
应该没有哪家大科技公司的上市,如滴滴一般低调到不敲钟也能引发轩然大波。6月中旬,有媒体报道称,有关部门对滴滴开展反垄断调查。4月份阿里巴巴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182.28亿元之后,各互联网大厂犹如惊弓之鸟;随后,美团因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被立案调查,巨头们更是瑟瑟发抖。上市前后的波诡云谲,于滴滴而言,只是过去的延续,这家公司的崛起本身就带着血和泪。
滴滴的核心业务网约车,并非共享经济,而是从传统出租车市场中挖了一块,培育成网络化的出租车。
此前各大城市的出租车市场并未完全放开,就是因为出行关系着居民的便利甚至是安全,属于强监管行业。
滴滴既然想来摘现成的果子吃,就一定要遵守这个果园的规则。
因非法运营、抽成过高、安全风险等原因,滴滴频频被各地有关部门约谈甚至是处罚。
就在滴滴公开美股IPO招股书的前一个月,公司就因为抽成不透明被大规模质疑。当时,乘客觉得涨价了,司机认为抽成过高挣不到钱,滴滴几乎成为众矢之的。
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2018年河南郑州和福建乐清连续发生的两次顺风车恶性事件。
天风证券后来的总结指出:平台未能有效对司机和车辆做出实质性的审核和风险风控,对于投诉和在线反馈未能及时有效响应,对于已发生的风险点,未能进行持续跟踪和防范。
这一系列事件,不仅大大冲击了滴滴的品牌美誉度,下架顺风车业务,直接影响了公司的业绩,导致上市进程推迟。
付出了如此大的代价,滴滴的各种问题解决了吗?并没有!目前公司最突出的便是滴滴司机无证运营的风险。
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统计,截至2021年3月31日,全国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336.4万本、车辆运输证125.5万本,5月底分别增至344.1万和130.7万。
滴滴IPO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3月的最近12个月,滴滴在中国拥有1300万名活跃司机。这么算下来,其中大部分是无证运营。
业绩不安全
滴滴2012年成立,经过网约车烧钱大战,收购快的、合并优步中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网约车平台。
但是,这又怎么样?
当中国市场的补贴退潮,滴滴在核心市场的规模已现萎缩迹象。
2018年-2019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单量分别为87.89亿次、86.69亿次、77.50亿次,尽管客单价不断上涨,其总交易额(GTV)仍然呈现下降趋势,近3年分别为2044.61亿元、2023.67亿元、1890.02亿元。
2018-2021年Q1,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352.88亿元、1547.86亿元、1417.36亿元、421.63亿元,归属于普通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56.42亿元、-97.28亿元、-106.80亿元、1.96亿元。
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负,并非公司主营业务改善,而是因为上市前剥离了社区团购业务橙心优选。
滴滴2018年就开始谋划出海,在中国市场遭遇强监管和增长瓶颈之后,更加快了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
目前,公司在亚太、拉美、非洲和俄罗斯提供出租车召车、网约车、顺风车、公交、共享单车、共享电单车等多元化业务,已经成为拉丁美洲第二大网约车平台及墨西哥第二大网约车与外卖平台。
尽管公司以多元化业务布局全球,但公司的业绩仍然高度依赖中国出行业务,占比超过93%。2020年,滴滴国际业务GTV256亿元,净值确认收入23亿元。
IPO招股书中,滴滴将共享出行平台、车服网络、电动车和自动驾驶确立为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后两项更为“未来之星”。
此次IPO,公司计划将30%的募集资金投资于技术(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30%用于扩张国际业务、20%用于推出新产品和扩展现有产品,剩余部分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想象一下,未来滴滴在滴滴汽车上运行滴滴自动驾驶开展移动出行业务,这个资本故事的画面简直太美了。
不过,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运行不规范,股民两行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