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与吉利这对绯闻CP今日终获“实锤”。
8月9日,吉利控股集团与雷诺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MoU),将建立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备忘录,双方的合作将体现吉利对旗下整车架构的开放战略,及加速雷诺“Renaulution计划”在中国和韩国两个市场落地。
从具体细节来看,吉利在双方合作中更多承担“技术方”的角色。声明中提到,在中国市场,双方将基于吉利的平台技术联合开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在韩国市场,双方将基于领克CMA架构展开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韩国市场的车型。
雷诺方面则表示,将充分利用其在品牌策略、内容和渠道、生态服务开发,以及优化用户旅程方面的优势,为消费者创造价值。“两家公司将秉承开放合作的精神,继续探讨双方深入合作的可能性。”雷诺方面称。
雷诺重返中国市场
事实上,与东风汽车(600006,股吧)“分手”后,雷诺始终未放弃中国市场。雷诺集团首席执行官卢卡·德梅奥自负责雷诺业务后就曾公开表示,希望“以完全不同的方式重返中国市场”,雷诺集团也就此展开一系列战略布局及人事调整。今年年初,雷诺发布“Renaulution”全新战略规划并称,“中国在雷诺集团的全球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规划中提到,雷诺将重塑在中国的商业模式,利用在中国的资产,同时借助中国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系统,为中国及全球市场开发新的移动出行解决方案。当前,雷诺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主要聚焦在电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个领域。其中,电动车业务将通过易捷特(易捷特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和江铃新能源(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开展。而此次与吉利合作,雷诺也将重点放在了混合动力车型上。
图片来源:摄图网
“雷诺产品在欧洲表现还可以,在中国却做不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其缺乏对中国市场的改进能力,产品缺乏竞争力。”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雷诺在电动车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向新能源转型是它十分关键的一步。
按照雷诺的产品规划,到2025年,雷诺计划推出24款产品,其中半数分布在C级车和D级车细分市场,至少包括10款纯电动车。针对中国市场,雷诺将开发适合本土市场的车型。
但仅凭易捷特和江铃新能源的现有实力或许无法支撑雷诺在华战略的“野心”。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1~12月,易捷特新能源(轿车)累计产量为510辆,同比下降90.54%;累计销量为2284辆,同比下降25.92%。而雷诺江铃目前仅有一款紧凑型纯电轿车推出,其后续市场表现仍为未知。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当前增速迅猛。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零售量双破百万,同比增长两倍多。在此背景下,雷诺需要加快向中国新能源车市的挺进步伐,才有希望抓住新的机遇。
或许正是出于对当前市场变化的谨慎考量,雷诺决定将混动车型作为其重返中国市场的着力点。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插电混动车型销量约4.1万辆,同比增长130.4%,市场占比升至18%。
此外,插混车型也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比如,比亚迪插电混动车型6月合计销量约为2.05万辆,环比增长53%,成为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新亮点。包括长安汽车(000625,股吧)、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奇瑞汽车等自主车企也在加快该领域布局。
“亚洲的混合动力车市场正在蓬勃发展,双方的合作将瞄准这一机遇,共享资源和技术,并以中国和韩国为重点市场开展合作。”雷诺与吉利在此次声明中表示,在中国市场,双方将基于吉利的平台技术联合开发雷诺品牌混合动力车型。而从吉利旗下现有技术储备来看,其于日前推出的GHS2.0混动系统或成为雷诺品牌车型首选。
“吉利汽车在产业链方面有优势,能够对雷诺在中国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崔东树认为,雷诺作为全球性品牌也有一定的资源和优势,吉利可以借助这些优势进行更好的布局和发展。
目前,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因为戈恩事件的影响已出现裂痕,加之2020年雷诺集团出现91.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90亿元)的亏损,这些因素对雷诺在产品研发上继续投入非常不利。此次“牵手”吉利,雷诺能否借助中国车企的技术和资源,在中国市场走出困境,业内将拭目以待。
记者|董天意 编辑|程鹏 孙磊 杜恒峰
校对|段炼
封面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