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8月12日,某知名企业家在驾驶蔚来ES8时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7月30日,上海浦东新区临港大道,一辆蔚来EC6撞击石墩后车辆损毁严重并发生自燃,车主不幸遇难。这两起交通事故,让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智能电动汽车的电池安全和自动驾驶安全该如何保障呢?
事实上,智能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给行业监管部门、交通运输部门等带来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当新能源车企积极扩张产能、提高车辆续航、锚定高阶自动驾驶时,监管部门究竟该如何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在“放”与“管”之间把握好度,是值得细细斟酌的。
有业内人士认为,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是大势所趋,产业前期积累较少,当前出现点问题是正常的,对待新生事物应该有包容度;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涉及人的生命安全,要求严格甚至严苛一些,是有必要的。
近期,围绕着智能电动汽车的监管正在逐步加强,多项规定聚焦智能电动汽车的数据、网络、在线升级、自动驾驶等安全问题。但车辆的研发和生产主体仍以车企为中心,汽车的生产制造商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也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障产品的安全,既是车企研发、生产的主线,也是底线。
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如火如荼,各家车企均在加速聚焦前瞻技术,抢占战略制高点。但在快速奔跑的同时,车企必须关注脚下的地基是否牢固。不妨少一些前瞻性的技术展望,多一些安全投入。毕竟,车辆的服务主体是人,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才是技术发展的本质使命。
对于新能源车企而言,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抢占技术制高点和获取可观的营收,并非是个“不可能三角”。相反,若新能源车企将更多的精力聚焦涉及人身安全的本质工作时,其发展会更加稳固。有时候,走得扎实些,并非意味着掉队。
对消费者而言,既不能把智能电动汽车当成洪水猛兽,就此避而远之,也不能完全放松对于新技术的审慎态度。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包容、接纳,也需要严苛的监管、督促、引导。警钟长鸣,便会少一些丧钟响起。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