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道师:为什么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

汽车
2021
08/25
18:35
亚设网
分享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产业和企业研究。

上周,我和资深汽车分析师张翔做客老虎证券直播间,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热点话题,做了一些分享互动以及观点激辩。

丁道师:为什么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

在谈及“是否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这个问题上,我们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张翔老师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长期看好,我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在我看来,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已成大趋势,汽车工业更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代表产业,某种技术路线能否有前景,不仅仅看其是否技术或者模式领先,更要看“全球范围内有多少人在用”,也就是“哪个路线生态体系更为完善”。

好比移动互联网产业,微软耗费巨资研发了Windows Phone手机操作系统,试图与谷歌的安卓和苹果的IOS分庭抗礼。然而理念、技术都很先进的Windows Phone,被安卓和IOS打得大败而归,成为科技行业经典失败案例。这是为什么?简而言之,做手机系统就是做生态、做产业链,如果产品再好也没有机构、企业、开发者、用户来使用,一切都是空谈。

传统新能源电池(锂电池)汽车也好,氢燃料电池汽车也罢,从技术到成本再到应用场景,各有优缺点。然而目前趋势来看,传统新能源电池(锂电池)汽车已成大势,产业链条和生态体系越来越完善、成熟,马太效应凸显。反观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概念提出多年后,目前基本只有日本,确切地说几乎只有日本的丰田等少数厂商还在苦苦坚持,欧洲、北美包括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可以忽略不计。

日本&丰田虽然拥有氢燃料汽车领域最多的技术和专利,以及行业话语权,但如果产业链不陪你玩,有什么用?

在当天的活动结束后,陆陆续续也有一些朋友私信给我,提了两个反驳的问题,我今天统一回复下。

问题一:十年前,很多人不看好新能源(锂电池)汽车,现在都被打脸了。按照这个经验,10年、20年后你怎么知道氢能源汽车不行呢?

答:很多人以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新概念,这两年才被提出。这是一种错误认知,氢燃料电池汽车可不是新概念,过去十几二十年,一直和所谓传统新能源(锂电池)汽车并行发展。“传统”的新能源汽车,概念提出多年,大规模落地也就是近10年的事情。201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才1万多台,彼时有人骂新能源汽车厂商“骗补贴”“没有补贴这个行业发展不下去”。到了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这样的成绩是在补贴大幅减少的情况之下完成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甚至预计,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240万辆,同比增长76%。反观日本主导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是一个比较老的概念。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启动氢能源技术研发;到了90年代,丰田、本土、日产等厂商启动氢燃料电池的开发;2013年,安倍政府把发展氢能源提升为国策;2014年,丰田发布首款氢能源汽车Mirai;今年日本奥运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着实刷了一波存在感……

丁道师:为什么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

然而到了2020年,全球所有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加起来也不到1万台。所以,在过去十几二十年,纯电新能源汽车和氢燃料电池汽车都经过了同等的时间验证。经过验证,我才会说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发展。问题二:你说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但北京市刚刚发文称,由北京市牵头申报的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被国家五部委联合批准为首批示范城市群。这该怎么解释?

答:日本是资源、能源小国,应用市场也有限,没有能力同时战略发展多条技术路线和相关产业,选择氢能源电池路线,也冒了巨大风险,所以各大媒体才会用“押宝”“搏一把”“赌”这种词汇报道日本氢能源发展战略。

中国和日本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能源相对充沛,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发展更为迅速,消费市场也更巨大,每年汽车销量接近3000万台左右。中国当下的国情,有能力同时验证多种路线和模式,有实力“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

纯电新能源汽车已经在中国被验证,近年销量增幅远超燃油车。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秉持底线思维,做好多条技术路线储备,在发展纯电新能源的同时,也发力氢能源和其他燃料能源,一旦将来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还可以从容应对。

丁道师:为什么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

好好理解下这几年在各文件中提到的“底线思维”,就会明白为什么氢能源电池在没有多大应用优势的前提下,我们还会进行推进。

丁道师:为什么不看好氢燃料电池汽车?

而且我们仔细看北京市的这份官方文件,也颇为克制和谨慎。文件提到2025年前,氢燃料电池汽车预计累计推广量仅为“突破1万辆”,并不是有些人以为的“以后氢燃料要代替锂电池”。

简而言之,中国政策和市场总体上肯定偏向于发展纯电新能源汽车,但不放弃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准备和投入。

总之,多一手或者多几手准备,让我们在将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也多了一丝从容,少了一些因为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焦虑。

PS:本文作者丁道师,现已在蜻蜓FM开通《丁道师杂谈》频道,欢迎大家点击原文链接,收听音频版的内容。

丁道师

2005年首次提出“自由媒体人”概念,随后简称为自媒体,影响至今。

2011年,丁道师加盟速途网络,先后担任速途专栏主编,速途执行总编辑兼速途研究院院长等职。

2014年丁道师作为自媒体代表,牵头起草《中国自媒体的自律规范》,并在网信办座谈会上分享,引发广泛关注。

现在是企鹅号、一点资讯、百度百家、今日头条、艾瑞专栏、雪球财经等主流科技媒体和新闻客户端的专栏作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丁道师。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