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安能否成为像造车新势力或者比亚迪一样的资本大鳄?
尘埃落定。品牌独立9个月后,广汽埃安将传闻已久的冲刺上市一事正式提上日程。
8月30日晚,广汽集团(601238,股吧)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拟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提示性公告》,拟通过对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的重组整合,推进广汽埃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其增资扩股并引入战略投资者,相关工作尚在筹备中。
此次混改将聚焦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研发业务将转至广汽埃安,使其成为研产销一体的科技公司;二是开展员工持股,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三是引入战略投资者,依据战投属性,打造埃安生态圈投资者价值矩阵。
(公告)
广汽集团方面表示,未来广汽埃安将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寻求于适当时机上市,建立独立资本平台和市场化激励机制。
事实上,埃安混改并不算早。从2014年混改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上汽集团(600104,股吧)、江淮汽车(600418,股吧)、奇瑞汽车、长安汽车(000625,股吧)、北汽新能源等企业或是通过交换持股、管理层持股,或是引入行业外投资者等,或是吸引各种所有制的资本进入,进一步打开了汽车企业的成长空间。
如果以销量为评价纬度,作为目前中国新能源最大的国企之一,相对于其他品牌或是求生突围或是从零起步开展混改,广汽埃安目前在市场上已具有一定影响力,在此前提下选择引入战投、择机上市谋求更大发展,更容易成为资本市场青睐的标的。
有接近广汽埃安的投资人表示,今年广汽埃安有望完成不低于100亿元的A轮募资。然而,埃安能否成为像造车新势力或者比亚迪一样的资本大鳄?机遇与挑战并存。
官宣混改背后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关键之年,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正在加速推进,由“混资本”为主向“转机制”为主转变。对于混改,“改什么?为什么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是逃不过的核心问题,广汽埃安亦要回答。事实上,自去年广州车展期间广汽埃安宣布品牌独立以来,关于其混改、上市的消息不绝于耳。此次埃安混改落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基于提升广汽集团市值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则是智能网联时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传统车企冲高突围竞争愈发激烈,基于新能源汽车业务战略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广汽埃安混改恰逢其时。业内人士指出,国资车企推动混改的目的,从宏观上看,是为了引入新元素激发国企活力,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从具体业务上,则是通过引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企业本身的竞争力,优势互补、协同合力,把握新机遇以及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这与广汽埃安混改的方向不谋而合。广汽集团公告称,广汽埃安将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与在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的战略投资者实现合作,提升广汽埃安在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生产运营等方面的质量和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广汽集团在推进广汽埃安混改层面赋予后者高度自主性,将对广汽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能力及业务、资产进行重组整合,部分研发业务将转入广汽埃安。广汽集团希望快速提升埃安的核心能力、把埃安做大做强的决心不言自明。
此举一方面将助力广汽埃安拥有更好的研发能力,致力于向研产销一体化的科技公司转型;另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能源汽车业务的深度整合和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独立运营能力。
根据广汽集团“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广汽集团产销量达350万辆,市场占有率超12%;新能源汽车占比达20%;到2035年,力争实现汽车产销5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达50%。目前广汽埃安扛起了广汽集团新能源销量的大旗,今年1-7月,广汽集团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为6.35万辆,其中广汽埃安销售5.35万辆,同比增长110.3%,接近去年全年销量。
(2021年4月上海车展广汽埃安展台)
作为科技创新企业,广汽埃安加速驶入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快车道。纵观其发展,自2017年成立以来,继首款纯电专属车型传祺GE3之后推出AION S、AION LX、AION V、AION S Plus四款车型,仅用三年时间就达成累计10万销量,创造了新能源市场的新纪录。AION LX和AION V直指中高端新能源市场,前者需要与特斯拉Model Y等贴身肉搏;上海车展期间,品牌独立后的首款车型AION Y以10万级科技头等舱名义上市,并提出月销至少5000台的销量目标,和AION S Plus转向私人消费市场,试图夺得话语权,迄今已有明显“战绩”:广汽埃安今年1月至6月的上牌数,个人用户占比达77%。埃安成为目前新能源车市场10万-25万级最大“潜力股”,在前十中独占三席。
(广汽埃安超倍速电池技术和A480超充桩)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宣布启动混改的当天,广汽埃安发布“充电5分钟、续航200km”的超倍速电池技术和A480超充桩。此前3月发布弹匣电池“重新定义三元锂电池安全标准”;采用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续航可达1000km的纯电车型AION LX即将进入量产阶段。
不过,相比于产品和技术层面的革新,从制度及文化等基础层“动刀”,一定程度上触及企业改革最大难点。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传统车企大都已在生产端和供给端形成固化的思维模式,想要推动整个车企从上至下思维模式、管理模式的转变,仍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何从过去工厂式管理转为国际化管理思维,是所有试图改变现状的车企面临的共同挑战。
为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势以及做好面向下一阶段竞争的充足准备,广汽埃安今年正在全面推进敏捷组织改革,接下来将探索内部员工持股,完善市场化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与市场接轨的激励制度、差异化薪酬体系。员工在企业发展中获得补偿与回报,无疑将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力,激发体制机制的灵活性。
可以肯定的是,埃安混改为国有车企新能源业务的革新与发展提供了先例。群雄逐鹿、竞争尤为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混改后的广汽埃安将前景如何?能否助力被低估的广汽市值攀上高峰?埃安能否成为像造车新势力或者比亚迪一样的资本大鳄?有待时间和市场的验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