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围绕着自动驾驶的落地场景进行探索。与此同时,在乘用车领域,各家整车企业围绕着高阶自动驾驶展开的竞争开始日趋激烈。
然而,在自动驾驶产业不断扩规、迅猛成长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来自安全方面的挑战。如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推进自动驾驶的发展?在迈向高阶自动驾驶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克服哪些障碍?自动驾驶技术还有哪些可以落地的场景值得探索?
近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接受了证券时报记者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逐一解析。郑赟判断,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发展,需要有四个维度的协力,包括技术的发展、商业模式的成熟、政策法规和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落地。
郑赟预计,到2030年辅助驾驶功能在乘用车的渗透率将达到100%,场景和自动驾驶也会越来越完善。
场景化落地将成主流
2019年,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罗兰贝格曾经发布了《中国智能网联发展报告》,报告显示,未来智能网联相关领域市场将达到千亿级别,但在商业化落地的节奏上会呈现渐进式发展,在2030年后,智能网联汽车将进入发展的终极形态,能够实现全天候环境感知和完全自动化,并且自动驾驶车辆保有量占比有望达到30%以上。
彼时,郑赟在发布报告时强调,在自动驾驶与车联网发展路径的时间节点判断上,他是比较激进的。
时隔三年,自动驾驶赛道上又涌现出了诸多新选手,华为、小米、滴滴、大疆等跨界者,均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自动驾驶的领域竞逐。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自动驾驶的发展节奏是否进一步提速、早于各大研究机构的预测?对此,郑赟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所讨论的自动驾驶商业化一定是离不开场景化的。在他看来,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四个维度的支撑,包括技术、商业模式、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除此以外,围绕着自动驾驶产业的相关生态也需要日益完善。
“我们认为,到2030年,上述几大领域的发展均会达到比较稳定的状态。唯一不太确定的是政策法规的情况。”郑赟表示,即便是到2030年,我们讨论的自动驾驶也更多的是场景化的自动驾驶,这需要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在竞争时更凸显自己的差异化。
“比如最后一公里的自动停车,在高架桥、环路等拥堵路段触发一些自动驾驶功能等。”郑赟认为,围绕着自动驾驶可探索的场景还有很多,到2030年,预计会有部分驾驶场景将被自动驾驶功能所替代。
郑赟表示,目前自动驾驶在商用车的落地相对广泛,主要是由于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其行进路线是相对固定的,每次行驶的路径是可被预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自动驾驶的场景化落地条件。在此基础上,类似于矿山、港口、封闭园区等外部变化因素较少的驾驶场景,自动驾驶技术都可以很好地落地。
无人驾驶会带来
商业模式的颠覆
最近一段时间内,多起交通事故将矛头指向了自动驾驶,让部分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开始心存芥蒂,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一丝阴霾。
郑赟表示,在过去两三年中,在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还没有落地,渗透率并不高的时期,从整车企业到零部件企业再到消费者,对于自动驾驶的理解是不一致的。
“从我们目前的法规角度来看,驾驶员对于驾驶行为是要负最终的法律责任的,即便车辆在辅助驾驶状态,驾驶员也需要对车辆的驾驶情况高度警惕。”郑赟认为,当前的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与无人驾驶的概念有很大差别,需要全行业进一步加强对于自动驾驶功能的定义,帮助消费者理解到位。
同时,他也呼吁,在自动驾驶和智能汽车产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仍需对自己和行人以及社会的安全负责。郑赟表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市场的自动驾驶一定是在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
对于完全的无人驾驶究竟会何时实现商业化,郑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预测。在他看来,在真正的无人驾驶实现后,会推翻现有的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人们的移动出行生活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当中涵盖了商业模式的演变,也涉及到很多政策和法规上的问题,并不是仅靠纯粹的技术和汽车产业的力量能完成的。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