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亿市场春风乍起:特斯拉车险海外上线,UBI模式能否落地中国?

汽车
2021
10/28
18:36
亚设网
分享

3000亿市场春风乍起:特斯拉车险海外上线,UBI模式能否落地中国?

3000亿市场春风乍起:特斯拉车险海外上线,UBI模式能否落地中国?

3000亿市场春风乍起:特斯拉车险海外上线,UBI模式能否落地中国?

车险的江湖上,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UBI车险。

浩荡百年,传统财险公司长期依赖“大数定律”,据历史数据积累和车辆参数本身决定拥车一族之车险价格范围与梯度。

如今,新能源、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一波科技红利的涌现,传统车险定价机制已无法适应新技术快递迭代带来的风险改变,遭遇严峻挑战。

一定程度上,这也令更多车主对原有车险定价模式颇有微词,乃至诟病。而这也是UBI车险诞生的大背景,并在部分欧美市场取得相当程度的进展。

何为UBI,乃“Usage Based Insurance”之缩写,是一种基于实际用量付费的保险模式。实际上,这也可以用“User Behavior Insurance”形容,即按照用户行为付费的保险。

在国内,UBI概念早在第二次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就已被提出,且在一些保险公司和第三方公司中小范围内有过尝试。

然而在实务上,由于国内缺少可以支撑驾驶行为数据、产品与技术落地的环境条件,加之市场种种不确定的认知因素影响,迄今UBI车险只能以“里程保险”的概念形式存在。

这也折射出了UBI车险美好愿景下的现实迷茫。

但近期,一则“特斯拉正式开始卖车险”的消息,再次令其重回车险人的视野中。

10月15日,特斯拉美国官网正式上线名为“实时驾驶行为”的保险产品,其最大的特点就是:

每月会给特斯拉车主的驾驶行为打一个安全分(Safety Score),然后根据这一安全分每月给出不同的保费价格。普通车主可以节省20%至40%的保费,驾驶习惯最安全的司机可以节省30%至60%。

这种模式不仅在特斯拉车主圈引发轰动效应,甚至还引起了不少非特斯拉车主的共鸣,认为车险本来就该按里程或驾驶行为定价,实现千人千面。

加之特斯拉CEO马斯克推特上的发言:“保险将成为特斯拉的主要产品之一”,一石激起千层浪,特斯拉对上述业务之规划是:2022年将全面推广。

试想,一旦特斯拉车险模式进入中国,将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

不低于中国汽车保险市场25%左右市场份额,即未来约2500亿-3000亿的车辆里程保险细分市场,或许将迎来一场新的奇迹。

在传统车险发展面临桎梏、新能源车险条款即将面世的背景之下,UBI车险能否在这种破旧迎新之际,涅槃重生?

3000亿市场春风乍起:特斯拉车险海外上线,UBI模式能否落地中国?

1

-Insurance Today-

一场UBI的坎坷发展史:300玩家入场后的希望与失望

相较于传统保险公司的车险定价模式,UBI车险的数据搜集与计费方法,和过往车险截然不同。

UBI车险模式,乃由远程信息处理技术提供动力,链接大数据精准地掌握驾驶状况,从而得到更真实的车主车辆的行驶里程数、用车时段、驾驶人行为信息等关键字段,再基于此调整车险的保险费率。同时,也会结合各公司不同的监测手段,用于过程中的跟踪管理。

因此,UBI这种按照车主用量需求而定制的车险机制被认为更“人性化”,这也是国外UBI受车主青睐的主要原因。

然而我国的UBI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UBI在国内起步于2013 年,当时中国人保(601319,股吧)携手第三方企业首次进行UBI项目尝试,拉开了我国UBI车险发展的序幕。

随后,平安、太保、阳光、安盛天平等公司,相继开始UBI方面的探索。

期间,市场中的UBI企业,主要以拥有北斗系统合作关系的企业为主,商用车成为了首批试验车型。

2014年,随着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成立,整个车险行业的数据与技术基础进一步加强,数据打通率逐步提高。

在政策红利与科技赋能的助力下,国内大型险企纷纷试点UBI,中小险企及创业公司也紧跟UBI车险的风口。

这一年,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在乘用车市场进行UBI车险尝试的先行者,用车载设备和数据渗透帮助保险公司、主机厂和客户实现三方连接与融合。比如至今仍活跃在UBI车险市场的鼎然科技,早在2014年即推出路比UBI项目。

然而UBI车险的正式起步,还要等到2015年。

这一年,一方面行业出台了《中国保监会关于深化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财产保险公司为保险消费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商业车险保障和服务,为UBI车险在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基础。

另一方面UBI车险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里程保、评驾科技、斑马行车、车挣、几米等30余家科技公司,纷纷争抢UBI车险赛道。一些上市公司如元征科技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为平安、众安等保险公司推出UBI服务。

至2016年,UBI车险进入爆发之年。市场中涉及UBI概念的科技公司,传闻已经超过了300家。OK车险、彩虹无线,都在当年获得了数千万元融资。

太保产险更是直接投资了美国UBI车险服务商Metromile ,加速了保险公司布局UBI车险领域的进程。

然而,与UBI热火朝天概念所对应的,却是UBI粗放式的定价和理赔方式,导致了用户实际使用中效果不理想,UBI车险成效甚微。

同时,也暴露出行业信息不透明、行业标准缺乏、数据收集困难、计分不够精确灵活等问题,UBI车险难以获得快速发展的生存条件。

至2017年底,在资本市场开始步入下行周期的大环境下,车险类的创业项目日渐供血不足,UBI车险遭遇寒冬,大批创业公司倒闭。

至2019年,市场上做车险UBI的公司已经寥寥可数,大部分都是以数据服务商的身份在勉强度日。

回忆往昔,不少涉局者都感叹:对中国UBI车险的发展,无疑是失望的。

至于失望的原因,大多往往归根为:政策不允许。

2

-Insurance Today-

再辨UBI车险之艰难:是政策原因,还是自身没有准备好?

中国的车险政策究竟能否支撑UBI车险的发展,市场有两种声音:

一种是持否定态度。

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抓住了一个行业最直接的现状,即UBI车险产品迟迟没有落地,这是行业不支持UBI车险发展的最直接的体现。

至于UBI车险产品未能出台的原因,一种说法是:如果在政策上放开了UBI车险,那无疑会进一步减少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因为UBI的出现,会增加行业的逆选择。

显然,如果这么理解UBI车险的话,是没有认清车险综改的发展方向的。

纵观车险综改各大会议,监管部门不止一次提出:综改的目标就是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让消费者切实享受到改革的红利。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整个行业会出现经营亏损的情况。

所以,对于低出险客户进行让利所导致的行业性亏损,当不是阻碍UBI车险出台的主要借口。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

UBI车险模式,会严重损害大公司的利益,造成整个行业发展的不稳定。碍于保护头部企业的需要,行业也不会推。

这一说法,亦有片面。

或许,一些中小公司确实能够在UBI车险上通过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较大公司提前一步实现弯道超车。

但在整体定价能力上,大公司对于UBI车险的数据积累能力,是绝大多数中小公司都难以望其项背的。

恰恰相反,大公司并不害怕与中小公司在UBI车险上进行直面竞争。

更需要担心的是:大部分缺少定价能力的中小公司,如果在放开UBI车险的局面下,恐怕仍然会面临费用的竞争压力,这或许才是行业迟迟不敢出台UBI车险的真正原因。

因为综合改革,仍然在给中小公司转型的时间,这已经从监管对五大财险公司进行靶向检查的趋势中,可以感受到行业对中小公司的保护。

而当《今日保》询问一些UBI车企,中小公司是否和你们有做过数据上的合作时,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故而真正需要担心UBI车险出台的,仍然是那些还挣扎在费用泥潭中的中小财险公司。

事实上,也有很大一部分群体,对UBI车险发展是持乐观态度的,其所看到的更是行业对于UBI车险的包容性:

从2018年8月开始,国内4家财险公司拟定的“汽车里程保险”,在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的行业创新产品评审会议上获得通过,后扩展至6家。

这是国内UBI车险从行业角度的首次尝试。

虽然较为遗憾的是,彼时的UBI条款并未能问世。但至少这种行业性的动作,给予了当时已经进入资本寒冬下UBI企业残存的一丝希望。

这让部分UBI企业,通过自身模式的优化,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市场,从重资产到轻资产,从硬件商到数据服务商,在寒冬中坚持了下来。它们所清洗出的数据的价值,成为这些UBI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行至2020年7月,银保监会《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综合意见稿)》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探索在新能源汽车和具备条件的传统汽车中开发机动车里程保险(UBI)等创新产品。”让UBI企业希望的火种再次保留。

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汽车生态的革新,新能源汽车前装设备也正成为主流,这也让新生代人群开始接受车辆隐私数据的正规采集。

资本市场,也迎来了回暖,新的一批UBI企业正在涌入这个赛道,UBI车险焕发了新貌。

UBI车险,更将有机会与中国碳排放碳中和碳交易的国家战略协同发展。

所以,当我们再次审视UBI车险时,更应看到的是UBI车险和车生态的融合发展,即便它不单独是一个产品,也必将会影响整个车险模式的改变。

而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车险这个行业,究竟是谁还没有做好准备?

3

-Insurance Today-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任何借口都是暂时的,要认清UBI车险符合综改目标的本质

放眼整个行业,其实UBI车险,在国内已无处不在。

如今,国内UBI车险,已经从原有用OBD盒子采集数据、用手机APP采集数据的模式,跨越到以数据整合为风险识别与筛选的轻定价模式。

典型的,如云险的“公里保”,正在成为国内UBI车险发展的新途径;

再如一些“绿色出行”车服务,通过电销获客,再以企业垫资投保、用户按天付费的模式,帮助用车频度低的用户解决车险分期付费的问题,再通过佣金弥补垫资成本,这是当今车险的一种“变形”。

而从保险公司角度而言,UBI的竞争,早已反映在定价的竞争上,且激战正酣。

《今日保》与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有过交流,绝大部分公司都表示:当前车险保费的定价中,实际上都已经考虑了UBI车险的定价因素,并引入了不同的数据合作方。

这种定价结果,体现在同一辆车在不同的保险公司的定价结果是不一样的。只是绝大部分客户,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到而已。

当然,如果纵观国际UBI车险的发展,监管部门对UBI车险的支持态度,与市场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正相关性。

比如美国,不论老牌传统车险公司,包括Progressive、Geico和Allstate,还是新兴的保险科技创业公司Metromile和Root,都推出了卖点各异的UBI产品吸引车主来投保。

但是在UBI车险推出前期,2003年美国有37%的州不允许开展UBI车险,直到2015年才获得了广泛许可,这才使得UBI开始在美国境内销售。

如今,美国已经是UBI车险市场份额的第一大国。

更明显看出监管这种作用的是意大利。

意大利是UBI车险保单渗透率第一的国家,普及率超15%,超过了美国。且意大利在UBI使用率远超其他市场的情况下,近几年仍呈急剧增长态势,基本达到6%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到2023年将达到5700万美元的市场规模,渗透率将超过1/3以上。

意大利如此迅猛的UBI车险发展速度,与意大利监管部门从一开始就对UBI持开放态度有直接关系。

2017年8月,意大利从立法层面对UBI给予支持,提倡财险公司销售UBI车险,这也令意大利成为了车主对UBI产品最为青睐的国家。

而据全球市场调查报告显示:2026年,全球UBI保险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254.6亿美元增长到772.5亿美元,在2020-2026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0.32%。

这说明,UBI车险在各国垂直行业市场和车主间受到的推崇与关注度可见一斑。

反观中国,经过多年发展,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皆有了新的突破的背景下,在综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主要目标之下,是不是也需要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到了UBI车险发力之时?

后记

一个3000亿的市场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车险市场至少还有3倍的增长空间,这是国力发展所决定的。

另一组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车险保费负增长8.3%,8月底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已破101%,更加凸显了行业车险模式变革的迫切性。

所以UBI车险,下一步很可能将成为中国车险市场“精细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抓手,更将在车网融合的生态模式中有撬动整个保险业发展的数据基因。

有意思的是,在不久之前,南京人人保科技将其拥有的“里程保”、“里程宝”、“里程包”等注册商标及相关域名在市场中进行挂卖,并喊出了人民币9500万元的高价。

创始人帅勇表示,其坚信未来万亿级年规模的中国车险,“里程保险”将是最重要的细分市场及创新发展方向。

再联想之目前各类新能源车企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想办法进入车险赛道,和未来新能源车25%的份额期待,一个至少3000亿甚至万亿级的新生市场铺面而来。

或许,UBI车险的风口,已经离我们很近了。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今日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佳佳 HN153)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