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忠楠/摄 陈锦兴/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日前,河北省发改委官方网站公示了一则信息,已同意长城汽车(601633,股吧)(601633)在德国成立长城汽车德国有限责任公司。在此之前,长城汽车曾宣布将以德国为起点,正式进军欧洲市场,进一步参与全球化竞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选择在德国设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与此同时,德国也渐渐成为了领克、爱驰等中国车企出海的首选地。
中国车企加速走向德国市场的另一面,是德国汽车巨头在大力强化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奔驰、宝马、大众的高管均表示,要加大对华的投资,尤其是在电动化方面,将实现更多的纯电动车型本土化生产。
实际上,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中德两国在汽车领域的合作一直非常密切,这种合作互动不仅体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还上升到了产业与产业之间。尤其是在汽车“新四化”的背景下,中德汽车产业之间的互动正在迈上全新的高度。
不久前,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副总裁张琳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德两国在汽车产业的合作主要聚焦于燃油车领域,但未来双方的合作互动一定是紧密围绕着智能化和电动化展开的。
张琳表示,汽车产业的电动化转型会进一步升华中德汽车产业之间的合作,而汽车的智能网联化,则会给双方的合作带来颠覆性的效果。
电动化
为产业合作开启新篇章
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合资合作,德国车企与中国车企的合作日趋紧密,中国汽车市场已成为多数德国汽车企业最为重要的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宝马集团在全球销量达232.48万辆,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达77.74万辆,占据其全球销量的33.44%。2021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今年1-9月,宝马在中国市场销量达66.96万辆,占总销量193.22万辆的34.65%。
事实上,除宝马外,戴姆勒、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也在逐步攀升,多家德系车企高管曾在诸多公开场合表示,中国已成为其第二故乡。
“中国汽车市场对于德系车企的重要性是不需要赘述的。”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在过去十几年时间,中国汽车产业给予了德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以很高的信任度,中国消费者对于德系汽车产品也很认可,这些都助力了德国车企在华市场份额的显著提升。
在他看来,展望未来,中德两国的汽车产业将围绕着电动化和智能化两大方向展开更紧密的合作。
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中国与德国联合发布了《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旨在加强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2018年,双方又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旨在共同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业内普遍认为,这两项声明的签署,对于中德两国汽车产业而言,具备里程碑般的意义。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大产业变革趋势使得中德汽车产业间的互动进一步升华了。
“通过过去20多年的合资合作,德国汽车企业侧面助推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为双方现在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张琳认为,面向未来,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模式将更加广泛,互补性也会更强。
记者发现,围绕着电动汽车领域,目前中德车企的互动已非常频繁、紧密。例如,早在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合资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2018年,长城汽车与宝马签订了合资协议,组建光束汽车公司。据悉,这是宝马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电动车合资项目。
“除了整车方面的合作,我们更欣喜的是看到中德两国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的合作。”张琳表示,这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便是以宝马与宁德时代(300750,股吧)、大众与国轩高科(002074,股吧)为代表的中德双方整零合作。
事实上,宁德时代在起步阶段便与宝马展开了合作,德系车企对于产品质量和流程管理的严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宁德时代对质量的把控和对供应链的完善。
有分析认为,在电动化转型的驱动下,中德零部件企业的合作已遍地开花,中德双方在整零合作上的水平也明显提升。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入股国轩高科,深度布局动力电池领域;而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工厂也有望于今年年内投产。
张琳认为,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后,中德两国除了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有广阔的空间,也有望在碳足迹追踪、碳交易体系建立及积分核算方面展开更多的对话。
智能网联
是合作的下半场
汽车电动化转型只是上半场,智能化才是下半场。
目前,在汽车产业界,关于电动化与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已逐步达成了上述共识。
中国对于汽车智能化的转型趋势嗅觉灵敏,又拥有在5G、大数据、卫星定位导航、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转型速度极快。而这也为大量德国车企提供了天然的智能汽车研发和测试土壤。
“放眼全球,中国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基础设施是非常领先的,同时,中国还具有超级丰富的道路场景,这些都将吸引德系车企加强在中国的布局。”张琳表示,目前很多德国车企都将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放在了中国,同时,德国汽车工程师也更乐于与中国车企交流,以吸收新的技术迭代思路和创新理念。
反之,中国汽车产业在加速智能化变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吸取德国在工程工艺和流程质量管控上沉淀下来的优势。
“德国车企对于汽车安全和质量的管控是近乎严苛的,尤其是对于涉及车辆安全性的环节,是很有执念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对保守的,而这恰恰是智能网联汽车时代最为需要的精神。”张琳认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任何失误都可能带来严峻的问题,甚至会威胁驾乘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保持高度的严谨性至关重要。
据悉,目前很多中国车企,以及主攻自动驾驶软硬件的供应商,有不少都在试图与德国车企加强合作,以从底层技术层面进一步强化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张琳认为,在汽车百年老店遇上产业的创新新秀,二者之间的互补性变得前所未有的突出。可以预见的是,在智能网联领域,中德汽车产业的合作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
此外,围绕着电动化与智能网联领域,德国零部件企业也在积极转型,呈现出全情投入的状态。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德国零部件巨头公司60%-80%的利润来源为传统领域,但其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投入却呈现出大比例增长。
“所有的德系零部件企业都非常清楚,如果再不转型,就会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张琳表示,目前以博世为代表的德系零部件企业已经开始未雨绸缪,针对汽车的软硬件架构提供了相对系统化的方案。
“从最近的芯片短缺危机,我们能看到,很多芯片企业都在直接对接整车企业,这对于博世这类一级的供应商会产生一定的冲击,但从长远来看,头部的零部件企业也在转型,它们的话语权依然会比较重。”张琳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目前很多德系零部件巨头均在积极地与初创型自动驾驶公司合作,就是希望在智能网联汽车板块继续占据主导优势,同时,德系企业也很乐于以开放的心态参与产业竞争,积极迎接挑战。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8年,中国郑重宣布,将于2018年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也取消外资企业合资不超过两家的限制。
汽车合资股比逐步放开的政策发布后,立即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德系车企大众和宝马更是成为了率先“吃螃蟹”的企业,其中大众与江淮展开了合资,而宝马则拟提升在华晨宝马中的股比。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合资股比的全面放开,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但也有人提出了担忧,认为全面放开,对中国汽车品牌而言,是一种冲击。
对此,张琳判断,当前的中国汽车产业,早已无需畏惧“狼来了”,尤其是在智能化和电动化时代,中国车企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而且真正的品牌向上,一定是要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对于中国汽车品牌而言,实现合资股比的放开,不断走出去,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中国品牌车企宣布要进军欧洲市场,这其中不乏蔚来、小鹏、爱驰等新造车势力。而在进军欧洲市场的过程中,德国则成为了部分中国车企出口欧洲的首站。例如,日前,长城汽车就宣布,要向德国市场出口WEY摩卡PHEV、欧拉好猫两款车型,并以此为契机,将进一步入局欧洲市场。实际上,除了长城汽车,领克、爱驰等车企也将出海的目的地聚焦在德国。
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与十年前中国车企的海外出口相比,这一波聚焦在电动化产品上的出口走得更加扎实,而这也是中国车企实现品牌向上的必经之路。
“为什么中国车企的海外出口要去欧洲?主要是因为当地的产品准入管理与中国相似。同时,过去十几年来中德汽车产业良好合作,也给今日的中国车企出海打下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对汽车产品要求也高,如果能在这样的市场站稳脚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性品牌。”张琳表示,中国车企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发展,必须要到老牌汽车强国的主战场竞争。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对于智能化产品的需求和敏感度已然有所上升,中国智能电动产品给他们带去了全新的体验,也满足了这部分群体对于智能化产品和体验的渴望。
张琳认为,中国汽车企业的产品,是非常有希望撬动这部分消费群体的,但这个过程仍需要一定的时间。
跨境数据互认
有望成合作新焦点
近年来,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在全球的深化发展,汽车数据成为了新型“石油”,既是政府监管的重点,也是车企进行技术升级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智能网联汽车数据所涉及到的隐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保护用户隐私的情况下善用智能汽车数据,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关注的焦点。
张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保护和相关规则互认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和德国政府交流的重点,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一直倡议在中德之间建立相关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互认机制。
“智能汽车的数据非常重要,它几乎贯穿了整个汽车板块。如何在兼顾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善用数据流,个人认为更应该采取‘大禹治水’方式,即以疏导为核心,而不是严防死堵。”张琳认为,如何平衡政府监管和产业创新对于数据的需求,对于中德政府而言,是一种挑战,期待双方政府可以尽早建立数据互认的机制,以保障更多的中德车企对于数据跨境的需求。
在他看来,在以智能化、电动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趋势下,中国车企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已是必然。与此同时,中国与德国在汽车产业上的合作也将更加密切,这种水乳交融的合作态势,将为双方在世界汽车产业地位的稳固、话语权提升以及市场份额提高等,提供双向的保障。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