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裴健如 每经编辑 孙磊
在疫情反复、汽车芯片供应短缺等综合因素影响之下,此前一直一路狂奔的国内豪华车市场也正遭遇波折。但随着芯片供应压力逐步缓解,国内豪华车市场已逐渐回温,从谷底时月销不足20万辆攀升至越过20万辆关口。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月,国内豪华车市场零售销量约为21万辆,同比下降19%,环比增长17%,相对2019年11月增长4%。但从前10个月整体销量来看,国内豪华车零售销量约为221.1万辆,同比保持正向增长,增速为9.0%,市场份额为13.6%,较2020全年13.1%的零售份额仍有提升。
乘联会方面认为,国内豪华车市场继续保持结构稳定特征,体现消费升级的高端换购需求仍旧旺盛,市场竞争影响不大。
临近岁末,各豪华车企也全力奋战,等待“枕戈一击”。从前三季度的数据来看,国内豪车第一阵营中,BBA(奔驰、宝马和奥迪)攻势未减,仍你追我赶,竞争胶着。其中,宝马以约66.96万辆的销量成绩暂列头名;国内豪车第二阵营中,凯迪拉克品牌则凭借前三季度累计18.2万辆的成绩暂时领先。
值得关注的是,眼下豪华车企正“ALL IN”电动化领域,新品投放节奏也在不断加快。这也意味着,豪华车企间新一轮的“电动”竞争号角已经吹响。
前三季宝马领跑
乘联会数据显示,自今年6月以来,国内豪华车零售销量开始进入下滑通道,“缺芯”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国内豪华车市场在今年受到一定的外部因素干扰,芯片缺损等因素导致国内豪华车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的高水平,即使芯片改善有一定的销量提升,但大幅提升的难度也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德系三强展示出了韧劲。今年前三季度,宝马在华销量约为66.96万辆,同比增长19.6%。其中,BMW和MINI品牌在华销量均同比增长近20%,BMW M品牌销量则同比增长近40%。中国市场销量在宝马全球销量中的占比已接近35%。宝马方面表示,全球来看,半导体供应困难预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宝马正通过在全球各地灵活地调整生产计划来控制其影响。
奔驰今年前三季度在华销量也实现了正向增长,累计向中国市场交付约59.22万辆新车,同比增长4%。不过,奔驰方面也表示,受全球范围半导体零件短缺的影响,部分车辆交付出现延迟,预计这一情况将持续影响未来数月的市场表现。
今年前9月,奥迪在华销量约56万辆,同比增9%,对比2019年同期增长15%。
国内豪车第二阵营中,凯迪拉克品牌前三季度累计销量约为18.2万辆,同比增长23.2%;雷克萨斯1~9月在中国市场共销售了18.1万辆新车,同比增长12%;沃尔沃前三季度在华销量约为13.2万辆,同比增长14.6%。
但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第三季度,主流豪华车企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均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根据公开数据,今年10月,主流豪华车企在华销量仍保持下滑态势。其中,宝马降幅最小,为5.2%;而雷克萨斯降幅最为显著,达到59%。
从目前积累的成绩来看,宝马拿下年度销冠应为大概率事件,但各豪华车企的具体表现仍存在不确定性。
下一程:激战电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传统豪车车企以“ALL IN”姿态入局新能源车领域,各车企间的竞争也在不断拓宽范围。
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月,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19.4%,较2020全年7.0%的渗透率有较大幅度提升。崔东树认为,随着全球新能源车浪潮的推动,国际车企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日益重视。BBA豪华车企的纯电动车开始全面量产,但市场表现仍待验证。
来自宝马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宝马在中国市场共计交付4.2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65.8%。截至目前,宝马已经在中国市场交付了超过13万辆新能源车。
就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宝马纯电动iX正式上市,宝马首款纯电动四门轿跑车i4也首次亮相国内车展,预计于2022年上半年正式上市。按照规划,到2023年,宝马集团计划在中国市场推出12款纯电动车型,覆盖目前几乎所有细分市场。到2025年,宝马集团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中,至少有四分之一将是纯电动车。
而在今年7月,奔驰也宣布从“电动为先”向“全面电动”转型。在2021广州车展中,全新EQA纯电SUV、全新EQB纯电SUV等6款车型在中国正式上市。今年12月,奔驰全新EQS有望于中国市场亮相。2022年起,奔驰还将陆续带来EQE纯电轿车、EQS纯电SUV、EQE纯电SUV等4款纯电车型和至少6款插电混动车型。
今年8月,奥迪也公布了全新全球战略——Vorsprung 2030,聚焦电动出行、自动驾驶与数字化三大领域。在今年广州车展期间,“南北奥迪”同时亮相了纯电车型Q4 e-tron和Q5 e-tron。到2022年,奥迪将在国内布局10款电气化车型,其中4款为国产车型。2024年,首款基于PPE平台的电动化车型将开始投产。
万联证券汽车分析师周春林表示,总体来看,国际车企对电动车的重视度非常高,预计全球电动车有望加速渗透,中长期依然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张泓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