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氪智能化缺位,吉利望“魅”止渴?

汽车
2022
01/26
16:53
亚设网
分享

文:向善财经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交易还在进行中,目前正在做DD(尽职调查)。对此,吉利控股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对于吉利收购魅族的传闻,有观点认为吉利要进军手机行业。

极氪智能化缺位,吉利望“魅”止渴?

事实上,汽车厂商收购手机品牌,放在整个行业电动化、智能化的背景下,其中的逻辑内核,不难理解。

极氪001交付暴露短板,魅族能否解智能化之渴?

很多资本市场上的收购消息并非无风起浪,从一些行业的蛛丝马迹中不难找到源头。

先来看手机行业,这两年手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产品还是设计,魅族要想跟上第一梯队十分吃力。虽然魅族实力大不如前,但技术能力还是有的,这也是吉利可能会收购魅族的潜在原因。

再来看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是大趋势,但传统汽车厂商却难有作为。

对于吉利来说,市场的竞争有两个主要方向,第一是新旧之争:对手是蔚小理,第二个传统市场老大之争,对手是长城、长安、比亚迪。

前者,是争未来,一方面是品牌迈向高端市场的价值之争,另一方面是“新四化”趋势下的智能化之争。目前来看,蔚小理一路增长,吉利的未来,似乎并不乐观。

后者是争现在,竞争的结果直接影响当下主流产品的销售,更直接影响当下公司经营的现金流来源。而在燃油车市场,智能化作为产品力的重要因素,在用户决策中占比也越来越高。

当下的竞争吉利输不得,未来的竞争更输不得。

于是,在领克LYNK & CO品牌羽翼未丰的情况下,甚至连车标、整车设计ID都没有重新设计,极氪品牌匆匆上马。吉利太需要一个新的品牌,一款足够智能化、产品力足够强的车型,来建立消费市场以及资本市场的新认知。

正因如此,以至于而发布的第一款产品极氪001,承载了太多安聪慧对于智能化转型的希望。

现实是残酷的,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极氪001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原因在于极氪可能高估了自己在智能化技术方面的实力。

在最近刚刚交付的极氪001上,关于其各种故障问题,也引发市场关注。涉及车机软件bug、蓝牙故障、刹车异响等多方面。其中被车主吐槽最多的,反而是需要车主花费1.5万元选配的电动车门。有不少车主表示,这个选装就是“花钱找罪受”。

据相关车主上传的视频,作为极氪001主打卖点之一的自动车门,丝毫感应不到侧面有路障,结果就是车门磕出个坑,关门的时候,腿还没来得及伸进车内,就被电动车们夹到,有一定的安全风险。

硬件决定了用户体验的天花板有多高,而软件的性能则实实在在地影响用户对智能化的实际体验。软件这块儿,恰恰是很多传统车企的最大的硬伤和短板。

对于智能机与智能车的关联度,吉利早有自己的理解。当年,吉利汽车集团旗下全新品牌LYNK & CO于德国柏林正式发布,时任LYNK & CO的高级副总裁魏思澜就曾表示“我们要打造轮子上的智能手机,将出行与智能互联相融合”。

但后来的事情却恰然相反,无论是领克早期产品被车主吐槽车机是半成品,还是后来独立品牌极氪在智能化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似乎都说明吉利在智能化的问题上遇到了阻碍。

收购魅族,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毕竟魅族是一家能够基于安卓深度打造操作系统的手机公司,Flyme系统也在用户群体中有相当不错的口碑,这说明在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上,魅族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积累。

那么,对于吉利来说,收购魅族真的就能解决智能化之渴吗?可能未必。

一方面,团队融合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需要花时间去解决,而消费者等不了那么久,资本也同样等不了那么久。另一方面,进军新造车,意味着像吉利这样的传统企业需要一场深刻的转型,而不是把带有强烈传统汽车品牌基因的极氪推到前台。

汽车领域的智能化不只是单纯的技术应用,背后藏着的是以软件为核心的技术、管理体系,这一点恰恰是被汽车厂商所忽略的,这样从顶层架构的不同,使得传统厂商很难通过收购来解决。

智能化由表及里,极氪究竟还差了些啥?

极氪面临的问题,可能不只是智能化领域的缺位,在极氪001的产品力上,对消费者的傲慢则可能会带来更加不可挽回的后果。

让安聪慧没有想到的是,在极氪001迎来首批交付的三天后,就出现了车主联名维权事件。维权的原因集中在,官方宣传的天幕可以在透明和黑色之间切换,但车主拿到实车后发现是廉价的工业蓝,不少消费者认为,厂家在误导消费者。

对此,极氪智能科技CMO杨学良出面解释,他认为发布的政策已经覆盖到了绝大多数人,一小部分人可能会有一点意见也预料到了,认为通过沟通能够解决好。但维权车主却认为,极氪方面发公告了事,未免诚意不足。

在交付这件事上,传统车企身上的那种傲慢开始显露。平心而论,纸面参数,极氪001 足够强,这可能也是厂家傲慢的态度根源。可问题在于,纸面参数大多时候只是营销术语,而不是有效产品力。什么是有效产品力?就是用户能够真实感知到的产品力。

从新车的交付情况来看,极氪001的有效产品力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与花天坠地的营销相比,用户心里预期落差极大,而由于对市场情绪的错误判断,以及对产品的盲目自信,使得在处理这件事上,极氪可能没有足够重视。

然而,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想要在汽车行业的丛林中生存,傲慢可能是能够让巨人倒下的阿喀琉斯之踵。如同三体中的一句话:“弱小从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此外,在新技术应用上,极氪似乎选择了更为激进的策略。

极氪厂商的工程师曾经在回应电动门故障时曾提到:“无论什么形式的防撞雷达设计,其本身都是有一定盲区的,一些特殊障碍物不能做到100%感应到,比如针状的东西或极细的柱状物体就会产生探测盲区。但它对墙、隔壁的车、站的人,像这些物体都是能感应到的,之后我们也会进一步的提升优化,尽可能通过算法减少盲区。”

这其实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说算法没有足够优化的情况下,这样的技术放到汽车这样强调安全性的产品上是否合适?如果发生意外,该如何进行定责?

第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说明知不完善的技术的应该可能会带来新的安全风险,那么就不仅仅技术的问题,也可能会是管理上的问题。

换言之,如今的吉利面临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开发、应用上的问题,可能更多是管理上需要进一步迭代。这也是传统企业面临快速迭代的互联网思维最难适应和转变的部分。

举个例子,零售行业中,国美、苏宁是传统线下零售企业的代表,但在商业快速迭代的电商时代,在组织架构、管理制度等方面,始终落后于整个时代。

这导致上层决策往往与现实情况不符,要么过于保守,要么过于激进,但大多起到的却是反效果。如今汽车产业在经历智能化迭代,这样的迭代的不仅是技术,同样也是思维的迭代。

一个庞大的集团企业要进行思维迭代,所需要的时间周期很长,而市场留给吉利的时间却似乎不多,毕竟新造车力量成长的速度太快,对于消费者来说人们都看到了未来,而在资本市场上,智能汽车的故事也足够丰满,但这个故事所带来的红利窗口却正在迅速收窄。

去年8月份,作为吉利旗下的独立品牌,极氪进行了一轮5亿美元的战略融资,据天眼查App信息显示,该轮融资由英特尔资本领投,B站、宁德时代(300750)、博裕资本以及鸿商集团跟投。

极氪智能化缺位,吉利望“魅”止渴?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融资之后,去年年底,吉利汽车(0175.HK)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已通过此前公告的拟进一步增持极氪股份的议案。据悉,交易完成后,吉利汽车在极氪汽车股份占比提升至约 58.31%。

“联系到此前的融资,吉利的增资一方面是为了避免被后续投资者稀释股权,另一方面,也使其他投资者短时间内有获得收益的机会,这表面吉利似乎希望加强与宁德时代、英特尔等重要供应商这资本层面的联系。”有行业内部人士对向善财经表示。

资本市场动作的背后,吉利似乎正在尝试稳固产业端,而从市场的反馈来看,对于吉利转型,市场反馈并不总是那么积极。

极氪智能化缺位,吉利望“魅”止渴?

从吉利股价走势来看,4月份极氪001上市之后,吉利股价就有向下波动的趋势,而随着10月23日极氪001交付,股价又进入新一轮下跌。如果按照新能源的估值逻辑,对比特斯拉以及蔚小理,无论是新车发布还是开启交付,相对应的资本市场上都会给出积极的反馈,K线图一路上扬。

对比来看,可能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吉利转型以及极氪的未来持悲观态度仍旧是主流。

任何新技术在发展初期,具体发展道路都是曲折的,迂回的,成熟技术的魅力在于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同样,任何新行业的发展也是曲折的,是螺旋上升的,行业的价值在于经过了充分的竞争和淘汰。

智能化、电动化的趋势下,汽车行业的未来变得更加确定,同时,传统车企的未来,则变得更加不确定。如何在新的变化中,找到行业竞争中的确定性,可能才是关键。至少从目前吉利的尝试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似乎并不容易。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向善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董云龙 )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