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梅双
补贴退坡叠加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涨价或许是新能源车企最容易接受的选项。部分企业涨价的底气来自于前期订单的积累和对后续订单的信心,还有部分企业不见得对自身产品很有底气,涨价更多是市场环境下的无奈之举。无论哪一种,退补当前,车企都不得不思考如何让自身涨价的底气更足。
今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拐点之年,从今年起,新能源汽车购车补贴在2021年的基础上再退坡30%,补贴至2022年12月31日终止。事实上,近年来,补贴政策的门槛也在提高,对于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是倒逼企业加快技术升级。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也从此进入完全市场化的赛道。
经过前期的市场培育,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断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也快速成长,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1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43.1万辆,同比增长1.4倍。各家新能源车企的1月销售数据也颇为亮眼。尽管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短缺等问题短期内仍存在,但业界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这也是此次众多新能源车企选择涨价的底气所在,新能源汽车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接受,不再是靠补贴才能卖出了。
不过,大环境的繁荣之下,个体的忧虑还在。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坦言,“黑猫、白猫停止接单,不是停产,我们确实遇到了困难。”2022年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后,黑猫单台亏损超万元。欧拉品牌遇到的问题,相信也是行业会面对的风险。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无疑是激烈的,在跑马圈地阶段,车企要考虑如何快速占领市场,甚至不惜亏本赚吆喝。然而当下,如何有效化解成本风险又是另一道难题。
靠企业自身消化成本压力的话,需要企业从配置、续航等各方面做出改变或升级来弥补新能源电池成本压力。通过涨价将压力传导给消费者的话,则需要更加过硬的产品力,让消费者甘愿为上涨的成本买单。不管选择哪种方式,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只有产品真正被消费者认可了,涨价也才能更有底气。从这个角度来看,驶入市场化轨道的新能源车企,还有很远的路需要走。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