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
3月伊始,多家造车新势力纷纷亮出2月销量成绩单——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均实现了同比的大幅增长,成为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一抹亮色。
当下,汽车行业智能化电动化的转型浪潮势不可挡,智能汽车也正在成为国内车市加速发展的新引擎。跨界而来的造车新势力们已用行动和销量证明,它们有望抓住机遇,重新定义未来出行。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不断攀升的销量数据和市场渗透率表明,新能源车正逐步对燃油车市场形成替代效应,而造车新势力将在这一变革中加速发展。随着造车新势力已经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其也在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未来这些企业间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
造车新势力上半场格局不断变化
由于芯片短缺、电池原材料价格飙涨、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造车新势力间上半场竞争的格局一直在不断变化。此前身处第二梯队的新势力品牌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开启了向一线阵营冲击的“攻势”。2月,哪吒汽车再次杀入月度交付量前三;零跑也不甘示弱,借助拳头产品——“高端智能纯电小车”零跑T03和“性价比之王”零跑C11,成为同比增速最快的造车新势力。在造车新势力“激战正酣”的同时,造车“新新势力”也在不断涌入行业。去年以来,小米独资造车,百度联合吉利造车,小牛创始人李一男创办牛创新能源,创维、360等官宣跨界造车,这些新晋造车选手多是科技公司或有科技背景,且造车资金相对充裕,这也令市场竞争变得愈发白热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行业格局未定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却在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乘联会此前预测今年整体新能源汽车销量为600万辆。在多方力量暗流涌动的背景下,每个造车新势力都有突围的可能性,而这也给予了市场各方更大的想象空间。下半场战役多维度竞争常言道,落后就要挨打。尽管当前造车新势力已经在市场中获得了一些消费者的认可,但从长远来看,牌桌上的玩家们在瞬息万变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也很容易被后来者迎头赶上。因此,造车新势力们试图在充满想象的市场空间中,从多个维度寻找破解下半场战役的“制胜密码”。
对造车新势力而言,提升市场占有率是他们的共同目标。现状则是,相对于传统车企,新造车企业们的体量及市场份额相当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造车新势力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产品层面发力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们解决这道难题的第一选择。例如,理想汽车将在今年上市并交付一款全新增程式SUV;小鹏汽车首款中大型SUV小鹏G9或于4月预售。又譬如,蔚来汽车在2022年会交付多款基于NT2.0平台打造的新车型;零跑汽车则将在第二季度发布品牌旗舰轿车——零跑C01。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的竞争是产品的比拼也是技术的比拼,好的产品需要好的技术加持。以零跑C01为例,其集零跑汽车7年全域自研技术之大成 ,将以“1357”关键产品力,全面拉升中大型轿车价值标准。
具体而言,1是指零跑C01首款CTC电池技术量产车型。据悉,该技术是将电池模组与下车身进行集成设计,使电池抗冲击能力及车身扭转刚度得到大幅提升,并提高了车辆的续航里程。据悉,零跑C01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超过700km,而这也是数字7的含义。
3是指零跑C01依靠隐藏式门把手、溜背式车身设计,以及搭载“升维”智能动力,达到了3秒级的零百加速成绩。需要注意的是,零跑C01是一款中大型轿车,拥有5米级车身尺寸,而这也让其3秒级的零百加速成绩显得更加难能可贵。而5米级车身尺寸也解释了数字5的含义。
事实上,对于这些已经参与上半场战役的玩家来说,如何在传统车企大象转身以及更多跨界新势力入局之前,尽早构建强大的技术护城河不仅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主要方式,也是其决胜未来发展的关键。
再以零跑为例。当前,零跑汽车已经完整掌握智能驾驶核心硬件和算法,实现对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层关键技术的全覆盖。基于这样的技术实力,2021年6月,在谷歌Waymo 2021自动驾驶算法挑战赛中,零跑汽车算法团队获得了2D实测挑战赛第一名。
“我们将持续投入计算中心建设,在智能化领域达到领先水平,尤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车联网以及动力方面,持续打造核心优势。”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曾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自研纯电架构还是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想要在技术层面上领跑就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更扎实的技术基础。零跑汽车走上全域自研道路的背后,一方面是其背靠大华集团,大华集团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支持,让零跑汽车更有底气。另一方面,零跑汽车也已深耕智能动力、智能网联、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领域多年,有着深厚的技术积淀。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月31日,零跑汽车已获得及申报在途专利1474项,已授权专利939项,发明专利占总比超40%,在造车新势力中处于前列。这不仅让零跑汽车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意味着拥有更多话语权,产品迭代升级也将更加高效。
平安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目前造车新势力面临从1到N的“爬坡过坎”阶段,仍需不断地进行高投入,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新造车企业只有不断扩大规模,初具规模效应和造血能力后,才能进一步筑牢产业基础。
从目前不断变化的格局来看,谁也不会是常胜将军。但可以肯定的是,新一轮卡位赛已然打响,企业只有从产品、技术等多方面发力,才能找到破解下半场战役的“制胜密码”,而已在这些方面积淀已久的零跑汽车最终能否突围,拭目以待。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李显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