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晚会的落幕,屏气敛息的车企们今年终是“逃过一劫”。一片风平浪静的背后,却是暗流汹涌,2021年,国内汽车召回数量呈攀升态势,新能源汽车尤甚。
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2次,涉及车辆873.6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6.6%、28.8%,其中,83.0万辆新能源汽车被召回,占总召回量的9.5%。
在销量翻倍增长的同时,新能源汽车的召回量也在猛增。以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来看,2021年新能源汽车召回比例由去年的14:1提高到今年的4:1。也就是说,平均每卖出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被召回。
狂奔的新能源汽车背后,许多人在付出代价。
一边卖车,一边召回
“没错,我们的生产如地狱。”对于备受争议的车质问题,特斯拉CEO马斯克毫不避讳,而得到CEO本人所承认的品控问题,也让特斯拉的大规模召回显得并不意外。2021年特斯拉的召回量,是年销量(70602辆)的770%。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特斯拉在华共召回543811辆电动车,Model 3、Model S、Model Y等热门车型无一幸免,特斯拉也以近七成的占比成为了召回最多的新能源车企。一边拼命卖车一边批量召回,车质问题虽屡遭诟病,傲慢的特斯拉却并不准备低头。“没有办法妥协,这是新产品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90%的客户都愿意再次选择特斯拉。”2021年的上海车展事件后,特斯拉高管回应道。虽不好听,但这的确是实话。国内的“新势力”小鹏,2017年首批量产G3下线,2018-2021年累计交付58392辆,2021年1月宣布召回13399辆小鹏G3,召回比例达到了22.95%,也就是说几乎4辆G3中就有一辆有问题。传统车企中,长城汽车(601633)2021年7月宣布召回16216辆存在动力电池热失控风险的欧拉iQ;奔驰第一款电车EQC去年至今连续三次召回,最多一次的召回量(10104辆)亦超过了同期年销量。从“新势力”、自主品牌到合资车企、国外车企,新能源的召回“大军”越来越大,数量也越来越多。召回一定程度上与车企的质控能力挂钩,而汽车安全无小事,新能源车企们也在焦虑。2月18日,特斯拉再次召回了部分国产Model 3和Model Y车型,共26047辆。受此消息影响,特斯拉当日股价下跌2.21%,市值蒸发199.5亿美元。召回不是万能药不可置否的是,企业召回产品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召回的过程既消耗财力,也需要兼顾品牌形象,大到“高田死亡气囊召回事件”,小到本田奥德赛尾贴错误而引发的召回,作为售后的一环,召回对车企们来说早已驾轻就熟,是解决汽车质量问题的方式之一。
但召回并不是万能药,新能源车企们或许也明白这个道理,但在轰轰烈烈的新能源大潮下,它们也只能主动或被动地被裹挟向前。
人红是非多,火热的新能源问题多,其中,“三电”系统尤其是问题重灾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在3033例新能源汽车缺陷线索中,反映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系统问题占总线索的52.5%。
燃油车发展已有百年,新能源汽车发展满打满算不过才几十年,直到近些年才快速增长,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链成熟度都不高,造成整个行业都是在试错中前行。
“与传统燃油车相比,新能源汽车呈现出新的安全特点,”市场监管总局质量发展局副局长王贇松向媒体表示:“市场上有些车辆出现了电池化学稳定性、再生制动、碰撞兼容性等新型风险类型,需要深入研究,加强监管。”
比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召回中出现频次最高的环节之一,去年3月,北汽新能源EX360和EU400由其与孚能科技联合召回;去年7月,长城欧拉在就汽车召回原因进行解释时提到了孚能科技,不过后来孚能科技回应称,BMS非孚能科技供应。
如果说由电池等供应链问题所产生的召回,并非新能源车企的完全责任,需要由行业上下共同努力来完善,那么在另一些地方,新能源车企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比如设计上。
设计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召回的最主要原因,而非制造。数据显示,2021年因设计原因召回91次,涉及车辆739.3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84.6%;因制造原因召回141次,涉及车辆134.3万辆,占总召回数量的15.4%。
传统车企也好,造车新势力也罢,在应用技术上,尚且年轻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处在摸索阶段。正如汽车分析师所说,油车时代,一款车型开发要三到五年,在油车产业链已相当成熟的背景下,汽车问题仍然不断;新能源不到两年就推出一辆新车,根本没有足够的验证时间。
要知道,每代iPhone的制程开发就有一年半,今年9月要发布的新品,在去年新品发布的半年前就交给工厂端去反复打磨。比手机要复杂许多、供应链更长的汽车行业,理应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打磨。不过当下快速增长的市场,并没有留给新能源车企那么多的时间。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的产生,纯属新能源车企自己“作”。近年来,“与宣传不符”、“动力电池电量缩水”等投诉声层出不穷,欧拉好猫将高通8核芯片偷换成英特尔四核芯片,威马汽车以免费保养之名行“锁电”之实……是营销过猛还是欺诈消费,它们该好好反思了。
结语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车辆召回并非全然是坏事,但新能源车主们的安全显然经不起试错,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整个市场由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的环境下,消费者迫切需要产品安全这颗“定心丸”。
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不会给新能源车企太多的犯错空间。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一点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