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召回超10万辆混动汽车,存在什么大风险?

汽车
2022
04/03
22:35
亚设网
分享

突发:召回超10万辆混动汽车,存在什么大风险?

来源:制造界整理  作者:朱浩

封面/图虫创意 编辑:秀二

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发言人近日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召回超过1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原因是存在起火风险。记者昨天(4月2日)从大众中国公司获悉,此次召回不涉及中国市场。

此次召回的10万辆汽车不仅包含了大众品牌车型,还有斯柯达、奥迪等车型。

其中,大众品牌将在全球范围内召回4.23万辆汽车,奥迪将召回24400辆车。大众发言人解释称,召回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内部高压电池绝缘层存在隐患,这些车辆在充电时存在起火风险。德国汽车监管机构KBA透露,召回的汽车发动机罩松动可能导致发动机与发热部件接触,进而引发火灾。该机构已在德国收到16起与此有关的大众旗下车辆起火报告。

突发:召回超10万辆混动汽车,存在什么大风险?

此前,大众在美国和加拿大召回超过24.6万辆SUV,原因是线束存在问题,可能会导致汽车在没有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刹车。多名车主投诉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警示灯会突然亮起,或者警报响起,驾驶位的窗户会摇下来,车辆突然刹车,险些导致追尾事故。 

 1/什么混动汽车?

比较简单的说,是一辆汽车有两个或两种以上的动力源(600405),是混动车。当前复合动力汽车一般是指内燃机车发电机,再加上蓄电池的汽车。

混合动力汽车其实是一个概括,实质上混合动力汽车可以分为三个种类,分别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油电混合动力以及增程式混动。

采用复合动力后可按平均需用的功率来确定内燃机的最大功率,此时处于油耗低、污染少的最优工况下工作。需要大功率内燃机功率不足时,由电池来补充;负荷少时,富余的功率可发电给电池充电,由于内燃机可持续工作,电池又可以不断得到充电,故其行程和普通汽车一样。因为有了电池, 可以十分方便地回收制动时、下坡时、怠速时的能量。在繁华市区,可关停内燃机,由电池单独驱动,实现"零"排放。

日本目前日本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速度最快国家之一,特别是在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1997年12月,丰田汽车公司首先在日本市场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的混合动力轿车PRIUS。到2012年时,其所有的车型将全部装上混合动力发动机。丰田汽车公司在实现混合动力系统的低能耗、低排放和改进行驶性能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混合动力汽车的三种类型

今天市场上混合动力汽车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三种类型。三类混动各有优缺点。这次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将召回的1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应该是插电式。

(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相对比较大,可以外部充电,可以用纯电模式行驶,电池电量耗尽后再以混合动力模式(以内燃机为主)行驶,并适时向电池充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上绿牌,并且还有补贴。缺点在于电池寿命、缺乏充电条件等。

(2)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是比较成熟的一种类型混合动力汽车。油电混合动力汽车最大的特点就是节油,因为在起步、加速时,由于有电动马达的辅助,所以可以降低油耗。由于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容量较小,所以不能纯电模式下较长距离行驶。还有就是产品价格较高,油电混合动力车型相比普通燃油车型价格上起码贵几万,而且不能上绿牌。

(3)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

增程式混合动力的原理是用发动机进行发电,电动机进行驱动的车辆。当电池组电量充足时采用纯电动模式行驶,而当电量不足时,车内发动机启动,带动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提供电动机运行的电力(即增程模式)。

和纯电动汽车相比,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在于续航里程较长,另外电机的低转高扭特性也使得车辆的起步和加速性能也较好,综合百公里油耗也比普通的汽油机低,并且还可以享受补贴。

缺点是由于不能直接用发动机来驱动汽车,必须把汽油机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成电能,用电来驱动汽车行驶,能量转化过程中,绝对会造成能量损失,相比其他类型的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混合动力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所以一天一充难以避免。

这次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将召回的10万辆混合动力汽车,应该是插电式。

突发:召回超10万辆混动汽车,存在什么大风险?

联系我们:qqmm-777(值班微信)广告及商务合作:电话15053167995

投稿及采访约谈:邮箱447377407@qq.com

版权声明:制造界除发布原创文章外,亦致力于优秀文章的交流分享。转载须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申  请转载授权请在文末或后台留言。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制造界。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岳权利 HN152)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亚设网的观点和立场。

2.jpg

关于我们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