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6月20日讯(记者 刘阳)新能源风潮席卷全球,带着“太阳能(000591)”光环的汽车也蠢蠢欲动。近日,中通客车(000957)披露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告,公司已经完成了太阳能增程式智能驾驶客车的研发,具备了太阳能发电增程及自动驾驶功能,可以实现太阳能接入动力电池。
“中通客车的这一研发成果并不具有代表性。”尽管在公告中初步明确了其增程式的技术方案,但在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看来,客车特定的应用场景和较大的表面积,或使太阳能汽车有落地的可能;但在更大范围内,其商业化路径远未清晰。
太阳的“馈赠”
随着中通客车的公告,这已是近一周内第三家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太阳能汽车。在此之前,一款命名为“天津号”的纯太阳能汽车在天津首次公开亮相,并将在天津举行的第六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展出。
按照官方的介绍,新车搭载面积达8.1平方米的太阳能组件,晴天每日最大发电量7.6kWh,并配备能量密度330Wh/kg的动力电池组,测试的续航里程为74.8km,最高车速为79.2km/h,每百公里可减少25公斤碳排放。据悉,天津号太阳能汽车由42家企业以及3家高校联合研发,关键核心零部件也均由来自天津本土的企业提供。
不仅是国内,当地时间6月9日,荷兰电动汽车制造商Lightyear发布了其首款采用太阳能结合电动的混合动力汽车“光年零号”(Lightyear 0),可在不停车充电的情况下行驶约388英里(624公里),这已略高于特斯拉Model 3的374英里(602公里)。
“新车计划今年在芬兰投产,预计11月将在欧洲首次交付。”Lightyear 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 Rex Hoefslut表示,行业正处在两个非常重要趋势的交叉点——一方面,太阳能技术正变得越来越便宜,越来越高效;另一方面,电动汽车行业已取得重大发展,电池技术持续得到改进,在客户中的普及率不断提高,“我们认为,这些趋势和相关企业之间产生交集,对太阳能电动汽车而言是最佳机会。”
除了整车企业,6月14日,由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和无锡新振发太阳能汽车科技公司联合成立的“太阳能汽车技术联合研发中心”在无锡市揭牌。按照计划,双方将依托这一新成立的中心构建相关产业和展示实验基地,推动太阳能汽车工程化、产业化、实用化。
不过记者致电无锡新振发方面,欲了解研发中心进一步细节时,对方相关工作人员却以“不了解情况”而拒绝了采访。
艰难的商业化
晒晒太阳就能跑,是汽车行业利用太阳能的一个设想。
早在2010年,丰田普锐斯就有了可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而2017款的普锐斯 Prime的太阳能电池板,则可以给混动系统电池组供电,在理想状态下每天能提供2.2英里(3.54公里)的续航;2019年,在韩国上市的2020款Sonata Hybrid,也配备车顶太阳能充电系统,这是现代量产车型搭载的第一代系统,在良好的光照条件下将产生200Wh的电力,续航能力可增加3-4英里(4.83-6.44 公里)。
在国内,李河君的汉能集团是第一家提出量产太阳能汽车的企业,但在推出四款太阳能电池概念车,并与奥迪达成技术合作后,这一项目却无疾而终。
“从技术上看,公司推出的太阳能汽车没有问题,否则也不会和奥迪达成协议。”据一位汉能前员工回忆,李河君曾为此下注了极大的筹码,若不是因公司资金链问题,或许汉能的太阳能汽车会取得成功。
“20年内,太阳能汽车就能实现商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曾表示,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汽车可铺上太阳能电池板,随时充电,“初期可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补充,比如原来没有太阳能电池能开100公里、200公里,用了太阳能可能开300公里。”
与李河君的太阳能汽车设想同期的,还有马斯克。早在2017年,特斯拉就曾尝试过将太阳能电池板整合到Model 3中,但由于使用效率低下,最终放弃了这一尝试。
“至今为止,太阳能汽车都无法成为交通运输中的主力参与者。”在前述分析师看来,太阳能汽车尽管听上去很环保、很节能,但以目前的技术发电效率实在不高,且大部分太阳能电池板都被加工成坚硬的板块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在汽车车身上的应用,“太阳能电池板只能利用有限的表面积进行充电。”
不过目前看来,即便解决了能量效率较低的这一技术难题,其昂贵的售价也将是太阳能汽车商业化进程中的最大阻碍。作为即将在欧洲交付的Lightyear 0,其售价高达25万欧元(约合176万元人民币)。这一价格,已远远超过了目前市场上的其他所有电动车型。
(冀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