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理想L9正式发布,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等高管出席。 韩忠楠/供图 陈锦兴/制图
证券时报记者 韩忠楠
在万众瞩目下,仅靠一款车走天下的理想汽车终于推出了旗下的第二款重磅车型——理想L9。
6月21日晚间,理想L9正式发布并开启同步预订,新车售价45.98万元。当晚,由于预订过于火爆,理想汽车的官方APP出现短暂崩溃,在紧急修复服务器后才恢复正常。
有知情人士透露,虽然预订APP出现了间歇性崩溃,但可以明确的是:当晚的订单量已突破万辆。
受益于新车的发布,美股理想汽车隔夜大涨7.84%,盘中最高涨幅超11%;22日港股理想汽车报收141.50港元/股,上涨3.06%,盘中最高涨幅一度逾4%,创历史新高。
海内外的多家投资机构集体看多理想汽车,发布研究报告给出“买入”评级,更有券商连夜组织路演活动,分析理想L9背后的智能化投资机会。
李想:L9销量
会稳超理想ONE
作为理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理想L9在未亮相之前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公开信息显示,理想L9定位于全尺寸六座SUV,为增程式电动车,新车CLTC综合续航里程1315公里,WLTC综合续航里程1100公里。
在产品发布当晚,因预订过于火爆,理想汽车的APP短暂崩溃。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目前还无法对外披露具体的订单量,不过可以预见的是:理想L9的销量一定会超过理想ONE。
公开数据显示,自交付以来,理想汽车仅凭着理想ONE一款产品就收获了17.15万辆的交付量。今年5月,理想ONE交付1.15万辆,同比增长165.9%。
“外界一直在担心理想L9推出后理想ONE的销量会有所下降,但事实上其销量是不降反升的。”李想解释,理想汽车瞄准的家庭用车群体覆盖了市场上89%的用户,理想汽车会在20万元以上价格区间不断拓展,其中L9覆盖的是40万元以上的市场,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市场。理想汽车希望通过一款比较贵的车打开市场规模,从而降低成本,这将为理想汽车接下来推出的不同价位的车型奠定很好的基础。
东吴证券称,理想L9将与理想ONE形成组合拳,为理想汽车在今年带来较高的销量增长,预计理想L9的月销量有望挑战1.5万辆。
产品智能化表现
引投行集体看多
与理想ONE相比,理想L9的智能化程度更高。据悉,新车标配了理想AD Max智能驾驶系统。具体到车辆的感知能力上,新车配备了1颗激光雷达,11颗摄像头以及1颗毫米波雷达和12颗超声波传感器,可实现360°全方位感知。在硬件上,理想AD Max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搭载了双英伟达Orin-X算力芯片,总算力达到508TOPS。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副总裁郎咸朋透露,理想汽车之所以在智能驾驶领域突破得如此之快,源于公司此前的技术积累。目前理想汽车的产品开发模式已从线性流程升级到闭环流程,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智能驾驶的不断迭代。
事实上,理想L9的智能化表现,也是最吸引投资者关注的。在L9车型发布当晚,民生证券紧急召开路演,分析理想L9爆款车背后的智能化投资机会。
同时,海内外的投资机构纷纷发布研究报告看多理想汽车。其中,中金公司认为,理想L9延续了公司在热销产品打造上的方法论,突出大空间和舒适性,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依托硬件提升实现了更多创新突破。对比来看,L9较同级别的燃油车型实现了在售价、性能、空间和智能化体验等多维度的领先优势,预计后续或有望复制理想ONE超越同售价区间燃油车月销天花板的表现。同时,考虑到公司基本面的改善,中金公司给出理想汽车“跑赢行业”的评级。
华西证券指出,理想L9在动力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方面均带来突破,具备爆款潜质,有望拉动相关产业链公司成长。
摩根士丹利也发布研究报告称,重申理想汽车“增持”评级,认为新推出的SUV L9可赢得投资者对其提升销量信心。
此外,在理想L9亮相发布会当晚,李想还释放了一则重磅消息,即公司将开源全自研的AEB系统代码。李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之所以开放源代码,核心是为了避免更多公共交通事故的发生,以推动全行业智能驾驶安全技术的普及。
产能充沛
供应链压力逐渐缓解
按照规划,理想L9将在今年8月底前启动用户交付。此前,受疫情影响,理想汽车的零部件供应紧张,导致部分新车交付延期。
在理想L9推出后,外界十分关注新车的产能和交付问题。李想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可以肯定的是,理想汽车的常州工厂产能是可以满足公司后续的产能爬坡需求的,目前对于理想汽车而言,产能的瓶颈不在自身的工厂,而在于对周边各种供应链的控制。
据透露,目前理想汽车已强化对部分供应链体系的管理,通过合资和控股的方式与零部件企业合作。
“过去几年,理想汽车已经在供应链能力方面努力补课,致力于将硬件设计、软件算法研发都掌握在自身手中。”李想表示,目前公司在供应链层面压力已有所缓解。近年来,公司通过合资、控股的方式巩固供应链有多方面的考量,既可以提升核心技术的研发效率,又可以巩固供应链,避免销量爬坡与零部件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且在成本上获得一定的优势。
(马金露 HF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