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下一步迈向何方?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今天,越来越多人已经意识到,经纬是前沿科技创新和智能先进制造领域最活跃的头部机构之一。
一周多以前,智云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慢病管理第一股”,经纬是其天使轮投资方。这是经纬过去两年半内继沛嘉医疗、荣昌生物、科美诊断后的又一个医疗IPO。
再往前数,2020年,经纬最具代表性的事情无疑是接连收获了理想和小鹏两个IPO。2021年,这两家“造车新势力”又先后在港交所主板双重主要上市。
但鲜为人知的是,在投“造车新势力”的同一时间、甚至更早,经纬就开始布局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以及各种材料。
这就导致,在动力电池、换电/充电、储能等愈发成为投资“热点”的当下,经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深入的思考来应对更多的项目、更快的节奏。
经纬创投投资董事刘壮坦言,投资整车厂商其实是有相当不确定性的。“但如果我们坚信智能化、电动化这个趋势成立,那么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就一定能带来可观的回报。”
早在2018年,经纬即投资了主打高镍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公司「容百科技(688005)」。2019年7月22日,容百科技登陆科创板,上市至今涨幅已超432%,截至7月15日收盘的市值约为635.62亿元人民币。
在刘壮看来,对于任何一家动力电池相关的企业而言,如果在续航里程、能量密度、重量、成本、安全性等方面有所突破,或者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家强、其他方面又不是太差的话,都有跑出来的机会。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智能化/电动化赛道,经纬从整车到材料的投资逻辑,某种程度上亦验证了经纬“投资生态化”这一方法论的成立。
除了新能源产业链,经纬在医疗、大消费、前沿科技等赛道都分领域地建立了根据地,从而形成更有延展性的网状投资结构。理想和小鹏仅仅是其中的代表。
日前,《IPO早知道》与经纬创投投资董事刘壮展开了一次交流。
在本次交流中,刘壮分享了这些年在投资动力电池相关企业时的发现和认知、在智能化/电动化领域布局的底层逻辑、以及经纬“投资生态化”打法在落到具体某一赛道时的思考路径。
除了理想和小鹏两大“造车新势力”,经纬沿着“投资生态化”的打法,在汽车芯片方向上投资了芯驰、景略、琻捷等公司;自动驾驶方向上布局了易航;滑板底盘领域投资了悠跑科技;动力电池领域布局了容百科技、西恩科技、易鸿智能、和润达等公司。
以下系经精编整理的对话节选:
如果坚信智能化、电动化这个趋势成立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就是更加确定的机会
Q:经纬投资容百,基本上和投理想、小鹏几乎是在同一时间点,当时为何决定布局动力电池,毕竟在17年底、18年初的时候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还远不及今天?经纬创投:底层逻辑是一样的——经纬一直看好智能汽车。坦率地说,尽管我们投了理想和小鹏,但其实投整车还是有相当不确定性的。
如果我们坚信智能化、电动化这个趋势成立,那么布局上游核心零部件就一定能带来可观的回报。无论蔚来、理想、小鹏、威马谁能跑出来,只要造智能汽车就一定要买电池,有电池就一定涉及原材料,这些都是相对确定的机会,所以我当时选择去投电池和上游核心零部件的头部公司。
Q:这5年多的时间过去,动力电池领域的哪些技术创新、以及迭代速度是超出你们当时预期的?
经纬创投:高镍的普及速度之快以及新材料的应用之快,譬如新的硅碳负极、硅氧负极、电解液添加剂、新型粘结剂的应用,这些的确是超出我们想象的。
在2017年、2018年的时候,顶多是三元和磷酸铁锂,完全想不到5年不到的时间里新的产品已经在处理、测试和普及了,这个速度还是蛮快的。大圆柱,包括一体化底盘技术的发展速度,都还是比较惊人的。
Q:谈到三元和磷酸铁锂。2021年被很多人视为磷酸铁锂在装机量上超越三元电池的元年,至少也是已经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哪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从而造成了这种转变?
经纬创投:很重要一个原因还是成本问题,磷酸铁锂的成本低于三元。
随着整个电动汽车的普及,尤其是补贴逐渐减少,主机厂和消费者对于车辆的成本要求越来越高,这是磷酸铁锂被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从工艺和技术上来看,过去性能差、续航里程短等痛点也在被不断迭代和弥补,这也是磷酸铁锂快速起量的原因之一。
Q:从电池本身来看,高镍化是容百成功的关键战略之一;到了今天这个时间点,在正极材料侧还有哪些创新机会?
经纬创投:正极材料这一端,我个人的感觉是短期没有太多创新机会了,可能有的也就是高镍化。现在只是高镍,未来让这个镍的占比越来越高,这或许是一个点。
加之三元和磷酸铁锂这两个技术格局基本已定,如果没有特别巨大的变化,基本就这样了。
相较之下,负极反而是存在一些创新机会的。比如说大家都知道下一步是硅,硅碳和硅氧都是目前主流的创业方向,在能量密度上有所创新。
Q:电解液呢?
经纬创投:电解液核心是新的电解液添加剂,双氟LiFSi这个新的电解液添加剂可以改善电解液的性能,这也是很多下一代电解液公司的方向。
Q:无论是材料的升级还是结构的升级,对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哪些壁垒的迅速构建是非常重要的,以便于形成长期的“护城河”?
经纬创投:还是要有自己独有的技术或者你的技术能力要比别人强。电池企业的核心就是你的电池要么续航里程长,能量密度高,重量轻、成本低、安全性好,这几个也是下游客户对电池的终极诉求,下游客户最希望的就是快充、续航一千公里,又没有任何起火或者爆炸风险的电池。
如果一个企业在这些方面有突破,或者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家强、其他方面又不是太差的话,都有机会,这是核心的迭代能力。
Q:在应用侧,经纬2021年在动力电池回收赛道也投资了西恩,但其实与你们这一轮一同投进去的大多是产业机构,你们当时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经纬创投:电池材料大部分还是在境外,这就会依赖很多境外的资源。并且,这和石油还不一样,石油进口完、烧完就结束了,持续不断的进口。电池材料的金属材料会沉淀在国内、会不断的循环,所以在那个时间点我们觉得到了电池回收期,即电池陆续到了退役的时间点,加上创始人及团队在有色金属镍钴铜等再生利用领域20余年的研发积累,所以那个时候我们投了西恩。
也许产业机构有他们各自独有的资源优势,我们经纬也通过投资与资源整合,协助企业在材料产品端抢占时机,加快实现规模化产量的落地。
Q: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的痛点是什么?
经纬创投:小、散、乱,尤其在最上游很多还是“黑作坊”,还有很多小的关系户在大量收废旧电池,之前国家也发了白名单,但是在落地上最终这些电池的流向还是进了很多地方的小回收点。
我们坚信,未来动力电池一定会逐渐走向正规化、体系化,从电池的出厂到退役都要更加规范。
Q:与互联网的流量打法相比,动力电池的比拼更多在于技术、应用,这种情况下,面对宁德时代(300750)、中创新航、比亚迪(002594)等头部电池厂商时,有没有一些建议分享给初创企业?
经纬创投:简单总结的话就是:寻求差异化、积极创新,不要再去从零开始做一类主流的技术产品。
Q:这也对创始人、核心管理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纬创投:在这个赛道内,我们更倾向产业背景优先、偏好大格局的团队和创始人,他们要有很强的综合能力,无论是工程经验还是经营企业的经验最好都要具备。
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投出“根据地”项目再让各个投资领域聚合而成一个生态
Q:如果我们将视角放大到新能源&电动车领域,经纬可以说是从整车到材料都有系统性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一些贯通的底层逻辑?
经纬创投:我们一直遵循投资生态化,也就是说先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投出“根据地”项目,然后再上下延展,让各个投资领域聚合而成一个生态。就像我刚刚提到的,大家也许更容易看到的是我们投到了理想和小鹏,但其实我们在上下游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布局。
事实上,经纬在新能源产业链、医疗、大消费、前沿科技等赛道,都分领域地建立了根据地,形成更有延展性的网状投资结构,使得各领域的项目都能更好的协作和互相赋能。
Q:过去几年智能汽车、连带着上下游比较热,也有非常多的项目涌现,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误区?
经纬创投:一个比较大的误区是大家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够。当年不少之前汽车行业或者电池行业的人都涌入到新能源赛道,但很多人可能就是冲着新能源的补贴,有一定的投机性,对智能化的思考远远不够。政策补贴这个东西是会变的,创业绝不能长久依靠政策红利,否则就会非常被动,这种投机的创业者今天来看几乎都失败了。
另外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相较于传统的燃油车,造一辆智能汽车在技术上的门槛的确没那么高,这就导致很多原来从车企出来的人把这件事想得比较简单,认为仅仅是一个三电系统的事情,电池之类的都可以外购。
但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的,智能汽车不是简单地把油换成了电,本质来说其实变成了一个更加智能化的终端,这也是为什么蔚来、理想、小鹏三家今天能够跑出来的原因。这三位创始人对这件事情有清晰的理解和认知,并且持续在招聘相应的工程师来实现更多的智能化。
Q:“投资生态化”是经纬一直在强调的一个点,在投资两家核心整车厂商后,再顺着去投电池材料、汽车芯片等领域时,我们怎么去理解这种全局思维?
经纬创投:整车厂是更了解未来需求的,他们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对产品进行定义,同时也会去发掘消费者的需求,再通过整个产业的趋势来判断在技术层面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毕竟,很多技术可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还不能很好的商业化。
正因为我们投了两家整车厂、跟整车厂的关系相对更近,这就帮助我们更早地了解汽车芯片、车载雷达、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各个环节的痛点和需求、以及今后更有可能的走向。
Q:有没有具体的案例来作证你们这种全局思维的有效性?
经纬创投:就譬如在汽车芯片领域,我们在2019年2月投资了主做千兆高速车载以太网芯片的景略;在2019年4月投资了主攻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中央网关三大汽车芯片应用的芯驰科技;同期投资了主要覆盖TPMS 芯片、通用接口芯片、电池管理芯片的琻捷电子。这三家公司都对应了不同的方向。
由于芯片很复杂,首先做出产品就不容易,所以我们主要投资有成功经验的团队,他们经历过从0到1做出来一款芯片产品的过程,并且这款产品能够产生足够销售额。
这三家公司都符合这个标准,都是极其成熟的团队来做一个延续自己经验的产品。例如芯驰科技,创始团队出自恩智浦半导体,所涉及的产品一年有接近10亿美元的销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核心整车厂的投资关系,也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决策有很大帮助。例如在对景略的投资中,当时的一个重要的分歧是多少兆的车载以太网够用?是百兆级的还是千兆级的?一开始大部分人的判断是现在车的数据传输量还比较低,不可能一上来就需要千兆级的,但通过与理想汽车沟通,千兆级的技术方案可能超出市场的预期,所以最终投资了直接针对千兆级以太网的景略。
当公司的基础技术能力奠定之后,与智能手机产业链一样,一些技术的通用性将增强,横向扩张成为可能。例如琻捷电子,一开始是做TPMS胎压监测芯片,但随后也可以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电动车电池包压力管理上。琻捷甚至开发了一款通用芯片,可以应用在空调控制、车窗控制上。
所以总的来说,“投资生态化”的打法对我们找项目和做决策的过程中的确带来了非常多的帮助,我们接下来在不同的领域也会继续沿用这样的逻辑。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IPO早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周文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