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打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上班,下午时分,在办公室楼下的无人售货车买一支雪糕,下班后,无人快递车已经在小区里等待,完成扫码后,就能拎着网购的商品回家……两年前,全球首个网联云控式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落地北京经开区,如今,“无人化”的车辆和服务正逐渐融入市民的生活。
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捷菲介绍,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已建成智能路口329个、覆盖经开区60平方公里。市民在示范区的10余条干线道路上可“一路绿灯”,最多可连续9个路口不停车通行。
谈及未来发展,捷菲表示,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有序推进智能网联乘用车步入整车无人化阶段。此外,产业链上下游仍有“卡脖子”技术急需突破,并确立新的产业建设标准和投资模式。
主驾无人车辆开展测试。北京市经开区供图
自动驾驶出租车、多功能无人车等应用场景已落地
新京报:目前,示范区2.0阶段已建设完成,500平方公里3.0阶段的建设正在进行。1.0和2.0阶段取得了哪些成果?
捷菲:作为全球首个网联云控的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各部门大力支持下,示范区坚持车路云一体化的技术路线,经过前期的建设积累,目前已初步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测试,成功定义并推动智能网联标准化路口建设、实现车路数据融合,同时建成数据统一底座的云控基础平台、专用通信网络和高精度动态地图平台,并初步建成网联云控系统对外服务能力。示范区面积由1.0阶段的12.1公里城市道路和10公里高速道路扩展至覆盖经开区核心区60平方公里的智能网联道路。
政策先行先试方面,依托示范区设立的北京市智能网联汽车政策先行区(以下简称“政策先行区”),在政策规范方面构建了“2+5+N”政策管理体系,覆盖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示范应用、商业运营服务等诸多阶段;在全国率先发布无人配送车、高速及城市快速路测试、无人化道路测试和自动驾驶乘用车服务商业化试点。目前,自动驾驶出租车、多功能无人车、自动驾驶公交车、无人环卫车、干线物流、南海子公园等众多自动驾驶应用场景已落地。
现有的建设成果也助力北京市成功入选住建部和工信部授予的首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及国家发改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新基建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丰富了广大市民的出行与消费体验。
示范区10余条干线道路实现“一路绿灯”
新京报:在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过程中,常提到车、路、云、网、图的建设,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捷菲:示范区践行的车路云融合技术路线,是围绕“聪明的车”“智慧的路”“实时的云”“可靠的网”“精确的图”五大体系开展基础建设的。通过车路云融合实现我们通常提到的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技术,解决单车智能无法处理的一些复杂危险场景。
在路侧建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源路侧感知基础设施,给自动驾驶车辆提供一个自身传感器无法实现的“上帝视角”,提升车辆的融合感知能力。在云端,通过边缘云-区域云-中心云结合,完成数字化路口全要素精确感知,从而统筹全域管理与信息服务,满足不同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使用需求。
同时,通过搭建分米级高精度动态地图平台实现车道级精准定位,依靠低时延、高可靠、极稳定的网络支持,实现实时数据交互。在最大化确保自动驾驶安全性的同时,解决单车智能带来的高成本问题,促进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辆的规模化落地。
新京报:智能网联基础设施的建设,给传统交通领域和城市治理带来什么变化?市民在示范区道路行驶,跟普通道路有何不同?
捷菲:立足覆盖经开区60平方公里的全息感知标准路口,信控优化平台可全量实时感知数据,可使方案更精准,效果持续性更强。目前已有13个相对独立路口实现单点自适应,路口车均延误下降28.48%,27条主要干线实现全天车均延误下降26.9%,停车次数下降23.08%。
对于市民而言,出行效率与人性化体验都得到有效提升。目前,经开区主城区的10余条核心干线道路为市民提供“一路绿灯”的出行体验,同时有效利用信控交互特色场景,通过地图APP、智能后视镜等向出行者发布实时灯态(毫秒级延迟)、交通事故、推荐车速等交通服务信息。
将推动智能网联乘用车步入“整车无人”阶段
新京报:目前,智能网联车辆测试进入“主驾无人”阶段,从整体的无人化测试来看,主要分为哪些阶段?商业化发展如何推进?
捷菲:智能网联乘用车道路测试分为主驾有人、副驾有人、后排有人以及远程驾驶四个阶段。2021年4月政策先行区设立以来,相关场景测试陆续开放,并推动企业开展商业化探索。
去年4月,市自动驾驶办公室颁发首批乘用车道路测试牌照,在政策先行区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场景测试。10月,开放了无人化道路测试,将其分为副驾有人道路测试、后排有人道路测试以及车外远程三个阶段。11月,开放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
今年4月,我们在国内首次开放主驾无人示范运营试点。7月,推动国内首个无人化商业化试点在政策先行区开放。
未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将有序推进产业步入整车无人化阶段,最终实现民众出行服务体验的变革。
新京报:示范区在现阶段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突破?
捷菲:首先,在技术层面,目前产业链上下游仍有急需突破的核心关键技术。示范区立足自身汽车产业基础,围绕核心项目配套产业链,重点攻关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技术,并制定专项政策。
同时,作为融合发展的新产业,需要确立新的建设标准和投资模式。示范区坚持车路云融合的“中国方案”技术路线,如果标准不统一,数据将无法互联互通,会降低车路云一体化平台的支撑作用,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有关成本增加,不利于大规模推广。目前,示范区已经发布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标准体系,相关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一步推进。
此外,现阶段高级别自动驾驶产业商业化、规模化任重道远。因此,政策先行区打造先行先试监管沙盒,积极推动商业化探索与商业场景落地,并持续优化运营监管,为示范区企业商业化探索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下一步,示范区将坚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推动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技术、政策和产业融合发展,助力北京市加快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通过打造中国方案智能网联汽车落地标杆,形成北京实践范本,将网联云控式自动驾驶系统逐步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体系,推动数字化新基建和智能网联技术应用到更多场景,使广大民众能够共享智慧城市的红利。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军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