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新势力和新能源好像在这个年头已经不知不觉的被绑定在了一起,蔚来、小鹏、理想等等,只要聊到新能源,我们就会想到这些品牌,那些传统大厂都去哪了?汽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或者说新能源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全是因为特斯拉的出现。
好像目前所有的新势力造车都走了特斯拉的老路,就连买车时不能交付你所有的功能,然后告诉你以后可以进行OTA升级都一摸一样,难道就没有一个传统大厂提出新的方案吗?
飞凡R7的出现可能会终结这个局面,如果我把这两台车放在一起,你会明显的发现,上汽飞凡R7就是一个大号的特斯拉Model Y,两台车放在一起的感觉如果比喻的话,特斯拉是一位年轻人,而飞凡R7就是一位健过身的年轻人。
从车身尺寸上来说,上汽飞凡R7整整比特斯拉大了一圈,那么也就意味着他会比特斯拉装下更多的东西,和拥有更好的乘坐空间。
汽车外观的发展已经从一眼能看出是什么车,发展到了看半天也看不出是什么车的地步了,开个玩笑,跨界车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因为消费者不单单需要的是一个臃肿的SUV或者矮到可怜的大轿子车身,而是融合体,一种全能车身,既不会影响空间,又要显得尽量修长,这才孕育了像飞凡R7或Model Y这样车身线条的车型。
众所周知,马斯克不喜欢屏幕,或者说马斯克不喜欢那么多屏幕,以至于他把近乎所有的功能全部集成在了一块屏幕上,特斯拉是这样,space X也是这样,所以特斯拉在设计上非常简洁,简洁到第一次上车你都不知道怎么开它,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适应。
传承有多年造车经验的上汽大厂底蕴,飞凡R7在使用层面上更加符合国人的用车习惯,源自传统并不落后,而是用新的方式呈现传统的操作。最明显的是RISING MAX3+1霸舱式巨幕,单看43英寸宽幅真彩三联屏,与特斯拉的一块屏相比,谁更懂你都不用考虑的事儿!同样是屏幕,依据主副驾用户的不同功能需求,飞凡R7在分区整合上更为合理,中控屏作为使用最高频率的屏幕,负责地图、媒体娱乐、车控车设、互联生态等全应用;仪表屏提供飞凡智驾系统画面、行车相关信息、法规安全相关信息、Message信息提醒;副驾屏可以为副驾提供媒体娱乐、小程序,以及辅助主驾驶设置导航路线,一键同步仪表屏、中控屏;AR-HUD提供AR路况引导、智驾信息提示画面、车速信息、驻车平视影音体验。布局合理,操作简单,实用性更强,让主副驾用户的操作更加得心应手,不仅操作方便,飞凡R7 RISING OS 直觉式交互系统同样吊打Model Y,尤其三指飞屏真的秀到飞起。
而如果聊到豪华感,飞凡R7与特斯拉对比就更加明显了,比如Nappa真皮座椅、电吸门、BOSE音响以及座椅加热、通风、按摩、电动腿托等配置,这些配置想在特斯拉上看见?等吧……
动力上,特斯拉Model Y的顶配搭载了双电机,电动机的最大马力为486Ps(357kW),最大扭矩为659N·m;飞凡R7同样搭载了双电机,电动机的最大马力达到了544Ps(400kW),最大扭矩达到了700N·m。从账面数据上看,飞凡R7拥有更大的优势,车身重量特斯拉Model Y为2405公斤,而飞凡R7的车身重量为2310公斤,因为纯电动车可以基本忽略传动系统的损耗,飞凡R7的百公里加速成绩在3.8秒,而特斯拉Model Y的百公里加速为5.1秒,所以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动力对比飞凡R7拥有一定的优势。
在驾驶感受上,特斯拉Model Y底盘偏硬,长时间驾驶舒适度会较差,并且持续的颠簸和过于生硬的调教相对于飞凡R7大厂调校的背书相比,有待提升。
对于成熟的智驾系统来说,不仅需要顶级硬件完成感知,更需要领先算法决策车辆行驶,先进算法的重要性丝毫不输感知硬件。目前行业普遍采用的是前融合和后融合算法,众所周知,特斯拉采用的前融合算法,而新势力智驾代表的小鹏采用后融合。什么是前融合?就是激光雷达、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提供不同原始数据去CPU那里统一处理,这就好比一场会议,参会人只拿出自己知道的数据发送给决策者——CPU进行处理,但是前融和对算力和传感器本身要求非常高。后融合就是传感器进行独立算法判断、给出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99,所以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漏检或误检。而飞凡RISING PILOT全融合高阶智驾系统行业首创Full Fusion全融合算法,是后融合+前融合+混合融合算法的三重融合,依靠高带宽、超算力芯片平台的安全冗余部署,在毫秒级内,完成感知、融合、预测、决策、执行等一整套应急反应,带来更高的行驶安全性。
其实在更多层面上,一家中国公司和一家美国公司制造的汽车,理念上它必然是完全不同的,飞凡R7像一份中餐,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食材去搭配,比如车电分离的定价模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带电池购买或者不带电池购买,而特斯拉在这方面就相当于买定离手。
特斯拉Model Y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是业内标杆,但论懂中国人,还差点意思,在车身尺寸、内部配置飞凡R7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另外在智能驾驶层面,也可以和特斯拉正面硬钢,所以花更少的钱去购买一个怎么样的产品我想大家已经对号入座了,所以我们在选车的时候,不妨去看看传统大厂对于新能源车的理解和体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30秒懂车。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