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1月23日电 (雷宗润)随着新能源车产销的快速增长,充电桩市场空间也在持续扩张。中金公司预计,2025年公共充电服务费空间(不含电费)将达310亿元,公共充电桩增量市场空间177亿元,私人充电桩增量市场空间120亿元,2025年充电行业合计市场空间达607亿。
尽管如此,充电桩行业的普遍现状是仍未盈利,究其原因,首先是前期政策驱动厂商入局,缺乏实际市场经验。随后又受到资本的追捧,行业盲目布局,导致点位分散、利用率低、服务缺失等问题。
公用桩利用率低 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统计显示,2021年全国主要城市公用充电桩的平均密度差不多是17.3台/平方公里,但多数城市公用桩的平均桩利用率不到50%,平均时间利用率不足10%。
另一方面,对于充电桩这种基建性质的资源而言,营收规模有限、收入来源单一、回报周期漫长,从而导致了众多厂商普遍亏损的局面。
资料图 来源:Pexels
目前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充电服务费,企业的收入完全由客户的充电量需求决定。同时前期过高的投资建设成本、充电桩布局不合理、运营维护成本高等问题,导致运营商投资成本回报周期长、短期难以盈利。
据测算,建设拥有8个120kw充电桩的场站,单桩设备成本为0.5元/W、综合建设成本1.3元/W,充电桩使用寿命10年,假设小工商业主掌握较优土地资源、单桩利用率达到12%,测得单桩租赁收入3.2万元/年;最终测算得出投资回收期4.9年。
头部充电桩运营商星星充电董事长邵丹薇曾指出,“目前充电桩不盈利是行业现状。”
市场布局分散 亟需专业化运营能力
目前,充电桩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上游为建设充电桩所需设备的制造商,中游为充电桩运营商,下游为充电桩用户。
其中充电设备技术门槛较低,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供应商数量众多;而中游的运营商主要依赖于场地资源和电力资源,加之国内地域广阔、市场庞大,入局参与者越来越多,形成了市场较为分散的特点。
资料图 来源:Pexels
2016年到2021年,中国前五大公共充电运营商市占率从90%下降到73%。截至2022年7月,TOP5运营商市占率68.2%,呈持续下降趋势。
从增量份额来看,除特来电、星星充电、云快充等CR5运营商外,二线及新增运营商贡献了近56%的增量,最终表现为运营商格局的分散。
目前,充电运营商供应格局分散的根本原因在于运营商自建桩受限于资金压力和土地资源,建桩主力由此前的运营商转变为地方国企、小工商业等掌握土地资源的第三方建设。未来,拥有本地优质土地资源的地方国企、小工商业有望维持建桩主力地位。
能链智电创始人、CEO王阳此前曾表示,“目前城投、能投、环投、交投、房地产公司、物业公司、民营企业、主机厂等开始进入到充电桩市场,这是一个群雄逐鹿的市场。”
在这样一个群雄并起的态势下,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国内数百个城市可能会新增上万家充电桩运营商,市场格局必然进一步分散。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充电桩数量的增长只是在覆盖率层面做了增量,但新入局的地方国企、小工商业等掌握土地资源的第三方对充电行业并不熟悉,选址、建站等问题急需解决。
有业内人士认为,发现客户痛点、贴合客户需求以及为客户增收降本将会是充电服务商业模式的关键,全包、光储充和虚拟电厂等新兴商业模式满足上述要点,有望成为市场主流。
尤其在市场进一步分散的趋势下,全包服务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它能帮助大量涌入的缺乏经验的第三方快速建站,还能为大量运营商提供专业运营、运维服务,提高充电桩利用率,破解盈利难题。
创新运营模式 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生态
据了解,全包模式可以帮助新入局的地方国企、小工商业等掌握土地资源的第三方,一站式完成选址、规划、建设、运营、运维等工作。
特来电是集充电设备销售与充电运营为一体的龙头运营商,其自建并运营充电场站的经验丰富,存量场站起到示范性作用,更易与掌握土地和资金资源的地方国企等达成合作,从而向潜在客户提供全包服务。
能链智电是中国充电服务第一股,不仅在“全包模式”上做了充分拓展,还为充电桩制造商、运营商、主机厂、企业、车队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提供从最开始选址、咨询、买桩、买电、建站、保险、代运营、代运维、对接流量方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
在线上,能链智电为运营商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同时提升了用户找桩充电的体验;在线下则帮助运营商节约成本,提高运营效率;此外,能链智电“非电服务”向运营商提供无人售货柜、小食堂、共享按摩椅等增值服务,拓展盈利模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能链智电所属的能链是做成品油业务起家的,旗下团油业务2021年末已覆盖我国约20%的加油站。凭借这些加油站资源,能链智电可以更快触达掌握优质土地资源的地方国企,针对国企充电行业零经验、希望快速批量建桩的痛点,提供结合一站式建设、运维和线上充电服务的全包服务。
充电桩行业未来的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扩大,而商业模式的创新也有更多想象空间。广阔市场最终花落谁家将取决于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程度,围绕充电市场提供全产业链服务的“全包模式”或将成为破局之道。(中新经纬APP)
编辑:杨京川
(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