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身处大洋彼岸,贾跃亭的一言一语、FF的一举一动依然牵动各方。3月30日,FF位于美国加州的工厂开始生产首款量产车型FF 91。贾跃亭连发数条微博,将FF 91称为“新物种”,把此举视为FF迈出“最坚实一步”,再度重申“为梦想窒息”。
贾跃亭2014年远赴美国开启造车梦,创立FF,至今未归。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下称“FF”)之于贾跃亭,意义重大,承载了他翻身的全部希望。此前,FF 91交付屡次“跳票”,时间不断延后。
贾跃亭要翻身,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FF中国总部落户何处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贾跃亭对此已有谋划。
1月18日早间,FF在微博宣布,公司与湖北黄冈市政府达成了不具约束力的合作框架协议,FF计划将未来的FF中国总部迁至黄冈。
2小时后,黄冈市政府办公室在微信公号发文跟进,确认FF中国总部将落地黄冈,“我市将积极协助FF在黄冈成立其中国总部公司,调配相关资源,为FF落地黄冈提供支持。”
地方政府引入新能源车企,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条。一辆车改变一座城的故事,早有先例,正如曾经的东风之于十堰。车企牵手地方政府,获得政策支持,加强资源绑定,提升市场背书能力。正如现在的合肥之于蔚来,双方合作成为典范。
这本是一桩皆大欢喜的合作,双方各取所需,消息理应及时披露,广而告之。然而,黄冈和FF的对外发文均透露实际签约时间是在2022年第三季度。双方按住不表,直至今年1月才对外发布消息。
让人不解的还不仅于此。
双方都坦承:合作框架协议并不具约束力。2023年初,湖北省和黄冈市对外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也都未将与FF的签约作为重大投资项目予以公布。对于合作细则和进展情况,时代周报记者联系黄冈市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均未获有效回复。
此前,威马已在黄冈落户生产基地。遗憾的是,威马麻烦不断,陷入破产、欠薪等舆论漩涡已数月之久。威马位于黄冈的工厂,确已停工。FF中国总部落户黄冈的原因,引发多个版本猜想。
有消息指出,FF与黄冈签约,长江产业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更多的猜测指向了威马。
“威马创始人沈晖可能是促成黄冈与FF合作的关键人物。”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学院副院长程俊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和威马黄冈工厂早有合作。2019年开始,该学院便对威马黄冈工厂的前期准备和后续开工予以诸多支持,输送了大批师生。程俊还曾参与黄冈市政府对威马的招商引资工作。
市场还传言,威马黄冈工厂未来可能给FF代工。有媒体就此向威马创始人沈晖核实,他回应称:“我们跟FF没有任何交流,FF和黄冈政府的合作我们也不太了解。”
FF 91开启生产,能否让这纸没有约束力的合作框架协议最终落地?这显然还是未知。
图源:贾跃亭微博
落户黄冈,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
宣布中国总部落户黄冈之前,FF曾多次和地方政府传出合作消息。广东珠海、山西长冶等地方政府都曾和FF方面有过接触,最终都未能成行。FF中国总部落户黄冈,符合各方的潜在利益诉求。
2018年,黄冈成功引进威马,计划携手投资约202亿元打造规划年产能30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2022年1月,工厂竣工投产。这是威马第二个全资质智能制造基地,也是全球第一家成功批量生产L4级别无人驾驶车型的智能工厂。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前往黄冈实地探访,工厂早已没有往日繁忙景象。时代周报记者在现场看到,工厂大门处只有两名保安看守。三年前,这里一度有超过600名员工,高峰期曾创下2000台/月的车辆下线产量。如今,威马陷入困境,工厂只得闲置。据招股书,2019年至2021年,威马三年合计亏损超170亿元。
黄冈与FF签署协议的2022年第三季度,威马就已陷入困顿,频传不利消息。同年11月,沈晖发布内部信称,为应对资金压力,威马将通过一系列财务措施降低运营成本,包括M4及以上级别管理者主动降薪,发放50%基本工资。其他员工发放70%基本工资,取消年终奖等奖金、暂停发放购车补贴等。
威马不“威”,黄冈希望落空,此前的种种政策、资金等支持都或将“竹篮打水一场空”。黄冈急切想再引入一家车企,盘活闲置产能。
威马黄冈工厂处境尴尬,长久无工可开,后果难以承受。
2020年工信部发布修订后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这份规定指出,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24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在恢复生产之前,工信部应当对其保持《准入审查要求》的情况进行核查,不能保持准入条件或已经破产的企业可能会被撤销资格。
FF中国总部落户黄冈,希望重新点燃。
招银国际证券研究部副总裁白毅阳对记者表示,如FF与黄冈合作顺利落地,FF预计能获得土地、厂房等方面的便利和优惠。黄冈则获得就业、税收等方面的收益,合作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FF和威马的需求契合。FF要真正行销,中国市场一定是重中之重,贾跃亭难以言弃。贾跃亭要在中国找到一座具备较强生产能力的工厂推动量产。威马困顿,黄冈工厂具备先进的生产能力,恰好可以满足FF 91的生产需求。
黄冈高新区管委会微信公号发文称,由威马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湖北星晖新能源智能汽车生产基地(即威马黄冈工厂)按工业4.0标准建设,具备完整的整车研发能力、设计能力、供应链管理能力,以及生产制造能力,年产30万台新能源汽车。该项目一期建设已于2020年建成投产,2025年完成整体项目投产。
“FF中国总部如落户黄冈,应该不会再建厂了。新建工厂耗资巨大,贾跃亭也可能就是看中了现成工厂和配套设施。”程俊分析,“无论什么品牌的车型,只要能设计出来,这条生产线都能生产。后续,FF可能会先将总部包括研发、行政等部门迁移过来,然后再决定是否接手、承租威马黄冈工厂。”
图源:威马汽车微博
FF不是蔚来,黄冈也不是合肥?
新能源汽车浪潮滚滚,希望踩中风口的城市越来越多。
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足够广阔。据中汽协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600617)车销量达688.7万辆,同比大增超过93%,市场渗透率高达25.6%。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将达1000万辆左右。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长、就业面宽、消费拉动力大。在漫长的产业链中,整车企业又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对上下游企业都有极大话语权。地方政府加大整车企业招商,可快速吸引配套企业,推动产业集聚,并以此带动区域发展。
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是传统的汽车产业重地,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诸多二三线城市也在跃跃欲试。它们都想成为第二个“合肥”,押中第二个“蔚来”。
合肥和蔚来之间的合作至今依然是一段佳话。2019年,蔚来面临资金危机,合肥国资出手,战略投资70亿元。在获得合肥投资后,蔚来将中国总部放在了合肥,部分研发和生产也以合肥为中心。为做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合肥市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双招双引”工作专班,以市长为总召集人,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黄冈引进威马、延揽FF,都复制合肥路径的潜在意图。“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等骨干企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等百亿产业”等内容已明确写入了黄冈的“十四五”规划。
威马工厂落户后,黄冈倾力支持。“黄冈这几年向威马在贷款、用车采购方面都给了一定支持。”黄冈当地一名知情人士说。
支持不止是这些。程俊回忆,2020年初,威马工厂首车下线时,员工短缺。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顶着压力把正放假的学生们拉了回来,又让一部分老师加入,共计100多人支援生产,才使得首批车辆成功下线。该厂一度70%员工来自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黄冈与合肥、FF与蔚来都存在较大差异。合肥是安徽省会,经济体量大。2022年,合肥和黄冈的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2013.1亿元和2747.90亿元。合肥的财政实力也要远充足于黄冈。蔚来的实力也优于FF,入驻合肥时车辆已实现量产,拥有一定销量。“FF现在的难题是车辆上市后能有多少销量,严重亏损的状态下能否获得下一笔融资。”张翔说。
为拉动产业链和配套设施,黄冈招商不遗余力,小而美的企业成为了招商中坚。
2016年,清华大学教授李亮创立北京英创汇智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汽车动力学控制、先进底盘电控等技术领域创新与产品研发。2022年2月,李亮在黄冈英山县注册成立湖北英创汇智,底盘电控等零部件与北汽等企业配套,成为了黄冈招商的一大特色。
在程俊看来,FF即使产量不高,只要有利润,就能让工厂保持正常运转、带动就业,“并不是说一定要年产几十万辆车,才算是招商成功。”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