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企在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的分量正变得越来越重。9月4日,2023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慕尼黑车展)开幕。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与会的中国公司数量近50家,约占总参展企业(675家)的7.4%。与2021年慕尼黑车展相比,增加了近一倍。
其中,不仅有比亚迪(002594)、吉利、蔚来、小鹏等整车制造商,还有众多零部件企业,如宁德时代(300750)、亿纬锂能(300014)、欣旺达(300207)、中创新航等在动力电池领域的重要企业,以及地平线、亿咖通、轻舟智航、元戎启行等智能汽车软硬件提供商。
不难发现,在汽车行业转型的道路上,中国品牌的力量已经不容小觑。虽然彻底打开欧洲市场还尚需时日,但未来在新一轮的竞争中,进攻的主动权已经慢慢转移到了中国品牌手中。
打响欧洲市场升级战
一直以来,欧洲市场就是中国汽车企业难以突破的高地。
早期,中国自主品牌主要通过小批量出口贸易的形式,将数百上千辆汽车通过货轮运送至全球各国,再经由当地经销商售出。
后来,为了更顺畅打开当地市场,部分自主品牌试图通过收购欧洲知名汽车品牌的方式,曲线救国。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吉利和上汽。
吉利汽车集团收购沃尔沃之后,其旗下的电动汽车品牌领克(Lynk&Co)和沃尔沃电动品牌北极星(Polestar)都取得了成功。在欧洲的众多投资中,吉利还控制着英国跑车品牌莲花(Lotus)。
上汽通过收购英国的跑车品牌名爵汽车(MG Motor)已推出多款名爵电动车,并取得了不错销量。
相比之下,本轮主打智能汽车的车企,则更乐于表明中国汽车品牌的身份进入欧洲市场,同时,也试图为欧洲消费者提供各自的服务。
比如,蔚来一开始在欧洲并未直接卖车,而是在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四国推出了“订阅服务”。去年2月,小鹏在欧洲的首个直营店开业,导入“直营+授权”新零售模式。
随着出海模式的升级,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扩张迅速,愿意在各类国际车展上“展示肌肉”的企业也日益增多。
2023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234.1万辆,同比增长76.9%;整车出口金额464.2亿美元,同比增长1.1倍。其中,欧洲是国产汽车最大的出口市场,出口量为94.4万辆,同比增长204.7%,占出口总量的40.6%;出口额为221.8亿美元,同比增长192.8%,占出口总额的47.9%。
另据毕马威发布的《中国新能源车筑梦欧洲》报告,中国新能源(600617)汽车对欧洲出口量在汽车总出口量中的份额从2017年的19%增长到2022年的36%,根据乘用车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进一步增至39.1%。
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中国企业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展露无疑。比亚迪共展出6款车型,海豹电动轿车起售价为44900欧元(约35.2万元)。
小鹏汽车拟从2024年开始,携G9、G6和P7中型轿车进军德国和法国市场。目前,小鹏汽车已在挪威、瑞典、丹麦、荷兰等国家销售P7和G9。
零跑汽车计划于明年将C10运动型多功能车推向欧洲,未来2年内,推出5款面向全球市场的产品。
拿下欧洲市场意味着什么呢?有业内人士一语道破玄机:欧洲市场是中国车企在海外提升品牌形象的跳板。
“不言而喻,中国车企进军欧洲市场将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对提升品牌价值起关键作用——一方面给资本市场提供好的故事素材,另一方面提升内销时的品牌附加值,这对主打电动车的中国新造车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契机和条件。”
来自本土车企的反击
欧洲本土车企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奔驰、宝马、大众等德国本土车企也纷纷亮出“家底”,展现其在电动化转型的最新成果。
作为“东道主”,宝马集团率先发布了BMW新世代概念车,展示了下一代BMW车型的设计理念。据宝马官方透露,新世代平台架构覆盖包括燃油车、电动汽车在内的所有宝马车型。
按照规划,从2025年下半年开始,宝马将会在匈牙利德布勒森的新工厂投产新世代车型,两年6款,其中很有可能包含下一代纯电动iX3和下一代纯电动3系。到2026年,华晨宝马沈阳工厂和宝马集团慕尼黑工厂也将量产新世代车型。
梅赛德斯-奔驰则带来全新平台及车型。其中,首款基于MMA平台打造并搭载MB.OS操作系统的车型——梅赛德斯-奔驰CLA级概念车全球首发。
大众汽车也在加速推进电动化攻势,至2027年将推出11款从售价不到25000欧元的紧凑型车,到家庭轿车等多款全新纯电车型,进而打造更为丰富的电动汽车产品矩阵。
“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进入一个新市场。”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看来,对于试图在欧洲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的中国新潜在竞争对手来说,野心并不等于成功,“新参与者如何满足欧洲客户的要求和品味还有待观察。”
海上有风景,也有风浪。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欧洲提出《欧洲气候法》、《欧洲绿色协议》等法案,在气候、能源、交通、社会等方面作出低碳规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2022年的俄乌危机对欧洲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经济萎靡、能源危机加速欧洲去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但是,与之相伴而来的政策法规、市场环境、用户喜好、产品要求等各方面因素,中国车企征战欧洲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比如,多党执政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在欧洲相关国家时有发生,这必然会给企业的出海造成一些困扰。
此外,新能源时代,欧洲市场对汽车的标准只增不降。以WVTA欧盟整车型式认证为例,这一度被造车圈誉为世界三大汽车认证体系中最严苛的标准。
此前,本田、丰田、福特等汽车品牌曾试图进入欧洲市场,经过多年努力,其在欧洲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仍然较低。
显而易见,中国汽车工业对欧洲和其他地区的汽车工业构成挑战,这已是大势所趋。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参加了欧洲车展,就真正走进了欧洲市场。中国品牌要想实现真正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责任编辑:董萍萍 )